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 花事未了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w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4年由侯咏执导的电影《茉莉花开》上映,该影片改编自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是一部典型的女性题材影片。影片通过讲述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女性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女性意识。本文通过对影片中人物和故事的深入分析,来阐释不同时期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以及女性意识给中国女性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 女性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特别是女人,其价值和重要性的认同和体悟。其拒绝接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和传统定义,并对男性权利提出质疑,甚至是颠覆;同时又注重关心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问题和情感表达。
  原著《妇女生活》是一部描述20世纪中国女性意识崛起和发展的典范之作。影片《茉莉花开》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文艺片,以白描的手法为主,讲述在历史变迁中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茉、莉、花三位女性看似人生经历相仿,但人生态度和人生抉择却相去甚远,由此折射出不同时代女性意识的发展状况:20世纪30年代女性意识缺失,完全依附于男人;50年代,女性意识进入萌芽期,却仍然依赖于男权主义;80年代,女性意识逐渐成熟,进步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影片在下摇的镜头中,从一座城市,到一条街道,一家照相馆,最后定格在一个女孩身上,将一家三代女性的故事娓娓道来。于是,一段关乎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便拉开了帷幕。
  一、茉——花开无声,花落无痕 故事发生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一片炮火连天,而上海却在英、法租界的庇护下侥幸躲过劫难,那里仍是一片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一片贪慕虚荣追名逐利。一个旧时代的上海,一条长长的街巷,一处不大的照相馆和守着这份家业的单身母亲,这就是茉所生长的环境。影片一开始茉身着鲜艳的绿,把青春的美衬托得刚刚好。她不再像传统的女人一样安安静静待在家里,她要像男人一样去看电影,去享受新奇的事物。繁华的大上海带给她别样的享受,同时也赋予了她一颗虚荣的心——她不甘心像母亲一样守着照相馆,她做着不切实际的明星梦。对上流社会的渴望牵扯着她年轻的心,她蠢蠢欲动,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更不知道实现梦想要依靠个人的努力。
  直到有一天孟老板出现了,他推开照相馆大门的那一刻,茉终于抓住了一根爬向上流社会的藤蔓——男人。于是茉不惜与母亲抗争,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孟老板的怀抱,以身体为代价换来红极一时的“荣耀”。在茉看来,自己是多么幸运能够遇到如此“伟大”的男人——一个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的男人,一个可以依附的男人。后来茉意外怀孕了,孟老板离开了,她的人生便由此坍塌了。实际上,影片中孟老板代表着旧上海的轻浮和霸道强势的男权主义;而茉则代表着旧上海虚荣、毫无自我意识的女权。所以,理所当然地等待茉的命运只能是被抛弃,她所能选择的也不过是向命运妥协。那个玩弄了她的男人却成了她期盼一生的男人,她不断写信到香港,每天在窗口张望,盼着那个欺骗她的男人能回来;那个意外到来的孩子,成了她一生的羁绊,茉因为怕疼不敢堕胎,被动地做了单身未婚母亲。痛苦的遭遇并没有唤醒她,反而使她越陷越深:离开孟老板后,她的一生都活在对当年的无限眷恋中,没有任何改变。她知道自己的一生是不幸的,却不问原因,也不寻求出路。
  茉,作为一个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把自己的一生依附于别人,她从未想过自己要什么;面对意外到来的孩子,她也从未思考过要不要生下来,为什么生下来,没有男人拿主意,她的生活完全没有方向。总的来说,茉的一生都逃不开男人的左右,对男性完全的依附是其命运悲剧产生的根源。女性意识的缺失,让茉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更无法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莉——花开明艳,花败叹惋 莉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是一个工人阶级至上的年代。新中国的到来为女性生活开启崭新的一页,此时女性意识开始萌芽,但只是昙花一现:女性虽然有了受教育权、工作权甚至选举权,但表面平等的呼声却在实际生活中戛然而止。影片一开始,就把镜头放在了生机勃勃的校园里,进步学生代表邹杰意气风发的演讲和莉灿烂的微笑、鲜红的衣裳,都让观众感觉到一个大好时代即将到来,一段美好的故事就要展开。
