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在河北农村长大,高中毕业后母亲托朋友在城里找了一个工作,但是对我来说,我没有一点心动,因为从骨子里我就不愿意过平淡的生活。
有两件事促成了我对胖人服装的经营。在廊坊我发现了一个店衣服很贵,但生意特别火。我在那里观察了几天,发现了进店的顾客很多都是身材丰满的女性;还有一次在北京公交车上,一个胖子向瘦子抱怨每次的衣服很难买,为了有件合适的衣服,那怕多花点钱都愿意。听到他们的对话,我决定开一家胖人服饰专卖店。
1997年6月,我借了15万来到北京,在大兴开了一家胖人服饰专卖店。我在大街上考察了很多胖人,也准备了充足的货源。可没有想到在开业3个月的时间里,我一件衣服也没有卖出去。经历了这么多辛苦,我流泪了。后来我找到了廊坊那个店老板,问他这门生意的诀窍。我说我的店在北京大兴,你在廊坊,我不会抢你的生意。他就告诉我,胖人因为自卑,所以很少逛商场,你得做好宣传工作。我就印了很多的名片散发,名片上标有地址在什么地方,尺寸等等。正好赶上“五一”劳动节,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生意开始红火起来了。1999年我成立了北京胖胖秀服装有限公司,注册了现在的品牌——“胖衣秀”,表示为胖人的服装表演。
随着生意的日益兴隆,现在,我在全国开起了连锁店,也算初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1986年高中毕业,分到农村的一个供销社。1999年,我离开了岗位,选择做酒水批发生意,因为在供销社接触过,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让我积累了20万元资金。此时,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找一家酒厂生产白酒,然后用我设计的品牌去推销。因为我对未来认识不足,白酒的销售必须有大量的广告扶持。我一点点地把自有资金往里面投,还借了十几万,仍然没有起色,我傻眼了。为了躲债,也为了找一些商业机会,我没事的时候就去逛街,留意街上的变化。我发现烤肉、烤肠什么东西都有,就是没有烤蛋。因为蛋烤了会爆。我想,只要攻克这个难题,也许这也是一门生意。
我就慢慢地试,但怎么做都会爆。两三个月之后终于攻克了,我烤出了不会爆的蛋。但不入味,吃起来和煮蛋差不多。蛋殼是烤蛋的最大障碍,能不能去掉蛋壳烤。我想到了煮,把蛋煮了之后,用调味料制好了再烤,同样会爆,但是入味。这时候我心里有底了,总结了经验,慢慢地试,一项一项的改进,前前后后做了半年的时间,就把蛋烤出来了,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如果走街串巷烤着卖的话,显然不是办法。我想到了把蛋清和蛋黄分开来配菜,这样销售量就上去了。我开始向饭店进攻。为了方便,我把这两种材料的菜谱印在纸上。我用两个月的时间找了五六十家饭店,这样一天能卖3000多个烤蛋。有饭店的带动,超市的市场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做了1年,我就把所有的债务还清了。为了更进一步扩大影响,我又把我的创业过程写成文章投递到全国各家媒体。因为题材新颖,大多数都得到了采用。这就大大打开了我的市场。我计划在今年的时间发展500家加盟商。
傅文阁(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我觉得创业的机会有这么几个来源。第一个是技术变革带来的,大的诸如蒸汽机,计算机不说,单说小变革,你像烤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烤鸡蛋的,这就是技术上的突破;第二个就是社会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商机,比如“胖人秀”就是因为现在人发胖的几率很高而发现的;第三个商机就是由于政府的管制越来越松带来的商机。补充一点,有的技术自己知道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去申请专利。因为那样反而会增加成本,而且知道的人会更多。
我今年64岁,大家叫我拧老太太。我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我开始创业是1987年借来5000块钱,在村里猪场上办小型保温材料厂。办厂1年,赔了近万元。面对大家的质疑,我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年冬天,一个工地急需“直埋管”,当时库房没货,生产又来不及,外面下着大雪,我到600多里外的一家信誉好的厂家去找到货源,第二天准时送到工地,当工地领导得知我24小时没吃饭时,非常感动。就靠着这股“拧”劲,我的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不久,我又盯上了饮料项目。北京平谷属于半山区,盛产桃、野酸枣、山楂、核桃等山货,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和自己的资金实力,我想一定能成功。结果问题出在了包装上。后来,我不断改进包装材料和设计,才打开了销路。当我的这种品牌饮料让市场接受后,我又专为糖尿病人研制了无糖饮料,现在也大受欢迎。到了2004年,我的饮料销售额达到了200多万元。
