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大班幼儿混龄角色游戏的支持,不仅在于游戏过程中的即时支持,也包括在游戏活动后的材料环境的调整、经验的丰富等。
问题1:中大班幼儿对游戏角色的认知差异问题
策略一:丰富中班幼儿角色认知,缩小认知差异
为了丰富中班幼儿对各个角色的认知经验,采用了游戏过程中的“岗前培训”、游戏后的“视频观摩”等方式,能让中班幼儿不断习得新的游戏行为,以缩小认知差异,游戏经验不断丰富。
案例:家逸哭了
中班家逸第一次选择小医院,并且承担了护士的角色。“病人”默默觉得嗓子疼,大班的医生想让他验个血,在病历卡上画了一个验血标志。当病人来找护士家逸时,家逸拿着病历卡看了看,拿起针筒就要给病人打针。病人不乐意了,“不是让我验血吗,怎么打针了呀?医生你会看病吗。”“啊,还要验血?怎么验啊?我不知道!”家逸不知所措地哭了起来。
大班幼儿在游戏前,组织自己组内的游戏成员明确游戏的操作流程,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做些什么事,怎么做,让每个参与游戏的工作人员都心中有底后,才走上工作岗位。在培训中,工作人员也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沟通,取得同伴的认可。“岗前培训”不仅缓解了中班幼儿对游戏过程中重点环节的操作流程,同时也缩短了中大班幼儿对这一游戏内容的已有经验的一个认知差距,在互帮互助中,彼此间增加了了解和信任,让混龄游戏得以和好地开展。
策略二:引导异龄幼儿之间相互接纳、相互认同
乐于接纳别人,能够发现同伴之间的长处也是混龄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所在。其实,混龄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异龄间的互动,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问题2:游戏玩伴之间不熟悉
策略一:丰富混龄活动形式,为相互熟悉提供机会
首先,推出“玩伴沟通日”活动。在每次混龄角色选择后,先让选择同一游戏内容的幼儿集中在一起,利用这这段时间,相互自我介绍,增进熟悉度。
其次,丰富幼儿混龄经验。我们利用开学快乐周活动、游园会、迎新会等活动,以及一日活动中的自由活动和午餐后的散步时间,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让大班孩子和中班孩子结对,多接触,多交流,熟悉对方,增进情感,为中大班幼儿混龄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策略二:引导幼儿主动交往,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由于玩伴之间的不熟悉,中班幼儿在游戏中面对大班哥哥姐姐,常常有些胆怯的心理,这时如果能够引导一方主动发出交往信号,就能够调动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案例:姐姐,请你帮帮我
体检中心的游戏开始了,大班的叶叶负责检查视力,而中班的浩宇则是第一次担任测量身高体重的医生。他俩各自整理好材料后,也没商量,就开张营业了。叶叶很会招揽顾客,不一会儿,小小的体检中心就人满为患了。大班的叶叶忙里忙外,又是检测,又是记录,忙也忙不过来。而中班的浩宇就呆呆地站在旁边,一动也不动。于是,我以顾客身份计入体检中心,视力检查后,我问道:我还要检测身高体重,请问我该到哪里检查?浩宇这时才把我带到他那里,为我检测。检测完毕后,浩宇看着记录单,发愣了,“哪位医生知道怎么记吗?”我又问道。浩宇小心翼翼地问了叶叶后,才把结果记录在单子上。
老师及时介入游戏,以玩伴的身份在这两名医生中“牵线搭桥”让一方迈出主动交往的第一步,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互通信息,两者之间产生共同合作的焦点,让中班的幼儿尽快胜任自己的角色。看似简单的介入和提问,把两个彼此陌生的幼儿连在了一起,使他们成真正成为玩伴,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
问题3:缺乏自信,投入度较低
策略一:聚焦兴趣,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幼儿扮演者自己喜欢的角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兴趣才能持久。当幼儿对某一角色扮演失去耐心,缺乏兴趣时,教师可以采取“聚焦兴趣”的策略,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案例:老师,我不干了
