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中职学校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教材和学生两大方面的问题,论述应对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关键词】中职 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40-03
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是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效果不佳。于是汽车电气设备的维修便成为了很多毕业生的弱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汽车维修人员的综合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声誉。因此,对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柳州市交通学校为例,阐述中职学校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教材和学生两大方面的问题,提出应对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一、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方面的问题
1.教材不适应本地区教学设备的需要。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材是国家规划的通用教材,照顾全国各地的不同情况,教材中示例一般以东风、解放载货汽车以及桑塔纳、夏利轿车这些国内比较普及的车型为主,有些教材也对丰田、大众轿车的内容作了一些介绍。而这些车型柳州市交通学校大多没有,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不太适合本地区的教学需要。
2.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内容的编写一般还是把汽车电气设备分为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和信号系统、辅助系统等五大系统,有些版本还有配套的实训教材和教学光盘。但这些内容过于陈旧,一是上述车型社会的保有量较少;二是汽车的电气设备已经更新换代,实现了电子式器件取代了机械式器件。
3.教材内容理论性过强。中职学校的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材,无论哪个系统,都把系统部件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作详细的介绍。如蓄电池的内部结构的组成物质、工作过程的化学反应时内部离子的转移关系、工作特性曲线;发电机的工作特性、电子式调节器工作时内部电子元件的动作关系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些理论难度很大,中职学生根本无法听懂。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当前,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很差,很多人没得参加中考,在教学工作中发现,一些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电压、电流、电阻、磁场等基本的电磁概念,更不用说上课时常用到的开路、断路、短路、短接这些概念了,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晚自习时很多学生无所事事,在玩游戏、玩手机,抄作业现象普遍。这是由于他们基础差,初中就感觉是被“合格”的,到中职学校来学习也还是沿袭着原来的习惯,希望再一次被“合格”,很少学生能主动学习,特别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程的教学必须加以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重新认识中职教育的教学核心。鉴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毕业后不太可能从事技术性强的工作,大多数所能从事的主要是一线装配工,稍好一些的可从事维修人员,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的教学模式,我们首先来了解一线汽车维修人员维修汽车的工作过程。在汽车维修4S店,前台服务顾问接到有故障的车辆,问清故障现象后填写好相关故障单据交给维修人员,维修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对相关零部件好坏做判断及电路故障分析。如果是相关部件的损坏,就直接更换相关部件;如果是电路故障(断路、短路、窜线、接触不良)就要找出相应的故障点做相应的处理。主要工作只有两个核心:一是零部件好坏的判断,二是电路的故障分析,教学也要围绕这两个核心来展开。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教学车型。以柳州市交通学校为例。该校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校内的五菱汽车也多,所以选择五菱微型车作为教学的主要车型。从实训设备的配置到具体的电路图分析都以五菱微型车为主,汽车电气设备的组成、结构原理和故障诊断与检修方法均以五菱为例,同时介绍本地常见车型的电气设备与五菱车电气设备的主要区别,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材介绍的大多是以东风、解放载货汽车以及大众车系为主打车型。对已显得过时知识,如发电机的调节器,在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内容中作简单介绍;而传统的点火系统,则说明这个内容要在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中讲解,本门课就不再讲述。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离子的转移过程、充放电特性;发电机的三相发电过程、整流过程、电压调节过程等只作一般性介绍,内部具体的工作过程就不再讲述。
