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的经济也由高速发展进入到了中高速发展阶段,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常态化发展,供给侧改革提上了日程,力在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然而,供给侧改革的进展仍然有一系列的难题需要突破和解决,只有认清难题,清晰掌握供给侧的本质,才能促进供给侧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理论支撑;难题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所谓“供给侧改革”,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即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由不平衡向较平衡状态做调整及由被动的高代价平衡向积极主动较低代价的平衡做调整势在必行,而且变不均衡为均衡的过程,也是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合成动力、打造“升级版”的过程,客观上需要特别发挥供给侧管理的结构调整作用,即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效供给。
二、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支撑
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双方变化而运行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始终是经济学理论既古老而又崭新的永恒课题,供给与需求孰轻孰重、谁为决定的理论和政策之争也一直存在。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西方经济大萧条时,面对严重的供给过剩,西方经济理论的经典解释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该理论认为,供给过剩是因“市场失灵”和需求不足引起的,因此必须施以国家宏观调控和刺激需求政策。当时西方主要国家采用了凯恩斯理论,对于克服经济危机确有奏效。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张生产决定消费,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一个交互作用的系统,供给不会自然而然创造出需求,需求也不会无条件创造出供给。马克思更加关注制度问题,着重研究解决一端资本和财富积累、另一端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深层社会矛盾。这就启示我们,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必须正视制度和结构的变迁、消除失业与贫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的发动与制约因素及整合等长期性和深层性问题。从宏观管理看,总体而言,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侧重于在反周期概念下,各个年度短期视野内调节经济生活中银根的松和紧、施行总量的刺激或收缩;而供给管理要更多地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发展后劲,考虑不同角度的供给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匹配等等。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是国家经济治理思路从凯恩斯主义转向供给学派主张的表现。
三、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难题
供给侧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源头激活供给侧企业的“造血细胞”,来激发供给侧企业的内生性活力。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四件实事:
(一)坚定不移地淘汰僵尸企业,破解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发展难题
事实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成效一直不明显,其根源在于化解产能过剩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短期来看还会影响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甚至会牺牲部分企业及个人的“既得利益”。为此,可以采取金融制裁的办法来淘汰盘踞在过剩产能的僵尸企业,做到制定与实施金融退出计划,管理层既要督促各家银行落实对现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的信贷退出、融资退出计划,又要出台法律规定限定各家银行做好结算汇兑以及账户开设与使用等所有金融服务的分步退出,从源头截斷行业的不合理输血渠道,并对其不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消除过剩产能产业的“生存活水”,令其自然休克死亡,减少产能过剩企业对整个经济调结构与促升级的潜在压力。
(二)科学合理地消化房地产库存,破解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难题
面对再创历史新高的高库存现实。首先,需把好公共资源国家统一配置度。要制定实施全国一盘棋的公共资源统一发展规划,加大对非一线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国家和地方财政双投入,实现非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共享同等的公共资源,增强非一线城市对新增人口的吸引力,减少人口非理性涌入一线城市,既防范一线城市规模的被动无序扩张,又能通过人口的有序增长解决非一线城市的房市去库存压力。
(三)需把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管控度,破解房地产行业价格虚高难题
要根据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差别化地出台和实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建立健全房地产价格监督管控体系,科学匡算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成本,给予房地产市场合理的利润空间,在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接受公众公开监督的前提下,出台土地供给、房屋销售的政府指导价和引导价,避免出现土地胡乱加价、房价随意攀升的乱象,打造具有政府公信力的住房消费观念,既能避免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无休止上涨,又能消减公众的观望心理,促成公众自信购房,为去库存创造良好的公信力环境。
(四)精细有序地推动法规政策落地,破解实体企业成本高企难题
应该说,融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不仅吞噬实体企业的前端经营利润,而且直接影响了实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法规政策等多方面下足真功夫。首先,要从废除与融资相关的现有金融僵尸制度入手,要依照实体企业的经营实际,从源头为企业采用固定资产、专利权、动产设备、真实订单、商业信誉、高管联保等灵活多样的低成本融资担保方式提供新的制度支持,全面拓展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其次,明确开展资产评估、抵押物保、债券发行承销等各类相关费用的收费标准,规范银行、信托、劵商、资本市场、民间市场的经营行为,杜绝弹性收费,并对免收抵押登记费、公证费等附加在企业融资中的“行政费”,确保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化解实体企业融资成本高企难题。此外,重新制定低标准的“五险一金”缴纳标准,要采取企业与行政单位同比例并轨新办法,减少实体企业的费用支付。同时,各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落实新制度、新法规的全面检查,对违反新制度、新法规的行为要给予重罚,消除不作为和乱作为滋生土壤。最后,再造股市价值投资新体系,破解资金难以融入经济实体难题。深层次探究股市暴涨暴跌的根源,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前股市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功能。因此,一方面,需要直接体现价值投资的新理念,要以法规形式既明确上市公司对股民投资回报的途径、方式,明确上市公司必须给予股民投资的回报比例,还要明确公众投资股市获得投资收益的合法途径、合法方式,切实为公众树立长期投资股市的信心,从根源上治愈股市“牛短熊长”的痼疾。另一方面,需要再造培育公司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做精、持续有效价值回报投资者的新环境,营造获得持续投资回报的好环境,打通资金进入股市为实体经济“输血”通道。
以往,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手”: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用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扶持。其主要落点都在需求侧。这有利于为经济下滑“刹车”、为启动经济“点火”,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出现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相比而言,供给侧方面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意愿和生产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我们迫切需要着眼创新供给、提升效率,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向结构性改革要经济新动力、竞争新优势。
总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需求侧改革和管理,而是两者有机结合,统筹施策。