中班幼儿昊昊是加油站服务员,在加油站边上站着,等待汽车进场。十分钟后,加油站传来争吵声,只见昊昊懒洋洋地坐在地上,站长围着他,似乎在指责什么。原来昊昊觉得老是在那等着有点没劲,站长觉得他工作偷懒,批评了他。昊昊很不开心地说:“我想当司机,我不喜欢加油的工作,明天我不干了。”
案例中的问题,其实是站长在分配角色时,没有考虑每个同伴的意愿,角色不是由协商讨论而定,而是随意指派。我们把每一个游戏中的角色都进行了罗列,利用分享交流环节,让參与这个游戏的孩子都来选一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说出喜欢的理由以及如何做好这个角色。当喜欢的角色出现重复或者有分歧时,老师参与讨论和幼儿共同商量,哪一个角色更适合谁,充分考虑到幼儿对角色的兴趣,以及承担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这样尝试几次后,孩子们在分配角色时,知道了一些正确的方法,也知道如何考虑是否合适的因素,让兴趣做老师,调动了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
策略二:介入游戏,提供帮助
当游戏过程中,发生冲突而使得游戏推进产生困难的时候,作为老师,还是要介入进去,提供适当的帮助,让游戏得以继续开展。
案例:老师,弟弟不听我的
担任美甲师的弟弟看见窗台上的喷壶,突发奇想,朝着理发店的橱开始喷射,又假装手拿抹布做出擦洗的动作,开始消毒。这时一位客人想要美甲,弟弟却热衷消毒工作,全然不理顾客,还一个劲地说:我在消毒呀。店长跑来告状:老师,弟弟不听我的。有人来了,他也不美甲,要消毒。我跟他说不要消毒了,但是他不听我的。
为了帮助提高大班孩子对游戏规则的表达能力,也为了让弟弟妹妹清楚了解游戏规则,从而上能主动遵守,教师可以运用“参与到孩子们游戏前的分工商量”的方式,通过提问“为什么”的方式,引导店长不仅要介绍这个游戏有些什么规则,还要告诉弟弟妹妹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弟弟妹妹能够发自内心的主动遵守。同时,就弟弟在游戏中出现的“消毒”行为进行了讨论。“理发店需要消毒吗?什么时候消毒是最好?”
问题1:中大班幼儿对游戏角色的认知差异问题
策略一:丰富中班幼儿角色认知,缩小认知差异
为了丰富中班幼儿对各个角色的认知经验,采用了游戏过程中的“岗前培训”、游戏后的“视频观摩”等方式,能让中班幼儿不断习得新的游戏行为,以缩小认知差异,游戏经验不断丰富。
案例:家逸哭了
中班家逸第一次选择小医院,并且承担了护士的角色。“病人”默默觉得嗓子疼,大班的医生想让他验个血,在病历卡上画了一个验血标志。当病人来找护士家逸时,家逸拿着病历卡看了看,拿起针筒就要给病人打针。病人不乐意了,“不是让我验血吗,怎么打针了呀?医生你会看病吗。”“啊,还要验血?怎么验啊?我不知道!”家逸不知所措地哭了起来。
大班幼儿在游戏前,组织自己组内的游戏成员明确游戏的操作流程,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做些什么事,怎么做,让每个参与游戏的工作人员都心中有底后,才走上工作岗位。在培训中,工作人员也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沟通,取得同伴的认可。“岗前培训”不仅缓解了中班幼儿对游戏过程中重点环节的操作流程,同时也缩短了中大班幼儿对这一游戏内容的已有经验的一个认知差距,在互帮互助中,彼此间增加了了解和信任,让混龄游戏得以和好地开展。
策略二:引导异龄幼儿之间相互接纳、相互认同
乐于接纳别人,能够发现同伴之间的长处也是混龄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所在。其实,混龄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异龄间的互动,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问题2:游戏玩伴之间不熟悉
策略一:丰富混龄活动形式,为相互熟悉提供机会
首先,推出“玩伴沟通日”活动。在每次混龄角色选择后,先让选择同一游戏内容的幼儿集中在一起,利用这这段时间,相互自我介绍,增进熟悉度。