对于汽车空调系统,以前,乘用车也不一定有空调,很多的教材只是把汽车空调作为辅助系统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现在,汽车空调已是乘用车的标准配置,它的热力学原理很难理解,但一般的操作并不难,主要为充注制冷剂、检漏、抽真空。汽车空调既是一个密封的机械系统,在车上是分散的,不好观察,特别是产生冷气的蒸发器,一般都在副驾驶前的仪表板内,看不见,所以其机械部分的教学用汽车空调台架来教学较为理想。同时汽车空调又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电气控制系统,而且对汽车空调的控制要与对发动机的控制同时进行,所以其在车上与发动机共用同一控制电脑板。汽车空调台架无法实现在车上的一些控制功能,如急加速、大油门、发动机转速过低切断空调动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汽车空调的电气控制过程教学必须要用实车来进行,可用五菱鸿图车来教学。把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照明系统、信号系统、雨刮系统、空调系统,每个系统相对独立,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教材的不适应和教学脱节问题,这样的教学更切合实际。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现场分组教学。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把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若干个小组,小组由3~4人组成,教师有两个工位(两个台架或两辆车),每次让两个小组同时操作,使得每个组均有操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知识、技能分层教学。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能到达二级维护的水平,最多也只能达到对零部件好坏的判断。而电路的故障分析判断能力,大约只有10%左右的学生具备。如果只用能否判断故障来要求学生,就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统一教学要求、做法,将讲授的内容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按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A层:认识电气系统的各零部件、零部件的符号、安装位置、开关的操作方法、各零部件的连接关系、正常现象表示。
B层:了解电气系统工作过程、电流走向;掌握各零部件好坏的判断。
C层:掌握电气系统线路故障分析。
比如在“电源系统”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层次标准让学生学习:
A层:认识发电机、蓄电池、充电指示灯及其符号表示;发电机、蓄电池、充电指示灯在车上的安装位置;发电机与蓄电池的连接关系及发电机发电正常与不发电时充电指示灯的表现。
B层:了解发电机、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电机与蓄电池间电流走向及发电机、蓄电池好坏的判断。
C层:掌握电源系统线路故障的诊断与分析。
不难看出,所有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成功达到A层要求,并急切想知道为什么充电指示灯亮是不发电的;而充电指示灯灭了反而是发电了。这种状况与学生的想象相反(学生总是认为发电后才会亮灯,不发电灯会灭),学生出于好奇,就要仔细研究电源系统的工作过程了。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及自己的探讨,会很快解决这个问题,并能判断发电机的好坏,即大部分学生能达到B级的要求。而对于基础较好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可以在C层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通过分层教学,我发现平时上课学习困难的同学获得A层及B层知识后常发出如此感叹:原来这么简单。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倍增,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C层知识的学习。这样,将知识技能分层教学,不仅照顾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而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每次上课,教师利用专业教室的多媒体对一些抽象内容进行理论讲解和动画演示,然后给每个小组下达学习任务书,让学生按要求一一完成。如电源系统学习,其学习任务先是A、B层的三大内容:一是认识发电机、蓄电池在车上的安装位置;测量蓄电池在静止时的电动势、起动瞬间蓄电池的端电压、发动机怠速运转时蓄电池的端电压、加大油门时蓄电池达到的最高端电压;充电指示灯在起动前与起动后的表现。并强调打起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发现不正常操作及时纠正,对初次打起动机的学生很容易发生的不良现象是每次打起动的时间超过5S及两打起动的间隔未达到15S。二是查找电源系统电路连接关系:发电机外有几个接线端子,与蓄电池的连接关系如何?如何判断它们的连接关系?蓄电池是如何搭铁的?三是发电机发电情况检查:判断发电机发电是否正常?发电机是好还是坏?每一项均有表格作相应的数据记录及判断。学生完成了项目,对电源系统的知识也掌握了,至于C层的教学内容,要到下一次课再进行讲授。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探索创新的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多为期末考试,且为笔试的理论考核,学生对于那些复杂的理论根本无法理解,对此在教学中采取了三方面的改革。
1.分散考核。学生学完一个项目考核一次,这样可促进学生学好每一个项目,也可以缓解期末统一安排考试所带来的人员、设备和时间方面的压力。
2.以操作考试为主,口试为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时主要为操作考核,考核学生的动手技能,这样可促使学生提高动手技能,同时作一些口试考核,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考核成绩与掌握的层次相关联。把成绩等级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A、B、C、D级,对应的优、良、及格、不及格。达不到A层的评为D级;只达到A层评为C级;达到B层的评为B级;达到C层的评为A级。这样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
三、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应编写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校本讲义。教学用的设备基本上均为五菱系列,具体的电路控制,教材上均没有,上课时,学生来到专业教室出现不愿带书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结合我们所用的教学设备,编写教学讲义,作为校本教材,以弥补通用教材的不足。二是更换零部件的教学大多无法实施。零部件损坏需要更换,这是学生日后工作中必须操作的,但更换零部件要拧螺丝,而电气设备的螺孔很多是塑料的,很容易滑牙,即使是新车,拧不了几次也会滑牙,最终会导致无法安装的局面,所以这项教学大多无法实施。这还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吉庆.关于任务驱动之我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7)
[2]凌永成,李淑英.汽车电气设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牟春燕.汽车电气设备的实践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1(27)
