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领域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论文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结合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研究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力求这种“整合”的教学方式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小学语文;整合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目前学校中使用最多的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问题和解决对策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语文课堂中普遍应用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但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本文阐述了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问题1]: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时,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许多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才设计出精美的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
[对策1:化难为易,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影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的不足之外,最重要的则是相关课件的匮乏以及制作课件的困难。而丰富的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网络的资源逐渐增多,教师可以花一部分时间搜集和整理,每人负责整理几个单元,然后一起共享,这样可以实现时间和效率的最优化。
二是购买现有资源库。目前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增多,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组织电教人员下载,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如果现成的课件不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可考虑利用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如此轻轻松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由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优秀课件和教案,这样针对性也更强。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当然,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一般的课件不妨就试试使用易学易用、效率较高的powerpoint软件,其功能虽然没有authorware、flash强大,但是效果也是不错的。
诚然,目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率,还是有很多要做的事。
[问题2]: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尝到甜头后,便对此奉若神明,于是在课堂上为了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从头到尾都是多媒体课件。外观精美的课件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界面色彩过于艳丽、界面过于花哨,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本身上,对教学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放弃了。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不断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主要的任务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
[对策2:突破重难点,适度恰当选择课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将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教学手段也有许多特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时髦。教师在设计课件应把精力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够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真正把教师感到难以讲解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是每个课时都适用于课件制作,正确选题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那些常规教法就能较好实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用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应该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为乐等作用,决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案例与反思]: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不是马上呈现多媒体,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跟随作者去想像、去感受、去领悟。在讲到“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我开始用网络及多媒体出示了声像结合的邱少云被火烧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邱少云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不化,邱少云身体虽化了,但精神永不灭。从这不难看出,学生从前两点的形似理解到神似理解,不失为一项创造。 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整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操作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控制。教学内容虽然只有一部分采用多媒体来实现,但是教学效果却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平常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好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方便前翻、后翻、跳跃。
[问题3]:有些语文教师常常担心上课时操作失误,为了图个方便,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要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展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了一次键,电脑便将下面还没有教的内容已经展示出来了,使执教者尴尬不已。
[对策3:科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我们可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者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时时以学生为中心来提醒自己。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过多,避免或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等等,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因为这些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课件结构可采用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让自己的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教学之精髓。
[案例与反思]: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发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丽。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播放鸟活动时的视频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中。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索,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是小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翅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是实现整合的目标。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将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1、2)
[4] 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
[5]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4,(2)
[6] 钱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教学参考,2008,(4)
[7] 王爱兰. 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J].小学教学参考,2008,(2)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小学语文;整合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目前学校中使用最多的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问题和解决对策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语文课堂中普遍应用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但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本文阐述了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问题1]: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时,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许多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才设计出精美的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
[对策1:化难为易,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影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的不足之外,最重要的则是相关课件的匮乏以及制作课件的困难。而丰富的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网络的资源逐渐增多,教师可以花一部分时间搜集和整理,每人负责整理几个单元,然后一起共享,这样可以实现时间和效率的最优化。
二是购买现有资源库。目前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增多,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组织电教人员下载,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如果现成的课件不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可考虑利用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如此轻轻松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由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优秀课件和教案,这样针对性也更强。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当然,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一般的课件不妨就试试使用易学易用、效率较高的powerpoint软件,其功能虽然没有authorware、flash强大,但是效果也是不错的。
诚然,目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率,还是有很多要做的事。
[问题2]: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尝到甜头后,便对此奉若神明,于是在课堂上为了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从头到尾都是多媒体课件。外观精美的课件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界面色彩过于艳丽、界面过于花哨,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本身上,对教学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放弃了。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不断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主要的任务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
[对策2:突破重难点,适度恰当选择课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将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教学手段也有许多特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时髦。教师在设计课件应把精力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够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真正把教师感到难以讲解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是每个课时都适用于课件制作,正确选题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那些常规教法就能较好实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用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应该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为乐等作用,决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案例与反思]: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不是马上呈现多媒体,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跟随作者去想像、去感受、去领悟。在讲到“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我开始用网络及多媒体出示了声像结合的邱少云被火烧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邱少云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不化,邱少云身体虽化了,但精神永不灭。从这不难看出,学生从前两点的形似理解到神似理解,不失为一项创造。 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整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操作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控制。教学内容虽然只有一部分采用多媒体来实现,但是教学效果却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平常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好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方便前翻、后翻、跳跃。
[问题3]:有些语文教师常常担心上课时操作失误,为了图个方便,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要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展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了一次键,电脑便将下面还没有教的内容已经展示出来了,使执教者尴尬不已。
[对策3:科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我们可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者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时时以学生为中心来提醒自己。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过多,避免或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等等,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因为这些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课件结构可采用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让自己的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教学之精髓。
[案例与反思]: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发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丽。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播放鸟活动时的视频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中。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索,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是小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翅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是实现整合的目标。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将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1、2)
[4] 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
[5]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4,(2)
[6] 钱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教学参考,2008,(4)
[7] 王爱兰. 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J].小学教学参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