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藩篱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gyog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的菜地里,有一株木槿花,从初春到深秋,每天都绽放出淡紫色的花朵。
  奶奶清晨起来,淘米下锅,让爷爷烧火看着饭,自己提着篮子去采摘木槿花。奶奶小心采下绽开的花朵,望着满树含苞待放的花蕾,心想,明天要带上大篦篮,不然就装不下了……
  奶奶提着满满一篮子木槿花,一路小跑着回来。爷爷接过奶奶手中的篮子说:“饭汤刚沸腾。”爷爷开始将木槿花一瓣一瓣掰下来,泡在水里。奶奶开始摝饭,装入饭甑里继续蒸煮。而将饭汤盛到另一口锅里烧开,倒人爷爷洗好的木槿花瓣,撒进一撮盐巴,舀到海缸里。这样,香气四溢的木槿花饭汤便做好了。
  吃饭时,奶奶总是对我说,藩篱花饮对人好,多喝点儿。我问奶奶为何叫作藩篱花饮,奶奶说乡下人喜欢种植木槿作为篱笆,便叫它藩篱花。本地方言把饭汤叫作饮,饭汤煮藩篱花,不叫藩篱花饮叫什么!
  喝着藩篱花饮,满嘴清香,但顺滑的口感中也带着一丝我并不太喜欢的酸涩味儿。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那是藩篱花饮特有的味儿,经常喝,就会爱喝的。
  那次,在县里读高中的姑姑哭丧着脸跑回家来,说上火了,老是流鼻血。奶奶说,流鼻血是小事儿,弄点儿汤给你喝下就好了。奶奶从米仓里抓出一把什么,放入一个锡壶里烧开,倒出一碗淡黄色的汤水让姑姑喝,说喝完这碗汤,一定降火的。果然,从那之后,便没有听姑姑说流鼻血了。
  我问奶奶那是什么仙丹妙药,奶奶笑着说,哪有什么仙丹妙药,那是藩篱花瓣的干品。原来,奶奶将吃不完的藩篱花晒干,收在瓮子里。冬季藩篱花不开花,奶奶就用晒干的藩篱花瓣煮饭汤。这样,我们家一年四季都能喝上藩篱花饮。
  还有一次,叔叔的小腿长了一个脓包,疼得夜不能寐。奶奶又取来藩篱花瓣,捣碎后加入红糖与食盐,调成膏药状,敷在叔叔腿上的痛处,连续三天,叔叔腿上的脓包瘪了,结痂痊愈了。
  一天早晨,妈妈发现奶奶摘回来的藩篱花多是残缺不全的,问奶奶是何故,奶奶笑着说:“是被小鸟啄食过了。”妈妈建议在藩篱花树边插一个稻草人,在稻草人手臂上悬挂写上“凤凰在此”字样的布条,以驱赶小鸟对花瓣的啄食。奶奶听了,连连摇手说:“使不得,使不得,小鸟来啄食,是我们家的荣幸,比烧香吃素强,怎能去驱赶!”说得妈妈满脸羞愧。后来,妈妈对各种生灵都心存敬畏,想必是受了奶奶的影响。
  初夏的一天早上,爷爷提着空篮子回来,满脸愠色,说不知是哪个缺德的把咱家的藩篱花偷光了,真想到溪头碓码上去骂一骂。奶奶连忙上前阻拦,说有人偷花是好事,说明我们的藩篱花开得好,预示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好运,怎能因这事去骂街呢!
  那年秋季,姑姑考取了市里的师范学校,全家人都喜悦至极,想必這就是奶奶所说的好运吧。
  有次我在吃饭时说:“怎么每天都喝藩篱花饮?我不爱喝!”