作者简介
梅莉,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导师,教育管理;
白静雅,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理论支撑;难题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所谓“供给侧改革”,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即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由不平衡向较平衡状态做调整及由被动的高代价平衡向积极主动较低代价的平衡做调整势在必行,而且变不均衡为均衡的过程,也是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合成动力、打造“升级版”的过程,客观上需要特别发挥供给侧管理的结构调整作用,即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效供给。
二、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支撑
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双方变化而运行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始终是经济学理论既古老而又崭新的永恒课题,供给与需求孰轻孰重、谁为决定的理论和政策之争也一直存在。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西方经济大萧条时,面对严重的供给过剩,西方经济理论的经典解释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该理论认为,供给过剩是因“市场失灵”和需求不足引起的,因此必须施以国家宏观调控和刺激需求政策。当时西方主要国家采用了凯恩斯理论,对于克服经济危机确有奏效。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张生产决定消费,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一个交互作用的系统,供给不会自然而然创造出需求,需求也不会无条件创造出供给。马克思更加关注制度问题,着重研究解决一端资本和财富积累、另一端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深层社会矛盾。这就启示我们,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必须正视制度和结构的变迁、消除失业与贫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的发动与制约因素及整合等长期性和深层性问题。从宏观管理看,总体而言,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侧重于在反周期概念下,各个年度短期视野内调节经济生活中银根的松和紧、施行总量的刺激或收缩;而供给管理要更多地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发展后劲,考虑不同角度的供给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匹配等等。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是国家经济治理思路从凯恩斯主义转向供给学派主张的表现。
三、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难题
供给侧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源头激活供给侧企业的“造血细胞”,来激发供给侧企业的内生性活力。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四件实事:
(一)坚定不移地淘汰僵尸企业,破解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发展难题
事实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成效一直不明显,其根源在于化解产能过剩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短期来看还会影响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甚至会牺牲部分企业及个人的“既得利益”。为此,可以采取金融制裁的办法来淘汰盘踞在过剩产能的僵尸企业,做到制定与实施金融退出计划,管理层既要督促各家银行落实对现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的信贷退出、融资退出计划,又要出台法律规定限定各家银行做好结算汇兑以及账户开设与使用等所有金融服务的分步退出,从源头截斷行业的不合理输血渠道,并对其不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消除过剩产能产业的“生存活水”,令其自然休克死亡,减少产能过剩企业对整个经济调结构与促升级的潜在压力。
(二)科学合理地消化房地产库存,破解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难题
面对再创历史新高的高库存现实。首先,需把好公共资源国家统一配置度。要制定实施全国一盘棋的公共资源统一发展规划,加大对非一线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国家和地方财政双投入,实现非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共享同等的公共资源,增强非一线城市对新增人口的吸引力,减少人口非理性涌入一线城市,既防范一线城市规模的被动无序扩张,又能通过人口的有序增长解决非一线城市的房市去库存压力。
(三)需把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管控度,破解房地产行业价格虚高难题
要根据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差别化地出台和实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建立健全房地产价格监督管控体系,科学匡算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成本,给予房地产市场合理的利润空间,在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接受公众公开监督的前提下,出台土地供给、房屋销售的政府指导价和引导价,避免出现土地胡乱加价、房价随意攀升的乱象,打造具有政府公信力的住房消费观念,既能避免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无休止上涨,又能消减公众的观望心理,促成公众自信购房,为去库存创造良好的公信力环境。
(四)精细有序地推动法规政策落地,破解实体企业成本高企难题
应该说,融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不仅吞噬实体企业的前端经营利润,而且直接影响了实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法规政策等多方面下足真功夫。首先,要从废除与融资相关的现有金融僵尸制度入手,要依照实体企业的经营实际,从源头为企业采用固定资产、专利权、动产设备、真实订单、商业信誉、高管联保等灵活多样的低成本融资担保方式提供新的制度支持,全面拓展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其次,明确开展资产评估、抵押物保、债券发行承销等各类相关费用的收费标准,规范银行、信托、劵商、资本市场、民间市场的经营行为,杜绝弹性收费,并对免收抵押登记费、公证费等附加在企业融资中的“行政费”,确保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化解实体企业融资成本高企难题。此外,重新制定低标准的“五险一金”缴纳标准,要采取企业与行政单位同比例并轨新办法,减少实体企业的费用支付。同时,各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落实新制度、新法规的全面检查,对违反新制度、新法规的行为要给予重罚,消除不作为和乱作为滋生土壤。最后,再造股市价值投资新体系,破解资金难以融入经济实体难题。深层次探究股市暴涨暴跌的根源,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前股市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功能。因此,一方面,需要直接体现价值投资的新理念,要以法规形式既明确上市公司对股民投资回报的途径、方式,明确上市公司必须给予股民投资的回报比例,还要明确公众投资股市获得投资收益的合法途径、合法方式,切实为公众树立长期投资股市的信心,从根源上治愈股市“牛短熊长”的痼疾。另一方面,需要再造培育公司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做精、持续有效价值回报投资者的新环境,营造获得持续投资回报的好环境,打通资金进入股市为实体经济“输血”通道。
以往,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手”: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用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扶持。其主要落点都在需求侧。这有利于为经济下滑“刹车”、为启动经济“点火”,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出现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相比而言,供给侧方面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意愿和生产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我们迫切需要着眼创新供给、提升效率,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向结构性改革要经济新动力、竞争新优势。
总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需求侧改革和管理,而是两者有机结合,统筹施策。
作者简介
梅莉,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导师,教育管理;
白静雅,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