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需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内涵,将立德树人融入育人全生命周期。通过探讨高职院校教学融入立德树人的必要性、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内涵需求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①“明道信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立德修身”,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③以爱学生为前提,打造民族复兴的接班人;④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将思想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教师以明道信道、立德修身、仁爱为基础将立德树人融入所有课程中,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师使命;思政课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要落实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需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对高职院校来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与树人理念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始终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育人理念的思考与探索,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现实表现。因此,立德树人具有时代效应,不同的时代赋予它的内涵不尽相同。
1.1传统语境中的立德树人
“立德”系我国古代的“三不朽”之一,此“三不朽”系古代读书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立德”一词多次出现在《左传》《尚书》《礼记》等典籍之中。如:《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中,“立德”是从道德追求的角度,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理想信念。
《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业,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是“树人”一词的首现。管仲将人才与粮食和树木作比较,由此凸显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用“终身”“百年”的来强调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性,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引申出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在于人的成长与提升。
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立德树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范畴,即: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
1.2新时代的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镌刻,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我国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立德树人在新时代又孕育出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任何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必须要树立德业,培养德行才能实现永久发展。新时代立德的核心内容就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新时代树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进入21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西方文化、思潮、价值取向涌入我国,这些意识形态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了影响。这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若不能正确引导,让其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培养出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更糟的人。因此,作为青年一代进入社会前哨的高职院校就需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培养具有民族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决定了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3課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
3.1“明道信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作为青年一代的摆渡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有信仰,最后才能给学生讲信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道理、道德、道义等中国价值的具体形式,道理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道德是社会的价值取向,道义是社会的价值标准。而总书记所讲“明道信道”的这个“道”,是指马克思主义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礼仪等社会规范。再明确了“道”的主要内容后,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就要信“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其中“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是对教师信道标准的表述。这就必然要求高职教师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想信念,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立德修身”,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者和建设者的使命,责任重大,除了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之外,还要注重立德修身,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保持思想的先进性,紧跟时代需求;注重品德修炼,夯实专业基本功,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教师是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文化科学的权威、特定社会价值的维护者,因此,要求为人师者坚持以德性高标准完善自己;“以德立学”就是强调立德与立学、人品与学识的统一,即在授业的同时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德施教”就是在教学中注入道德精神,让教学内容有思想,有灵魂,教学方法有活力,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护航。 3.3以爱学生为前提,打造民族复兴的接班人
现在的大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主力军,而教师作为打造这支民族复兴接班人队伍的摆渡人,该以什么方式、什么基础来打造这支生力军?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爱心、信任、平等、尊重、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对面对学生,这是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激励,将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路指引正确的方向。
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师,面临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只有在学生充满仁爱,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心里,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刚好的传道。
3.4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将思想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
将思想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对于一线高校教师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知,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教育更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器具等如何与新时代相结合,满足新时代的大学生的需求。而思政课作为一门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的艺术,更要加强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讲授法。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若是一味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会出现溜号、打瞌睡的现象,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因此,须与时俱进创新思政课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交换角色互动式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使所教内容入脑入心;其次,大数据时代,网络早已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个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从而达到全方位、多领域的育人效果;最后,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二是将德育教育和专业教学相融合——开启课程思政。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它不但直接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中,还充分地体现在任一专业课程内容中。所以,高校开展德育教育,不单单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任务,也是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任务。老师需结合自己学科教学,挖掘学科内部德育内容,开展德育教育。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引导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明守法,团结奋进;知恩感恩,孝敬父母;会做人,做好人,做有用的人。
4结论
落实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育人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M].上海:中华书局,2009:1088.
[3]黎凤翔.管子校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4:55.
[4]陈延斌,田旭明.明确“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的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14-11-19.
[5]高德步.道與中国价值[J].学术研究,2016(01):34-41,50.
[6]王飞燕.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理论研究[D].2019(05).
[7]司潇敏.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及其高校实践研究[D].2020(06).