  20世纪50年代,大生产年代到来,工人阶级力量压倒一切,党员是那个年代至高的荣誉。然而,曾经风光的小资产阶级却受尽社会排斥。这个时代决定了莉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依赖男人——工人阶级出身的男人。为了摆脱小资产阶级家庭,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莉毅然选择了工人阶级家庭出身,思想进步的党员同志邹杰作为伴侣。当莉勇敢地走出小资产阶级家庭,努力去主导自己的命运时,我们看到了女性意识萌芽的光辉。结婚喜宴上热闹的气氛,大红的嫁衣,明朗的笑容,都让观众坚信莉一定会幸福的,因为邹杰不仅可以改变她的命运,而且为人优秀,对莉疼爱有加。此外,莉也是一个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她有思想,渴望进步。然而,喜剧还没有落定,悲剧便开始上演——莉无法生育。生活的玩笑总是这么无情,茉在母亲极力阻止下、别人的冷眼蔑视中有了孩子,而莉拥有幸福的婚姻,婆婆无限期盼,却偏偏不能生育。她被婆婆嫌弃,被世俗看不起,迫于无奈不得不领养了花。女儿花的出现并没有拯救世俗对女性无法生育的歧视,莉和邹杰彼此深爱,但因为不能生育,让倔强敏感的莉在爱情中失衡了,生理的不足常常让她害怕失去爱情再加上邹杰对养女的喜爱,这一切都让她变得神经质。再好的爱情,都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她不允许母亲和邹杰接触,更可怕的是她总幻想丈夫玷污了养女。最终,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还是被摧残了,邹杰选择卧轨以表明自己对莉的深爱。
  与茉相比,莉显然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她不再依附于男人。但她仍然无法走出男权社会的影子,影片中莉畸形的心理和强烈的占有欲,在很深程度上说明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而领养花,更是女性在世俗面前,对无法捍卫自我的妥协。   三、花——花开恬淡,花香悠远 花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各种新思潮涌入中国,女性意识得到解放。中国女性新的命运观在国际女性独立浪潮中应运而生,女性意识高潮期来临,进步女性开始认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开放的年代,孕育了花热烈而执着的性格,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男人,她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付出就有回报。她坚强地生活,不怕苦不怕累;她认真地爱着,付出着,不计较得失。平淡的镜头中,刻画着她不平凡的性情。
  花与男朋友小杜在农场劳动中相识,炽烈的爱火一路燃烧,回到上海后两个年轻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花要留在上海,小杜要去外地读大学继续深造。为了给彼此一份最好的承诺,两个人在分别前领了结婚证。从此电影的镜头便是花在上海没日没夜织毛线,送汽水为小杜积攒学费。看到这里肯定有很多观众会觉得花很傻,会担心两个人之间有差距,而花的女性意识就体现在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她相信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患得患失。花,相信生活不会亏待热爱它的人,爱情不会背叛相信它的人。可是命运就是爱捉弄人,同茉和莉一样,花也被心爱的男人抛弃了。花的坚定执着、艰辛付出和痴情的等待并没有换来小杜的深情厚爱。然而花与茉和莉又不同,虽然命运抛弃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在小杜背叛她之后,花毅然选择离婚;虽然外婆反复劝阻,她还是选择留下孩子。离婚后花摒弃过去,不去怨天不去尤人,阳光地生活,善待自己,静静等待孩子的出生。这一切让人看着心疼,却更欣慰。在影片的最后,雨夜分娩的镜头把故事拉向了最高潮。深夜空旷的长街,倾盆的大雨,花艰难地走向医院,当她知道路上没有车子,也没有人,孩子随时会有危险的时候,她伟大的举动——在雨中为自己接生,湿润了每一位观众的眼眶,也让我们感受到花独立的女性意识的真正崛起。她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努力承担生活的磨难,不再依赖男性,从而实现女性的自我肯定和救赎。此刻,我们对她的情感便不再是惋惜和心疼,而是祝福和敬佩。最后花终于离开了那所古老的房子,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载着活泼可爱的女儿搬入新居,她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很显然,花已经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艰难的生活和不幸的婚姻并没有让她迷失自我,而是从困难中超脱出来,变得自立而自强,成为新时代进步女性的典型代表。当女性可以勇敢面对失败的婚姻和意外到来的孩子,拥有独立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时,女性软弱无能,毫无地位的悲剧命运便结束了,女性自我意识由此走向高潮。
  四、结语 影片《茉莉花开》以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为缩影,再现了近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转变,揭示出近代中国历史变迁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以及女性意识给中国女性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构成了一部近代中国女性意识发展史。
  参考文献:
  [1] 祁特.电影《茉莉花开》中的女性主义表现分析[J].青春岁月,2015(14).
  [2] 朱刘霞.《茉莉花开》:折射女性悲剧命运的多棱镜[J].电影文学,2010(7):85-86.
  [3] 师晓霞.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茉莉花开》[J].电影评介2009(5):36-37.
  [4] http://www.xzbu.com/1/view-6843512.htm.