  爸爸生气地瞪了我一眼,说:“困难岁月,我们一家人就是靠这藩篱花活下来的……”
  “靠这蔸藩篱花活下来?是怎么回事?”我疑惑地望着奶奶。
  奶奶轻叹一口气,说:“是的,大饥荒,断米断粮三个多月,全家人靠藩篱花泡汤,和一些山果野菜,艰难地活了下来。”
  啊,原来是这样的,奶奶钟爱藩篱花的原因竟是它帮家人渡过了饥荒年代。我这样想。
  奶奶平静地对爸爸说:“别对孩子这样说话,他不喜欢就不要勉强他。”
  “来,阿泉,喝一口苋菜汤吧,苋菜汤补血的!”奶奶转过头来对我说。
  苋菜,也是我们家经常吃的一种蔬菜,爷爷每年都在藩篱花下的园地里种上满满一丘。蓝紫色的苋菜,煮出来的汤也是蓝紫色,我平时并不太喜欢喝这种颜色的汤,但看到奶奶这般慈爱的眼神,我喝下了那小半碗的苋菜汤。
  从这之后,我好像开始喜欢上了藩篱花饮和苋菜,毕竟是救过爷爷奶奶的食物,毕竟是爷爷奶奶他们一直钟爱的蔬菜,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我怎能不喜欢呢!
  从我上中学之后,奶奶大部分时间住在县城的叔叔家。我在一中补习那年,也住在叔叔家里。一个周日的下午,我从漈头返回县城,带去了一袋藩篱花与苋菜,奶奶接下之后,似乎愣住了。我从奶奶闪着泪光的眼神中,看到了几分惊愕,几分苦楚,还有几分惆怅。
  没想到奶奶看到她平素喜爱的藩篱花与苋菜竟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便对奶奶说:“要是您喜欢,我每周都带来给您吃!”
  奶奶听了我的话,仿佛一下子回过神来,讪讪地笑了笑说:“阿泉,以前你小,没告诉你咱家那株藩篱花的来历,现在你长大了,我就告诉你吧!”
  咱家的藩篱花还有来历?
  奶奶拉我在灶门嘴的小板凳上并排坐下,说起菜地里那株藩篱花的由来。
  奶奶的娘家在大碑河源头坑头村附近的山上,奶奶的父亲魏大龙是当地的农猎户,平日里带着奶奶的母亲叶小花及五个子女上山打猎,下地耕种,过着平静的生活。民国时期,大碑河一带出现了几股不同势力的土匪,相互混战,时常抢夺乡亲财物,给当地民众带来极大的骚扰。
  这天中午,奶奶魏天菊与大姐魏天梅、二姐魏天兰一起在山上采野蕨菜,不巧遇到一伙土匪从山上经过。土匪头子徐大牙看二姐魏天兰面容姣好,便心生歹意,上前拉扯,被及时赶来的大哥魏天虎和二哥魏天豹阻止。当时跟随在徐大牙身边的只有两三个小喽哕,又看到魏天虎魏天豹手上有猎枪,不敢轻举妄动,便悻悻离开,并扬言当天下午到奶奶一家居住的土屋来迎亲。
  奶奶兄妹五人立刻回家,告诉父母土匪要来抢亲。父亲魏大龙当即安排子女五人躲进山谷中一处隐蔽的山洞,母亲叶小花却说要给前来抢亲的土匪们一点儿颜色看看,准备去烧开水烫死他们,执意不与丈夫子女们躲进山洞。
  很快,土匪头子徐大牙领着一队喽哕气势汹汹地来到土屋前。当领头的土匪踹开土屋木门时,躲在门后的叶小花舀起一匏桸开水向前泼去,正泼到那土匪的头部,那土匪顿时满脸长泡,疼得倒地号叫不止。
  叶小花又舀起开水准备向另一个土匪泼去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中叶小花的头部。   土匪们冲进土屋,翻箱倒柜,没能找到其他人,气急败坏地一把火烧了土屋。
  直到深夜,躲在山洞里的魏大龙悄悄爬出来,看到妻子已被土匪杀害,悲痛欲绝。他草草埋葬了妻子,与子女们商议着日后生计。
  第二天,魏大龙与魏天虎、魏天豹三人分頭行动。大哥魏天虎带着大姐魏天梅去了村头叶家。二哥魏天豹护送二姐魏天兰到龟溪郑家,父亲魏大龙则拖着只有12岁的我奶奶魏天菊来到了漈头张家。原来,魏家与叶家、郑家、张家都是远房亲戚,早年就已约好这三门亲事,只不料将三个女儿送过门来得这么突然。
  家园被土匪烧毁,家中财物尽数湮灭。魏大龙只好让三个女儿分别带去了一袱屋后那株藩篱花的树枝,又从菜地里拔起了三把苋菜。
  三个女儿安全地送了出去,魏大龙与两个儿子弄来火药与硝土,造出了几颗土地雷,埋在那伙土匪经常经过的道路上,他们自己则埋伏在道路上方的密林中守候着。直到第三天,徐大牙带着土匪们出现了。当土匪们走进地雷圈时,魏大龙拉动了手中的引线,徐大牙被当场炸死,其他土匪伤的伤,逃的逃,作鸟兽散。魏大龙为妻子报了仇,也为大碑河乡亲除去一害。
