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牡丹皮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柱(5μm,150mm×4.6m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5:85),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0nm。结果:芍药苷在0.04197-0.2099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n=5);平均回收率为99.2%(n=6),RSD为1.04%。结论:本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牡丹皮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牡丹皮;芍药苷;高效液相色谱法
牡丹皮为毛莨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1]。牡丹皮主要含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2]。芍药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以及平滑肌等方面均有肯定的药理作用[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对牡丹皮的含量测定只控制了丹皮酚指标,未对芍药苷进行控制。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牡丹皮中芍药苷的含量,为更加全面的控制牡丹皮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1仪器与试剂
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SPD-20A),超声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牡丹皮饮片(盛海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芍药苷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批号110736-201337)、甲醇(天津赛孚瑞科技有限公司),乙腈(Tedia Company, Inc.)、磷酸(上海苏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C18柱(5μm,150mm×4.6m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5:85),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0nm,进样量20μl。在此色谱条件下,样品中芍药苷峰与其他非被检测成分峰能够达到分离。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11.24mg,置于10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为0.1079mg/ml。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牡丹皮粗粉(过60目筛)约0.5g,精密称定,置于50ml量瓶中,加甲醇约45ml,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Hz)30分钟,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4系统适用性试验
精密吸取芍药苷对照品溶液20μl,重复进样5次,测定芍药苷峰面积,RSD=0.87%。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10.96mg,置于25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为0.4197mg/ml,作为储备液。分别精密量取储备液1.0ml、2.0ml、3.0ml、4.0ml、5.0ml,分別置于10ml量瓶中,加甲醇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分别为0.04197mg/ml、0.08394mg/ml、0.1259mg/ml、0.1679mg/ml、0.2099mg/ml的溶液。分别进样20μl。以峰面积为纵坐标,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r=0.9996,n=5)。表明芍药苷在0.04197-0.2099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6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牡丹皮粗粉(过60目筛),分别制得供试品溶液6份,进样,计算含量,结果其RSD为1.32%,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2.7中间精密度试验
由另一检验员,在相同检验条件下,取同一牡丹皮粗粉(过60目筛),分别制得供试品溶液6份,进样,计算含量,结果其RSD为1.16%,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中间精密度。
2.8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在0、4、8、12、18、24h进样,测定芍药苷峰面积,RSD=1.14%。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内稳定性良好。
2.9准确度试验
取已测定含量的牡丹皮粗粉(过60目筛)约0.25g,共6份,精密称定,分别置于50ml量瓶中,各精密加入芍药苷对照品储备液(0.4197mg/ml)4ml,加甲醇适量,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Hz)30分钟,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分别进样20μl,测定芍药苷含量,记录图谱,计算得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1.04%,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对牡丹皮的含量测定只控制了丹皮酚指标,未对芍药苷进行控制,笔者认为未能全面客观地平均牡丹皮的质量。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牡丹皮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了系统适用性、线性关系、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稳定性、精密度试验,为更加全面的控制牡丹皮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60-161.
[2]吴少华,马云保,罗晓东,等.丹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药草,2002,33(8):679-680.
[3]郑世存,李晓宇,欧阳兵,等.芍药苷药理研究新进展 [J]. 中国药物警戒,2012,09(2):100-103.
关键词:牡丹皮;芍药苷;高效液相色谱法
牡丹皮为毛莨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1]。牡丹皮主要含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2]。芍药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以及平滑肌等方面均有肯定的药理作用[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对牡丹皮的含量测定只控制了丹皮酚指标,未对芍药苷进行控制。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牡丹皮中芍药苷的含量,为更加全面的控制牡丹皮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1仪器与试剂
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SPD-20A),超声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牡丹皮饮片(盛海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芍药苷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批号110736-201337)、甲醇(天津赛孚瑞科技有限公司),乙腈(Tedia Company, Inc.)、磷酸(上海苏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C18柱(5μm,150mm×4.6m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5:85),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0nm,进样量20μl。在此色谱条件下,样品中芍药苷峰与其他非被检测成分峰能够达到分离。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11.24mg,置于10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为0.1079mg/ml。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牡丹皮粗粉(过60目筛)约0.5g,精密称定,置于50ml量瓶中,加甲醇约45ml,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Hz)30分钟,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4系统适用性试验
精密吸取芍药苷对照品溶液20μl,重复进样5次,测定芍药苷峰面积,RSD=0.87%。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10.96mg,置于25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为0.4197mg/ml,作为储备液。分别精密量取储备液1.0ml、2.0ml、3.0ml、4.0ml、5.0ml,分別置于10ml量瓶中,加甲醇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分别为0.04197mg/ml、0.08394mg/ml、0.1259mg/ml、0.1679mg/ml、0.2099mg/ml的溶液。分别进样20μl。以峰面积为纵坐标,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r=0.9996,n=5)。表明芍药苷在0.04197-0.2099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6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牡丹皮粗粉(过60目筛),分别制得供试品溶液6份,进样,计算含量,结果其RSD为1.32%,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2.7中间精密度试验
由另一检验员,在相同检验条件下,取同一牡丹皮粗粉(过60目筛),分别制得供试品溶液6份,进样,计算含量,结果其RSD为1.16%,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中间精密度。
2.8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在0、4、8、12、18、24h进样,测定芍药苷峰面积,RSD=1.14%。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内稳定性良好。
2.9准确度试验
取已测定含量的牡丹皮粗粉(过60目筛)约0.25g,共6份,精密称定,分别置于50ml量瓶中,各精密加入芍药苷对照品储备液(0.4197mg/ml)4ml,加甲醇适量,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Hz)30分钟,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分别进样20μl,测定芍药苷含量,记录图谱,计算得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1.04%,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对牡丹皮的含量测定只控制了丹皮酚指标,未对芍药苷进行控制,笔者认为未能全面客观地平均牡丹皮的质量。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牡丹皮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了系统适用性、线性关系、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稳定性、精密度试验,为更加全面的控制牡丹皮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60-161.
[2]吴少华,马云保,罗晓东,等.丹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药草,2002,33(8):679-680.
[3]郑世存,李晓宇,欧阳兵,等.芍药苷药理研究新进展 [J]. 中国药物警戒,2012,09(2):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