[8]苟建强.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D].2020(06).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研究[D].2019(05).
作者简介
张永琴(1978—),女,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党支部书记、职业卫生技术、安全技术、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师使命;思政课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要落实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需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对高职院校来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与树人理念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始终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育人理念的思考与探索,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现实表现。因此,立德树人具有时代效应,不同的时代赋予它的内涵不尽相同。
1.1传统语境中的立德树人
“立德”系我国古代的“三不朽”之一,此“三不朽”系古代读书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立德”一词多次出现在《左传》《尚书》《礼记》等典籍之中。如:《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中,“立德”是从道德追求的角度,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理想信念。
《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业,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是“树人”一词的首现。管仲将人才与粮食和树木作比较,由此凸显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用“终身”“百年”的来强调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性,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引申出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在于人的成长与提升。
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立德树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范畴,即: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
1.2新时代的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镌刻,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我国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立德树人在新时代又孕育出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任何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必须要树立德业,培养德行才能实现永久发展。新时代立德的核心内容就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新时代树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进入21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西方文化、思潮、价值取向涌入我国,这些意识形态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了影响。这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若不能正确引导,让其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培养出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更糟的人。因此,作为青年一代进入社会前哨的高职院校就需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培养具有民族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决定了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3課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
3.1“明道信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作为青年一代的摆渡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有信仰,最后才能给学生讲信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道理、道德、道义等中国价值的具体形式,道理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道德是社会的价值取向,道义是社会的价值标准。而总书记所讲“明道信道”的这个“道”,是指马克思主义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礼仪等社会规范。再明确了“道”的主要内容后,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就要信“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其中“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是对教师信道标准的表述。这就必然要求高职教师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想信念,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立德修身”,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者和建设者的使命,责任重大,除了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之外,还要注重立德修身,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保持思想的先进性,紧跟时代需求;注重品德修炼,夯实专业基本功,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教师是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文化科学的权威、特定社会价值的维护者,因此,要求为人师者坚持以德性高标准完善自己;“以德立学”就是强调立德与立学、人品与学识的统一,即在授业的同时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德施教”就是在教学中注入道德精神,让教学内容有思想,有灵魂,教学方法有活力,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护航。 3.3以爱学生为前提,打造民族复兴的接班人
现在的大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主力军,而教师作为打造这支民族复兴接班人队伍的摆渡人,该以什么方式、什么基础来打造这支生力军?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爱心、信任、平等、尊重、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对面对学生,这是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激励,将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路指引正确的方向。
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师,面临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只有在学生充满仁爱,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心里,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刚好的传道。
3.4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将思想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
将思想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对于一线高校教师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知,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教育更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器具等如何与新时代相结合,满足新时代的大学生的需求。而思政课作为一门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的艺术,更要加强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讲授法。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若是一味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会出现溜号、打瞌睡的现象,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因此,须与时俱进创新思政课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交换角色互动式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使所教内容入脑入心;其次,大数据时代,网络早已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个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从而达到全方位、多领域的育人效果;最后,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二是将德育教育和专业教学相融合——开启课程思政。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它不但直接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中,还充分地体现在任一专业课程内容中。所以,高校开展德育教育,不单单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任务,也是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任务。老师需结合自己学科教学,挖掘学科内部德育内容,开展德育教育。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引导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明守法,团结奋进;知恩感恩,孝敬父母;会做人,做好人,做有用的人。
4结论
落实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育人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M].上海:中华书局,2009:1088.
[3]黎凤翔.管子校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4:55.
[4]陈延斌,田旭明.明确“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的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14-11-19.
[5]高德步.道與中国价值[J].学术研究,2016(01):34-41,50.
[6]王飞燕.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理论研究[D].2019(05).
[7]司潇敏.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及其高校实践研究[D].2020(06).
[8]苟建强.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D].2020(06).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研究[D].2019(05).
作者简介
张永琴(1978—),女,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党支部书记、职业卫生技术、安全技术、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