【作者简介】韦自龙(1971- ),男,广西荔浦人,柳州市交通学校讲师,技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汽车运用工程。
(责编 赵 聃)
【关键词】中职 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40-03
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是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效果不佳。于是汽车电气设备的维修便成为了很多毕业生的弱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汽车维修人员的综合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声誉。因此,对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柳州市交通学校为例,阐述中职学校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教材和学生两大方面的问题,提出应对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一、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方面的问题
1.教材不适应本地区教学设备的需要。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材是国家规划的通用教材,照顾全国各地的不同情况,教材中示例一般以东风、解放载货汽车以及桑塔纳、夏利轿车这些国内比较普及的车型为主,有些教材也对丰田、大众轿车的内容作了一些介绍。而这些车型柳州市交通学校大多没有,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不太适合本地区的教学需要。
2.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内容的编写一般还是把汽车电气设备分为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和信号系统、辅助系统等五大系统,有些版本还有配套的实训教材和教学光盘。但这些内容过于陈旧,一是上述车型社会的保有量较少;二是汽车的电气设备已经更新换代,实现了电子式器件取代了机械式器件。
3.教材内容理论性过强。中职学校的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材,无论哪个系统,都把系统部件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作详细的介绍。如蓄电池的内部结构的组成物质、工作过程的化学反应时内部离子的转移关系、工作特性曲线;发电机的工作特性、电子式调节器工作时内部电子元件的动作关系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些理论难度很大,中职学生根本无法听懂。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当前,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很差,很多人没得参加中考,在教学工作中发现,一些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电压、电流、电阻、磁场等基本的电磁概念,更不用说上课时常用到的开路、断路、短路、短接这些概念了,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晚自习时很多学生无所事事,在玩游戏、玩手机,抄作业现象普遍。这是由于他们基础差,初中就感觉是被“合格”的,到中职学校来学习也还是沿袭着原来的习惯,希望再一次被“合格”,很少学生能主动学习,特别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程的教学必须加以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重新认识中职教育的教学核心。鉴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毕业后不太可能从事技术性强的工作,大多数所能从事的主要是一线装配工,稍好一些的可从事维修人员,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的教学模式,我们首先来了解一线汽车维修人员维修汽车的工作过程。在汽车维修4S店,前台服务顾问接到有故障的车辆,问清故障现象后填写好相关故障单据交给维修人员,维修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对相关零部件好坏做判断及电路故障分析。如果是相关部件的损坏,就直接更换相关部件;如果是电路故障(断路、短路、窜线、接触不良)就要找出相应的故障点做相应的处理。主要工作只有两个核心:一是零部件好坏的判断,二是电路的故障分析,教学也要围绕这两个核心来展开。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教学车型。以柳州市交通学校为例。该校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校内的五菱汽车也多,所以选择五菱微型车作为教学的主要车型。从实训设备的配置到具体的电路图分析都以五菱微型车为主,汽车电气设备的组成、结构原理和故障诊断与检修方法均以五菱为例,同时介绍本地常见车型的电气设备与五菱车电气设备的主要区别,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材介绍的大多是以东风、解放载货汽车以及大众车系为主打车型。对已显得过时知识,如发电机的调节器,在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内容中作简单介绍;而传统的点火系统,则说明这个内容要在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中讲解,本门课就不再讲述。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离子的转移过程、充放电特性;发电机的三相发电过程、整流过程、电压调节过程等只作一般性介绍,内部具体的工作过程就不再讲述。
对于汽车空调系统,以前,乘用车也不一定有空调,很多的教材只是把汽车空调作为辅助系统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现在,汽车空调已是乘用车的标准配置,它的热力学原理很难理解,但一般的操作并不难,主要为充注制冷剂、检漏、抽真空。汽车空调既是一个密封的机械系统,在车上是分散的,不好观察,特别是产生冷气的蒸发器,一般都在副驾驶前的仪表板内,看不见,所以其机械部分的教学用汽车空调台架来教学较为理想。同时汽车空调又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电气控制系统,而且对汽车空调的控制要与对发动机的控制同时进行,所以其在车上与发动机共用同一控制电脑板。汽车空调台架无法实现在车上的一些控制功能,如急加速、大油门、发动机转速过低切断空调动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汽车空调的电气控制过程教学必须要用实车来进行,可用五菱鸿图车来教学。把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照明系统、信号系统、雨刮系统、空调系统,每个系统相对独立,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教材的不适应和教学脱节问题,这样的教学更切合实际。