此时,我62岁了,我又想到了一个更轻松的赚钱方法,开发旅游资源。我把北京四合院搬到平谷山区里来,与这里的民俗结合,专门接大团队业务,一开门就宾客如潮。现在我又看上了老年公寓项目,也开始运作了。
沈青(深圳金必得名牌策划推广中心总裁)
听了张女士的故事后我吓了一跳,按道理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隔墙板等都做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做饮料,为什么做公寓。我的理解是借势,也就是抓住了每一个发财的机会。什么赚钱做什么,没有什么理论,也谈不上什么构架,虽然都是小型项目,但集中起来就不得了。用广东人的话说就是鼻子里可以闻到钞票的味道。这种经营模式最重要的是管理,对利益的划分和人才的培养。
我1986年从河北农村到广州闯荡,一直在水果批发市场做生意。结识小南瓜是在2001年4月,在一份资料上看到这种很奇特的小南瓜,它是刚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主要以观赏为主。因为很新鲜,很多人怕有种植风险不愿意购买,但我动了心思。于是我搜罗了多家种子公司,以每粒1元的价格引进了30个品种、5万粒种子。我到广东阳江找了一个种植基地,和他们签了代种协议。可是就在小南瓜逐渐成熟的时候,我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把所有的梦想都卷跑了。
我不服输,因为是天灾又不是市场不接受。我又拿出了20万元积蓄,再次引进了5万粒种子。2002年,我终于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我开始做起了产品推广。因为当初我把它定位为工艺品摆饰,于是我瞄准了购买家居装饰品的人,每个南瓜5~10元。仅4个月时间,我的南瓜就销售一空,赚了70多万元。
这时候,我决定削减产品,因为好卖,肯定市场马上会有跟风者。我必须寻找新的品种。经过多方考察,我发现了有一种美国产的巨型南瓜最大可以长到300斤,观赏性强,售价也高。于是,我决定开发这种巨型南瓜。经过引种、定型等不断摸索,巨型南瓜也培育成功了。这次,我没有往工艺品市场去卖,每个定价400~600元,找到酒店。很快,这种稀奇的巨型南瓜就成了酒店吸引顾客的招牌,各酒店争相仿效,首批1000个南瓜全部售出。
有人向我建议,能不能在南瓜上写上字,他好拿去送人。这个建议让我很重视,但实施起来却非常难。因为如果没掌握刺字技巧,南瓜很容易烂。2004年10月,果实刺字法获得了成功,也申请了专利。刺了字的南瓜由每个500元升到了2000元。现在我在广东佛山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示范园,又开始了新品种的开发。
梁雨谷(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
听了张总的介绍,我觉得有四个字可以总结:超越竞争。第一,市场竞争往往是同质化的,但我永远都走在竞争的最前面,摆脱了同行的竞争,这样的结果自然利润率就最大;第二,南瓜在农贸市场中是最便宜的日常蔬菜,因为在同行竞争,但当把它从菜市场放到工艺品市场后,就没有什么与它竞争了。
我是浙江萧山西门镇的农民,原来在农贸市场摆摊卖豆腐。因为当地的一家豆制品厂倒闭了,我就失去了货源,开始萌生自己办个豆制品厂的想法。
1997年,我和丈夫东拼西凑了50万元,盖了一间豆制品加工作坊。当时在萧山做豆制品的不多,我们的作坊在当时属于规模比较大的,供货能力也很强。所以周边的客户就都到我们这里来拿货。只用了两年时间,我们就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豆制品加工户。企业有了一些起色,很多的厂家看我们的生意好,就模仿我们,包装都和我们一样。我们为了摆脱他们的纠缠,我就以我老公的名字注册了商标——“祖名”,因为受法律保护,很快我们就站稳了市场。
这时候,大的国有企业为了控制我们企业发展,到我们销售量最大的地方低价倾销,我们为了企业的生存,被迫降价,但我们的质量并没有降,所以很快失去的客户又回来了。
同时每周一到周五我们安排新老顾客到公司参观、考察,然后送一点礼品。让他们亲眼所见,我们是什么样的豆制品,我们怎么样生产出来的,让广大客户都知道我们生产的是老百姓放心的豆制品。现在我们公司已经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2005年我们的销售额是9000多万元。有一部分豆制品已经销往美国,去年年底德国的客商又跟我们签订销售协议。
