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2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2月从全部手术病历中随机抽出310份(死亡病历除外),按照统一制定的表格逐项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药物过敏史等;手术情况,如手术名称、手术类别、手术起至时间等;用药情况,如抗菌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用药目的等;用药效果,如手术部位切口有无感染、用药前后相关实验数据和ADR等。然后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要求,对每份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使用软件自行编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评价标准: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1]结合本院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标准和治疗性应用标准,评价的内容包括:①适应证:有适应证为合理,无适应证为不合理;②预防给药时机:术前2小时内预防给药为合理,手术2小时前或手术后预防给药为不合理;③药物选择:药物选择正确为合理,药物选择档次高或体积不恰当为不合理;④术后用药时间:Ⅰ类切口不用药或用药≤24小时,Ⅱ类切口用药≤48小时,Ⅲ类切口用药≤72小时为合理;Ⅰ类切口用药>24小时,Ⅱ类切口用药>48小时,Ⅲ类切口用药>72小时为不合理;⑤用量与给药频率:剂量恰当且给药频率正确为合理,剂量过大且给药频率错误为不合理;⑥溶媒:种类及体积恰当为合理,种类错误、体积过大为不合理;⑦用药途径:静脉输注为合理;⑧联合用药:有指征、有协同作用为合理,品种过多、有拮抗、无指征、增加毒性、理论上无协同作用为不合理;⑨术中追加给药:手术时间≥2小时即追加为合理,手术时间≥3小时未追加为不合理;⑩更换药物品种:有理论或实验室依据为合理,无依据频繁更换为不合理。
结 果
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抗生素在围手术期使用的情况:310例均为手术患者,其中男182例,女128例,平均年龄42.5岁,平均住院12.5天,其中Ⅰ类切口手术60例,Ⅱ类切口手术190例,Ⅲ类切口手术60例。310例患者中,全部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第二代头孢菌素是临床医师的首选药物,有134例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43.2%),这符合手术前预防用药的抗生素药物选用原则。有110例使用抗厌氧菌药物(35.4%),在手术前后的使用率列第2位。在手术后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预防的病例为30.5%。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和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多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在手术后的使用率达到56%以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率属中位。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频率为中下位。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药时机不合理[术前未给药212例(68.4%)]、用药时间长143例(46.2%)、选药档次高132例(42.5%)三个方面。此外,药物种类不恰当94例(30.2%)、用药剂量大88例(28.5%)、无指征用药80例(25.8%)、无依据地频繁更换抗菌药物39例(12.5%)、用药时间过早26例(8.5%)、>3小时手术中未追加19例(6.2%)。用药不合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联合用药无指征17例(5.5%)、联合用药增加毒性6例(1.9%)、联合用药理论上无协同作用4例(1.3%),少数病例联合用药不合理。所有病例均能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无药物拮抗和违背禁忌证给药的错误。
讨 论
抗菌药物的使用有特定的适应证、用药指征,有规范的具体要求,其目的是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与滥用。根据本组资料统计结果,按照卫生部同《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等合理用药原则评价我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既有合理用药方面,也存在某些不合理用药问题。我院所有围手术期病例均能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无药物拮抗和违背禁忌证给药的错误。100%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与指导原则规定差距很大,尤其是Ⅰ类切口手术也全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说明适应证掌握过松。根据规定,Ⅰ类切口的清洁手术除非手术时间过长范围大、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患者高龄有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否则不主张预防用药。预防用药主要用于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污染或有污染可能的手术,用于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发生。实际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只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综合措施之一,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技术、规范准确的手术操作的术后护理比抗生素的应用更为重要。所以,手术医生应重视各种围手术期的综合措施,而不要过度依赖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还存在着用药时机不合理、用药时间长和选药档次高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原因是临床医生对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不完全清楚,应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用药时机,才能起到最佳预防效果,才能防止SSI。而术后普遍用药6~7天,是临床医生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认为用药时间越长,发生SSI的可能性越小,实际上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有效减少SSI的发生率[2],而且还容易产生耐药性。为避免抗菌药物的用量过大,应采用1天多次给药的方法,这样才使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有效的范围之内,从而起到预防SSI的发生的作用。此外,药物种类不恰当、用药剂量大、无指征用药、无依据地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等用药不合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围手术期预防和抗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在围手术期抗菌药品种选择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用药时机不合理,预防性用药时间偏长,部分抗菌药物档次偏高,随意性更换药物以及药物联用方式不当等问题,需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毓铨,黎沾良.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553-554.