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现场分组教学。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把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若干个小组,小组由3~4人组成,教师有两个工位(两个台架或两辆车),每次让两个小组同时操作,使得每个组均有操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知识、技能分层教学。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能到达二级维护的水平,最多也只能达到对零部件好坏的判断。而电路的故障分析判断能力,大约只有10%左右的学生具备。如果只用能否判断故障来要求学生,就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统一教学要求、做法,将讲授的内容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按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A层:认识电气系统的各零部件、零部件的符号、安装位置、开关的操作方法、各零部件的连接关系、正常现象表示。
B层:了解电气系统工作过程、电流走向;掌握各零部件好坏的判断。
C层:掌握电气系统线路故障分析。
比如在“电源系统”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层次标准让学生学习:
A层:认识发电机、蓄电池、充电指示灯及其符号表示;发电机、蓄电池、充电指示灯在车上的安装位置;发电机与蓄电池的连接关系及发电机发电正常与不发电时充电指示灯的表现。
B层:了解发电机、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电机与蓄电池间电流走向及发电机、蓄电池好坏的判断。
C层:掌握电源系统线路故障的诊断与分析。
不难看出,所有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成功达到A层要求,并急切想知道为什么充电指示灯亮是不发电的;而充电指示灯灭了反而是发电了。这种状况与学生的想象相反(学生总是认为发电后才会亮灯,不发电灯会灭),学生出于好奇,就要仔细研究电源系统的工作过程了。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及自己的探讨,会很快解决这个问题,并能判断发电机的好坏,即大部分学生能达到B级的要求。而对于基础较好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可以在C层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通过分层教学,我发现平时上课学习困难的同学获得A层及B层知识后常发出如此感叹:原来这么简单。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倍增,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C层知识的学习。这样,将知识技能分层教学,不仅照顾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而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每次上课,教师利用专业教室的多媒体对一些抽象内容进行理论讲解和动画演示,然后给每个小组下达学习任务书,让学生按要求一一完成。如电源系统学习,其学习任务先是A、B层的三大内容:一是认识发电机、蓄电池在车上的安装位置;测量蓄电池在静止时的电动势、起动瞬间蓄电池的端电压、发动机怠速运转时蓄电池的端电压、加大油门时蓄电池达到的最高端电压;充电指示灯在起动前与起动后的表现。并强调打起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发现不正常操作及时纠正,对初次打起动机的学生很容易发生的不良现象是每次打起动的时间超过5S及两打起动的间隔未达到15S。二是查找电源系统电路连接关系:发电机外有几个接线端子,与蓄电池的连接关系如何?如何判断它们的连接关系?蓄电池是如何搭铁的?三是发电机发电情况检查:判断发电机发电是否正常?发电机是好还是坏?每一项均有表格作相应的数据记录及判断。学生完成了项目,对电源系统的知识也掌握了,至于C层的教学内容,要到下一次课再进行讲授。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探索创新的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多为期末考试,且为笔试的理论考核,学生对于那些复杂的理论根本无法理解,对此在教学中采取了三方面的改革。
1.分散考核。学生学完一个项目考核一次,这样可促进学生学好每一个项目,也可以缓解期末统一安排考试所带来的人员、设备和时间方面的压力。
2.以操作考试为主,口试为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时主要为操作考核,考核学生的动手技能,这样可促使学生提高动手技能,同时作一些口试考核,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考核成绩与掌握的层次相关联。把成绩等级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A、B、C、D级,对应的优、良、及格、不及格。达不到A层的评为D级;只达到A层评为C级;达到B层的评为B级;达到C层的评为A级。这样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
三、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应编写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校本讲义。教学用的设备基本上均为五菱系列,具体的电路控制,教材上均没有,上课时,学生来到专业教室出现不愿带书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结合我们所用的教学设备,编写教学讲义,作为校本教材,以弥补通用教材的不足。二是更换零部件的教学大多无法实施。零部件损坏需要更换,这是学生日后工作中必须操作的,但更换零部件要拧螺丝,而电气设备的螺孔很多是塑料的,很容易滑牙,即使是新车,拧不了几次也会滑牙,最终会导致无法安装的局面,所以这项教学大多无法实施。这还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吉庆.关于任务驱动之我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7)
[2]凌永成,李淑英.汽车电气设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牟春燕.汽车电气设备的实践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1(27)
【作者简介】韦自龙(1971- ),男,广西荔浦人,柳州市交通学校讲师,技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汽车运用工程。
(责编 赵 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