有两件事促成了我对胖人服装的经营。在廊坊我发现了一个店衣服很贵,但生意特别火。我在那里观察了几天,发现了进店的顾客很多都是身材丰满的女性;还有一次在北京公交车上,一个胖子向瘦子抱怨每次的衣服很难买,为了有件合适的衣服,那怕多花点钱都愿意。听到他们的对话,我决定开一家胖人服饰专卖店。
1997年6月,我借了15万来到北京,在大兴开了一家胖人服饰专卖店。我在大街上考察了很多胖人,也准备了充足的货源。可没有想到在开业3个月的时间里,我一件衣服也没有卖出去。经历了这么多辛苦,我流泪了。后来我找到了廊坊那个店老板,问他这门生意的诀窍。我说我的店在北京大兴,你在廊坊,我不会抢你的生意。他就告诉我,胖人因为自卑,所以很少逛商场,你得做好宣传工作。我就印了很多的名片散发,名片上标有地址在什么地方,尺寸等等。正好赶上“五一”劳动节,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生意开始红火起来了。1999年我成立了北京胖胖秀服装有限公司,注册了现在的品牌——“胖衣秀”,表示为胖人的服装表演。
随着生意的日益兴隆,现在,我在全国开起了连锁店,也算初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1986年高中毕业,分到农村的一个供销社。1999年,我离开了岗位,选择做酒水批发生意,因为在供销社接触过,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让我积累了20万元资金。此时,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找一家酒厂生产白酒,然后用我设计的品牌去推销。因为我对未来认识不足,白酒的销售必须有大量的广告扶持。我一点点地把自有资金往里面投,还借了十几万,仍然没有起色,我傻眼了。为了躲债,也为了找一些商业机会,我没事的时候就去逛街,留意街上的变化。我发现烤肉、烤肠什么东西都有,就是没有烤蛋。因为蛋烤了会爆。我想,只要攻克这个难题,也许这也是一门生意。
我就慢慢地试,但怎么做都会爆。两三个月之后终于攻克了,我烤出了不会爆的蛋。但不入味,吃起来和煮蛋差不多。蛋殼是烤蛋的最大障碍,能不能去掉蛋壳烤。我想到了煮,把蛋煮了之后,用调味料制好了再烤,同样会爆,但是入味。这时候我心里有底了,总结了经验,慢慢地试,一项一项的改进,前前后后做了半年的时间,就把蛋烤出来了,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如果走街串巷烤着卖的话,显然不是办法。我想到了把蛋清和蛋黄分开来配菜,这样销售量就上去了。我开始向饭店进攻。为了方便,我把这两种材料的菜谱印在纸上。我用两个月的时间找了五六十家饭店,这样一天能卖3000多个烤蛋。有饭店的带动,超市的市场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做了1年,我就把所有的债务还清了。为了更进一步扩大影响,我又把我的创业过程写成文章投递到全国各家媒体。因为题材新颖,大多数都得到了采用。这就大大打开了我的市场。我计划在今年的时间发展500家加盟商。
傅文阁(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我觉得创业的机会有这么几个来源。第一个是技术变革带来的,大的诸如蒸汽机,计算机不说,单说小变革,你像烤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烤鸡蛋的,这就是技术上的突破;第二个就是社会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商机,比如“胖人秀”就是因为现在人发胖的几率很高而发现的;第三个商机就是由于政府的管制越来越松带来的商机。补充一点,有的技术自己知道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去申请专利。因为那样反而会增加成本,而且知道的人会更多。
我今年64岁,大家叫我拧老太太。我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我开始创业是1987年借来5000块钱,在村里猪场上办小型保温材料厂。办厂1年,赔了近万元。面对大家的质疑,我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年冬天,一个工地急需“直埋管”,当时库房没货,生产又来不及,外面下着大雪,我到600多里外的一家信誉好的厂家去找到货源,第二天准时送到工地,当工地领导得知我24小时没吃饭时,非常感动。就靠着这股“拧”劲,我的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不久,我又盯上了饮料项目。北京平谷属于半山区,盛产桃、野酸枣、山楂、核桃等山货,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和自己的资金实力,我想一定能成功。结果问题出在了包装上。后来,我不断改进包装材料和设计,才打开了销路。当我的这种品牌饮料让市场接受后,我又专为糖尿病人研制了无糖饮料,现在也大受欢迎。到了2004年,我的饮料销售额达到了200多万元。