  为了躲避残匪报复,魏大龙带着两个儿子逃到了邻县建瓯,以制硋卖硋为生,直到三年后新中国成立,土匪势力被肃清,魏大龙才与两个儿子回到坑头重新安家立业。
  爷爷的母亲将奶奶带来的藩篱花树枝插在村西头自家的菜园螃上,把苋菜也种在这块菜地里。很快,藩篱花成活了,翌年开春,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并散发出阵阵清香。
  奶奶的故事讲完了,我泪流满面,坐在凳子上不停抽泣,久久没有站起身来。
  后来,有一次奶奶带我到村头表伯家赴宴,记得是大表哥结婚,我特意询问小表哥,你们家是否有一株紫色的藩篱花?有啊,你怎么知道?小表哥惊讶地反问我。可以带我去看看吗?可以,就在屋子前的空坪边上。小表哥说完,拉着我的手,跑到了那株藩篱花树前。
  表哥家的藩篱花与我家的大致一样高,当时正值冬季,树上无花,就连叶子也在寒风中掉落光了,而树下的一丘苋菜却长得郁郁葱葱。
  不知何故,龟溪村的表伯家我一次都没有去过,所以,不知道他们家的藩篱花是否安好,苋菜是否郁郁葱葱。
  香港回归那年,奶奶生病了,吵着要回涤头,大妹夫陆泽岩把奶奶背回了漈头。我从厦门赶回家看奶奶,奶奶握着我的手,久久没能说出一句话,可我却在奶奶的无言中体会到了奶奶内心要对我说的话。
  奶奶临终前一天,突然容光焕发,大声叫着我母亲的名字,阿金,阿金,我想喝藩篱花饮!这可把母亲难住了,这严冬大寒季节,上哪去摘藩篱花?母亲只好柔声告诉奶奶说现在这个季节藩篱花是不开花的。奶奶听了母亲的话,似乎也醒悟了过来,便要求母亲摘几稿苋菜来吃。母亲从邻居盛英伯母的菜地里摘来三稿苋菜,煮熟了用猪油拌着送到奶奶床前。奶奶看到苋菜,居然一骨碌从病榻上爬了起来,将一盘苋菜一口气都吃了下去。
  第二天,奶奶驾鹤西去。
  我再一次来到菜地里,猛然发现那株藩篱花树已经枯萎,树头被蚂蚁蛀出了几个洞孔。爸爸含着眼泪,砍去了干枯的藩篱花树。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守望一棵树的成长,和守望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不容易。  父亲一辈子未曾离开过土地,最后也是倒在他浸满汗水的土地上。  那一块田,有四亩多,四十年前分田到户时,分给了我家。那是一块良田,不仅肥沃,水源也丰富。  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在这一块田地上插秧割稻,种麦点瓜。父亲一生的记忆,都是土地的记忆。  终有一天,他老了,种不动了。腰杆仍挺拔,但终究没有了力气。他拄着拐杖,站在田边,感慨着自己老了。父亲
期刊
我们一下被诗意的轿子山点燃了。  漫步村上,深沟监委会主任韩尚云突然冒出的话打住了我们。他激情悠扬的话语中提及幸福的轿子山,是从岩洞里走出来的。我惊奇地说:“咋个前些年来从没听说过这事啊?”韩尚云又嘿嘿笑着说:“前些年你们每一次来照个面就走了,我们哪有时间跟你们说啊。你们看,对面的老岩子就是我们老祖宗走出山洞的必经之路。”沿着韩尚云手指的地方望去,只见村头对面一道耸人云天的悬崖峭壁,令人毛骨悚然。
期刊
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国有许多赵一曼式的英雄。多少侥幸汇聚,才让我们记住了赵一曼。  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川一个烈士的后代,陪着父亲看电影《赵一曼》。父亲对儿子说:“要是没有这些伟大的英雄,我们要么死光,要么当亡国奴。你的母亲,估计也是这么死的,可惜没有她的音讯。”  又过了很多年,政府有关部门的同志终于找上门,送来了烈士证。  領导对他们说:“你的妻子牺牲了。也就是你儿子的母亲牺牲了。她离家时,叫李坤
期刊