2 史占军,张亚莉,景宗森,等.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57-5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2月从全部手术病历中随机抽出310份(死亡病历除外),按照统一制定的表格逐项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药物过敏史等;手术情况,如手术名称、手术类别、手术起至时间等;用药情况,如抗菌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用药目的等;用药效果,如手术部位切口有无感染、用药前后相关实验数据和ADR等。然后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要求,对每份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使用软件自行编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评价标准: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1]结合本院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标准和治疗性应用标准,评价的内容包括:①适应证:有适应证为合理,无适应证为不合理;②预防给药时机:术前2小时内预防给药为合理,手术2小时前或手术后预防给药为不合理;③药物选择:药物选择正确为合理,药物选择档次高或体积不恰当为不合理;④术后用药时间:Ⅰ类切口不用药或用药≤24小时,Ⅱ类切口用药≤48小时,Ⅲ类切口用药≤72小时为合理;Ⅰ类切口用药>24小时,Ⅱ类切口用药>48小时,Ⅲ类切口用药>72小时为不合理;⑤用量与给药频率:剂量恰当且给药频率正确为合理,剂量过大且给药频率错误为不合理;⑥溶媒:种类及体积恰当为合理,种类错误、体积过大为不合理;⑦用药途径:静脉输注为合理;⑧联合用药:有指征、有协同作用为合理,品种过多、有拮抗、无指征、增加毒性、理论上无协同作用为不合理;⑨术中追加给药:手术时间≥2小时即追加为合理,手术时间≥3小时未追加为不合理;⑩更换药物品种:有理论或实验室依据为合理,无依据频繁更换为不合理。
结 果
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抗生素在围手术期使用的情况:310例均为手术患者,其中男182例,女128例,平均年龄42.5岁,平均住院12.5天,其中Ⅰ类切口手术60例,Ⅱ类切口手术190例,Ⅲ类切口手术60例。310例患者中,全部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第二代头孢菌素是临床医师的首选药物,有134例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43.2%),这符合手术前预防用药的抗生素药物选用原则。有110例使用抗厌氧菌药物(35.4%),在手术前后的使用率列第2位。在手术后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预防的病例为30.5%。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和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多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在手术后的使用率达到56%以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率属中位。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频率为中下位。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药时机不合理[术前未给药212例(68.4%)]、用药时间长143例(46.2%)、选药档次高132例(42.5%)三个方面。此外,药物种类不恰当94例(30.2%)、用药剂量大88例(28.5%)、无指征用药80例(25.8%)、无依据地频繁更换抗菌药物39例(12.5%)、用药时间过早26例(8.5%)、>3小时手术中未追加19例(6.2%)。用药不合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联合用药无指征17例(5.5%)、联合用药增加毒性6例(1.9%)、联合用药理论上无协同作用4例(1.3%),少数病例联合用药不合理。所有病例均能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无药物拮抗和违背禁忌证给药的错误。
讨 论
抗菌药物的使用有特定的适应证、用药指征,有规范的具体要求,其目的是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与滥用。根据本组资料统计结果,按照卫生部同《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等合理用药原则评价我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既有合理用药方面,也存在某些不合理用药问题。我院所有围手术期病例均能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无药物拮抗和违背禁忌证给药的错误。100%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与指导原则规定差距很大,尤其是Ⅰ类切口手术也全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说明适应证掌握过松。根据规定,Ⅰ类切口的清洁手术除非手术时间过长范围大、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患者高龄有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否则不主张预防用药。预防用药主要用于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污染或有污染可能的手术,用于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发生。实际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只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综合措施之一,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技术、规范准确的手术操作的术后护理比抗生素的应用更为重要。所以,手术医生应重视各种围手术期的综合措施,而不要过度依赖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还存在着用药时机不合理、用药时间长和选药档次高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原因是临床医生对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不完全清楚,应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用药时机,才能起到最佳预防效果,才能防止SSI。而术后普遍用药6~7天,是临床医生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认为用药时间越长,发生SSI的可能性越小,实际上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有效减少SSI的发生率[2],而且还容易产生耐药性。为避免抗菌药物的用量过大,应采用1天多次给药的方法,这样才使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有效的范围之内,从而起到预防SSI的发生的作用。此外,药物种类不恰当、用药剂量大、无指征用药、无依据地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等用药不合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围手术期预防和抗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在围手术期抗菌药品种选择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用药时机不合理,预防性用药时间偏长,部分抗菌药物档次偏高,随意性更换药物以及药物联用方式不当等问题,需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毓铨,黎沾良.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553-554.
2 史占军,张亚莉,景宗森,等.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