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姓“桑”,一个较稀少的姓。姓桑,不如姓张、姓李那么好向人介绍。人问:贵姓?答:免贵,张,弓长张。人问:贵姓啊?答:免贵哦,姓李,木子李。换了我的这个“桑”,嗨,介绍起来可麻烦喽。
时光倒退三四十年。那时的通讯工具是传呼电话,我最怕的就是传呼站的阿姨问我姓什么。
我说:“我姓桑。”
那边问:“什么上?”
我矫正她:“我不姓上,姓桑,桑叶的桑。”
对方笑我:“你发音发发清楚,商业的商,老早好讲讲清爽。”
上海人“商”“桑”不分。我还得耐心点:“我不姓商业的商,我姓桑叶的桑。”我把每个字用普通话重音咬得准准的。
“讲来讲去,还是商业的商呀,用得着开国语吗?”阿姨开始急了。
“侬蚕宝宝养过吧?蚕宝宝吃的是桑叶,对吧?我姓的就是蚕宝宝吃的桑叶的桑!”我比阿姨更急,说起绕口令了。
“老早好把蚕宝宝的那个桑讲出来,阿拉又不是吃饱了饭没事体(事情)跟侬白相(玩)!”
以后我一律走捷径,不在“商业”与“桑叶”里弯弯绕,直接亮出“我姓蚕宝宝吃桑叶的桑”的底,倒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听的人居然不会写这个“桑”字。
我提醒道:“三又一木。”
“哟,像日本名字。”看,一下子就窜改了我的国籍。
听的人在纸上比画了半天,这三个“又”,一个“木”,搭了半天的积木,都不知如何摆放和组合。
“侬的姓,难听懂,又难写,自己写去!”啪,笔一摔,纸一推,我只好摇摇头,忍气吞声签写这个我以为既不冷僻也不难写的“桑”。
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写一句套话:春雷一声震天响,祖国大地搞开放。这一开放,我在自我介绍时大大受了益。
有人去洗桑拿,顺便记住了这洋味儿十足的两个字。有人出门招出租车,不仅省了力,而且也顺便记住“桑塔纳”。后来又看《舞林大会》,记住了风情万种的桑巴舞。我忽然茅塞顿开。
再有人问:“你姓什么?”
我朗朗答道:“桑塔纳的桑!”
似乎是心有灵犀,听者一听即懂。
但我不说“桑拿的桑”。
时光倒退三四十年。那时的通讯工具是传呼电话,我最怕的就是传呼站的阿姨问我姓什么。
我说:“我姓桑。”
那边问:“什么上?”
我矫正她:“我不姓上,姓桑,桑叶的桑。”
对方笑我:“你发音发发清楚,商业的商,老早好讲讲清爽。”
上海人“商”“桑”不分。我还得耐心点:“我不姓商业的商,我姓桑叶的桑。”我把每个字用普通话重音咬得准准的。
“讲来讲去,还是商业的商呀,用得着开国语吗?”阿姨开始急了。
“侬蚕宝宝养过吧?蚕宝宝吃的是桑叶,对吧?我姓的就是蚕宝宝吃的桑叶的桑!”我比阿姨更急,说起绕口令了。
“老早好把蚕宝宝的那个桑讲出来,阿拉又不是吃饱了饭没事体(事情)跟侬白相(玩)!”
以后我一律走捷径,不在“商业”与“桑叶”里弯弯绕,直接亮出“我姓蚕宝宝吃桑叶的桑”的底,倒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听的人居然不会写这个“桑”字。
我提醒道:“三又一木。”
“哟,像日本名字。”看,一下子就窜改了我的国籍。
听的人在纸上比画了半天,这三个“又”,一个“木”,搭了半天的积木,都不知如何摆放和组合。
“侬的姓,难听懂,又难写,自己写去!”啪,笔一摔,纸一推,我只好摇摇头,忍气吞声签写这个我以为既不冷僻也不难写的“桑”。
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写一句套话:春雷一声震天响,祖国大地搞开放。这一开放,我在自我介绍时大大受了益。
有人去洗桑拿,顺便记住了这洋味儿十足的两个字。有人出门招出租车,不仅省了力,而且也顺便记住“桑塔纳”。后来又看《舞林大会》,记住了风情万种的桑巴舞。我忽然茅塞顿开。
再有人问:“你姓什么?”
我朗朗答道:“桑塔纳的桑!”
似乎是心有灵犀,听者一听即懂。
但我不说“桑拿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