我们村是个5000人的大村,也是当时公社的所在地,大街上有一个供销社。  赵宏伟的妈妈就是在自己的哥哥当上供销社主任之后,去里面上班的,她做的是售货员,负责卖各种糕点,里面就包括槽子糕。赵宏伟的妈妈上班后不久,人们突然发现傍晚回家的时候,她手里总是拿着一张草纸,由于包裹得不严实,里面包着的两块槽子糕很容易看到。这个女人从从容容在街上走过,对碰到的每个人都要笑一笑,却从来不停下自己的脚步。  我们这
期刊
我家祖辈有会斗鹌鹑的,所以,我对斗鹌鹑也略知一二。  斗鹌鹑亦称“冬兴”“鹌鹑圈”等。据史料记载:旧时汉族民间斗鹌鹑是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每年初冬进行,始于唐玄宗时代。西凉人进献的鹌鹑,能随金鼓节奏争斗,宫中多饲养鹌鹑取乐。  其实,最初的斗鹌鹑原本只是一种民间游戏,后来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官宦富豪、纨绔子弟消闲取乐的一种赌博活动。因北方是在冬季斗鹌鹑,即称“冬兴”。斗时,先贴标头分筹码,然后
期刊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在我心里,人就像树,树就是人。  1989年,我和颜正峰大学毕业了,父母和亲人极力阻止我们回山里,说:“好不容易考出去,又要回来,书白读了。”老实巴交的父母深知山里的苦,不想让我们受第二遍苦。他们不理解,我们是林业人,植树造林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工作岗位在山林。山上本没有路,我们要去走一条路出来。我们有一个绿色的梦,为了这个梦,我们心甘情愿挥洒青春汗水,甚至热血。城市的繁华不属
期刊
三十多年前,我读初二的时候,平时去学校途中,村里比我年龄大的学生经常胁迫我与他们在路边干沟里打扑克,加上我对几何课有点儿“晕车”,一时丧失学习的信心,便于暑期放假前两个月辍学了。  我14岁,身体瘦弱无力,除了在家放羊、打猪草,便是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暑假结束后,新学期开学有一个多星期,一天午后,我在村东河边放羊,看到不远处大路上,三五成群的学生向着学校方向急匆匆地走去。望着他们一路说笑
期刊
印象中,在小时候老家的草房屋檐下,常会见到大小不一的马蜂窝,像话筒似的,悬挂着。  不过,这话筒一般人不敢碰,它们是马蜂们的专利。“嗡嗡嗡……”马蜂们整天围绕着这麦克风说唱着。  孩提时候的我们,习惯地把那些无家可归、飞舞过来的马蜂比拟成鬼子的侦察机,“嗡嗡嗡……”听到它们到来了,我们一群小伙伴会吓得相互惊叫着:“马蜂来了!”同时倚在什么地方,或伏在什么地方,一动也不敢动,唯恐被“鬼子们”发现,招
期刊
在我的窗前,曾有一棵凤凰树。凤凰花开的日子,我的家蓬荜生辉,我浑身洋溢着热情,生活一片阳光。春天播下的希望,也在茁壮地成长。  每一个轮回,我都为凤凰花的绽放而雀跃,又为它的涅槃而默默地祈祷。每当“凤凰鸟”离去的那一刻,我总是忧心忡忡,生怕它一去不回。但这一天还是来了,我窗前的凤凰花谢了,我的“凤凰鸟”飞了。那天,我眼睁睁地目睹市政人员为了拓宽道路,无情地把我家门前的凤凰树砍了,运走了。从此,窗前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每个周六回家的习惯。尽管每个周六回来之前,父亲一个劲儿地嘱咐,真忙了就别回来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吗?但我知道父亲的期待,每个周六,不管风吹雨打,我总会如约回家,也总会看见父亲风尘仆仆地从地里赶回来,乐滋滋地为我煮面条、炒菜,不厌其烦地重复着问过许多遍的问题。  自打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就成了我唯一的牵挂。母亲刚刚离开的那段日子,六十多岁的父亲衰老了许多,原本黑漆漆的头发,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