  作 者:张 瑾,上海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翻译;余高峰,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第二单元所有内容全部结束,为检测一下学习效果,我组织了一次小测验,出成绩前,我让孩子们先预测自己的分数。  由于复习时间充裕,各小组报上来的预测成绩大多在85分以上。再看看学生,一个个都是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的样子。  突然,一张紙上赫然出现了这样一行字:王鹏0。王鹏居然堂而皇之地预测考“0”分,这不是对测试的莫大嘲讽吗?  一股怒气油然而生。怎么办?大发雷霆?以前我也这样做过,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期刊
摘 要: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描述了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之间一段令人伤感的爱情,同时讲述了他在草原和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充满痛苦和迷惘的选择,他们最终在美丽的大草原怀抱中重新找寻到了精神上的寄托,理解了生活的真谛,走向了精神的强大和成熟。  关键词:张承志 《黑骏马》 苦难 理想  意大利著名短篇小说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曾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
期刊
摘 要:苏童小说的表意策略一直保留着“古典叙事姿态”,尤其是在他“先锋”后的小说创作中,通过设置文本隐喻,充分挖掘物象“显白”与“隐晦”的意义张力,呈现出深邃、开阔、空灵、大气的美学品格。  关键词:苏童 “显白” “隐晦”  苏童虽然一直被视为先锋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但他的叙事方式始终是先锋作家中的“异类”,因为他不过分强调叙述的实验性,不背离故事、人物、情节等传统小说基本叙事元素,仍在文本中注
期刊
哈珀·李是著名的当代美国文学作家,以一部处女作《杀死一只知更鸟》稳居当代美国文学经典殿堂。我们团队这次选择研究《杀死一只知更鸟》作为研究主题时,正值作家的第二部小说《安放一个守望者》出版。因为是多年前的手稿未加修改而直接出版,面市后批评的声音此起彼伏。对比之下,更加凸显了《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精雕细琢和照人光彩。在大家的论文初稿完成时,却得知作者离世的噩耗。而本次研究的成果便成为了我们对作者和她的传
期刊
摘 要:《长恨歌》的创作无疑是源于王安忆日积月累对上海的体味,这一连串发生在旧新上海的故事,密密麻麻地折射出王安忆对上海人与文化的热切关注。浓烈的老上海文化是王琦瑶美的原因,小女儿的情态赋予她更细致的内涵,她本能地追求美与风光,包括其对爱情的态度,那炽热的爱,每一段都犹如飞蛾扑火,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键词:王安忆 长恨歌 王琦瑶 老上海 爱情 风情  《长恨歌》的出世无疑是源于王安忆日积月累对上
期刊
1  “老师,您看我的泥塑总是捏不好。”小鑫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拿着一个泥塑给我看。  小鑫是个乖孩子,学习很努力,但缺少耐心,遇到一点小困难就会闹情绪。我和他父亲电话里沟通过,感觉到他的父亲脾气比较急。我想,还是去小鑫家一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比较好。2  才走到巷子口,小鑫爸爸就迎了上来。孩子在旁边,有点紧张地看着我。我摸摸孩子头:“孩子很不错,带队到操场,口哨吹得最响亮。”  我们边走边聊,小鑫爸
期刊
摘 要:《金黄的稻束》等郑敏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兼顾诗作的画面感和精神意蕴,致力于探索汉语诗歌表现视觉形象的可能性,拓宽了新诗的艺术途径,其对现代汉语审美功能与诗意价值的开掘,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郑敏 《金黄的稻束》 现代汉语诗歌 视觉化审美  20世纪40年代初,诗人郑敏尚在西南联大求学,即以自己独具一格的作品在诗坛崭露头角,“九叶诗派”同人袁可嘉对她早年诗作的评价颇为中肯:“从
期刊
摘 要:魔幻色彩是莫言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是其小说的魔幻底色,小说中各种神秘、诡异的魔幻故事就是在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世界观中展开的,而象征、荒诞等艺术手法的表达则大大丰富了“魔幻色彩”的内在意蕴,并使其在精神上与现实主义相通,傻子、儿童等独特视角的运用也为小说各种魔幻故事的发生找到合理解释,但莫言小说的魔幻色彩从写作视角观察,其实只是历史的外套与现实的迷彩,其终极旨归仍在于历史与
期刊
摘 要:怀古情结虽然在《徒然草》全文中所占的分量不多,但与兼好的无常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徒然草》流露怀古之思的章节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厌倦当代、读古书以及珍惜旧物三大类,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吉田兼好的身世、佛教无常观的影响和个人文学素养,笔者认为怀古情结既是兼好心中今昔对比的矛盾冲突的体现,又是给予兼好精神慰藉的良药。  关键词:吉田兼好 徒然草 怀古 无常观 佛教  《徒然草》作为日本中世随笔文学“双
期刊
摘 要:美国作家丹尼尔·华莱士所作《大鱼》运用想象、幻想、虚构等方式构建起奇幻华丽的“大鱼世界”。小说文本纪实与虚构交错,但其纪实并非生活真实,虚构也不是完全脱离现实形象的虚构,而是二者的结合。在传记的框架中,通过故事、笑话与现实生活片段来表现出艺术真实的特征。它以浪漫象征的方式呈现出假定的真实情节,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验与人文关怀。  关键词:《大鱼》 艺术真实 现实意义  《大鱼》是美国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