其次,丰富幼儿混龄经验。我们利用开学快乐周活动、游园会、迎新会等活动,以及一日活动中的自由活动和午餐后的散步时间,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让大班孩子和中班孩子结对,多接触,多交流,熟悉对方,增进情感,为中大班幼儿混龄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策略二:引导幼儿主动交往,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由于玩伴之间的不熟悉,中班幼儿在游戏中面对大班哥哥姐姐,常常有些胆怯的心理,这时如果能够引导一方主动发出交往信号,就能够调动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案例:姐姐,请你帮帮我
体检中心的游戏开始了,大班的叶叶负责检查视力,而中班的浩宇则是第一次担任测量身高体重的医生。他俩各自整理好材料后,也没商量,就开张营业了。叶叶很会招揽顾客,不一会儿,小小的体检中心就人满为患了。大班的叶叶忙里忙外,又是检测,又是记录,忙也忙不过来。而中班的浩宇就呆呆地站在旁边,一动也不动。于是,我以顾客身份计入体检中心,视力检查后,我问道:我还要检测身高体重,请问我该到哪里检查?浩宇这时才把我带到他那里,为我检测。检测完毕后,浩宇看着记录单,发愣了,“哪位医生知道怎么记吗?”我又问道。浩宇小心翼翼地问了叶叶后,才把结果记录在单子上。
老师及时介入游戏,以玩伴的身份在这两名医生中“牵线搭桥”让一方迈出主动交往的第一步,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互通信息,两者之间产生共同合作的焦点,让中班的幼儿尽快胜任自己的角色。看似简单的介入和提问,把两个彼此陌生的幼儿连在了一起,使他们成真正成为玩伴,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
问题3:缺乏自信,投入度较低
策略一:聚焦兴趣,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幼儿扮演者自己喜欢的角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兴趣才能持久。当幼儿对某一角色扮演失去耐心,缺乏兴趣时,教师可以采取“聚焦兴趣”的策略,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案例:老师,我不干了
中班幼儿昊昊是加油站服务员,在加油站边上站着,等待汽车进场。十分钟后,加油站传来争吵声,只见昊昊懒洋洋地坐在地上,站长围着他,似乎在指责什么。原来昊昊觉得老是在那等着有点没劲,站长觉得他工作偷懒,批评了他。昊昊很不开心地说:“我想当司机,我不喜欢加油的工作,明天我不干了。”
案例中的问题,其实是站长在分配角色时,没有考虑每个同伴的意愿,角色不是由协商讨论而定,而是随意指派。我们把每一个游戏中的角色都进行了罗列,利用分享交流环节,让參与这个游戏的孩子都来选一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说出喜欢的理由以及如何做好这个角色。当喜欢的角色出现重复或者有分歧时,老师参与讨论和幼儿共同商量,哪一个角色更适合谁,充分考虑到幼儿对角色的兴趣,以及承担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这样尝试几次后,孩子们在分配角色时,知道了一些正确的方法,也知道如何考虑是否合适的因素,让兴趣做老师,调动了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
策略二:介入游戏,提供帮助
当游戏过程中,发生冲突而使得游戏推进产生困难的时候,作为老师,还是要介入进去,提供适当的帮助,让游戏得以继续开展。
案例:老师,弟弟不听我的
担任美甲师的弟弟看见窗台上的喷壶,突发奇想,朝着理发店的橱开始喷射,又假装手拿抹布做出擦洗的动作,开始消毒。这时一位客人想要美甲,弟弟却热衷消毒工作,全然不理顾客,还一个劲地说:我在消毒呀。店长跑来告状:老师,弟弟不听我的。有人来了,他也不美甲,要消毒。我跟他说不要消毒了,但是他不听我的。
为了帮助提高大班孩子对游戏规则的表达能力,也为了让弟弟妹妹清楚了解游戏规则,从而上能主动遵守,教师可以运用“参与到孩子们游戏前的分工商量”的方式,通过提问“为什么”的方式,引导店长不仅要介绍这个游戏有些什么规则,还要告诉弟弟妹妹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弟弟妹妹能够发自内心的主动遵守。同时,就弟弟在游戏中出现的“消毒”行为进行了讨论。“理发店需要消毒吗?什么时候消毒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