此时,我62岁了,我又想到了一个更轻松的赚钱方法,开发旅游资源。我把北京四合院搬到平谷山区里来,与这里的民俗结合,专门接大团队业务,一开门就宾客如潮。现在我又看上了老年公寓项目,也开始运作了。
沈青(深圳金必得名牌策划推广中心总裁)
听了张女士的故事后我吓了一跳,按道理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隔墙板等都做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做饮料,为什么做公寓。我的理解是借势,也就是抓住了每一个发财的机会。什么赚钱做什么,没有什么理论,也谈不上什么构架,虽然都是小型项目,但集中起来就不得了。用广东人的话说就是鼻子里可以闻到钞票的味道。这种经营模式最重要的是管理,对利益的划分和人才的培养。
我1986年从河北农村到广州闯荡,一直在水果批发市场做生意。结识小南瓜是在2001年4月,在一份资料上看到这种很奇特的小南瓜,它是刚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主要以观赏为主。因为很新鲜,很多人怕有种植风险不愿意购买,但我动了心思。于是我搜罗了多家种子公司,以每粒1元的价格引进了30个品种、5万粒种子。我到广东阳江找了一个种植基地,和他们签了代种协议。可是就在小南瓜逐渐成熟的时候,我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把所有的梦想都卷跑了。
我不服输,因为是天灾又不是市场不接受。我又拿出了20万元积蓄,再次引进了5万粒种子。2002年,我终于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我开始做起了产品推广。因为当初我把它定位为工艺品摆饰,于是我瞄准了购买家居装饰品的人,每个南瓜5~10元。仅4个月时间,我的南瓜就销售一空,赚了70多万元。
这时候,我决定削减产品,因为好卖,肯定市场马上会有跟风者。我必须寻找新的品种。经过多方考察,我发现了有一种美国产的巨型南瓜最大可以长到300斤,观赏性强,售价也高。于是,我决定开发这种巨型南瓜。经过引种、定型等不断摸索,巨型南瓜也培育成功了。这次,我没有往工艺品市场去卖,每个定价400~600元,找到酒店。很快,这种稀奇的巨型南瓜就成了酒店吸引顾客的招牌,各酒店争相仿效,首批1000个南瓜全部售出。
有人向我建议,能不能在南瓜上写上字,他好拿去送人。这个建议让我很重视,但实施起来却非常难。因为如果没掌握刺字技巧,南瓜很容易烂。2004年10月,果实刺字法获得了成功,也申请了专利。刺了字的南瓜由每个500元升到了2000元。现在我在广东佛山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示范园,又开始了新品种的开发。
梁雨谷(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
听了张总的介绍,我觉得有四个字可以总结:超越竞争。第一,市场竞争往往是同质化的,但我永远都走在竞争的最前面,摆脱了同行的竞争,这样的结果自然利润率就最大;第二,南瓜在农贸市场中是最便宜的日常蔬菜,因为在同行竞争,但当把它从菜市场放到工艺品市场后,就没有什么与它竞争了。
我是浙江萧山西门镇的农民,原来在农贸市场摆摊卖豆腐。因为当地的一家豆制品厂倒闭了,我就失去了货源,开始萌生自己办个豆制品厂的想法。
1997年,我和丈夫东拼西凑了50万元,盖了一间豆制品加工作坊。当时在萧山做豆制品的不多,我们的作坊在当时属于规模比较大的,供货能力也很强。所以周边的客户就都到我们这里来拿货。只用了两年时间,我们就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豆制品加工户。企业有了一些起色,很多的厂家看我们的生意好,就模仿我们,包装都和我们一样。我们为了摆脱他们的纠缠,我就以我老公的名字注册了商标——“祖名”,因为受法律保护,很快我们就站稳了市场。
这时候,大的国有企业为了控制我们企业发展,到我们销售量最大的地方低价倾销,我们为了企业的生存,被迫降价,但我们的质量并没有降,所以很快失去的客户又回来了。
同时每周一到周五我们安排新老顾客到公司参观、考察,然后送一点礼品。让他们亲眼所见,我们是什么样的豆制品,我们怎么样生产出来的,让广大客户都知道我们生产的是老百姓放心的豆制品。现在我们公司已经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2005年我们的销售额是9000多万元。有一部分豆制品已经销往美国,去年年底德国的客商又跟我们签订销售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