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订单式林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来源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u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地融合的内涵是通过深化地方政府、院校合作,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校地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西昌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林业生态产业人才模式”的实践,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学生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培养目标对接,为培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林业生态产业人才进行了有效探索。
  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之一的四川省凉山州,由于环境性、历史、意识等因素,导致其贫困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尤为凸显,脱贫攻坚任务艰巨[1]。

1校地合作背景


  凉山州举全州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战役,发展现代农业,引领脱贫攻坚。2016年,凉山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颁布了《凉山州“1+X”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1”即核桃产业,“X”为核桃以外的经果林。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以核桃为主的生态产业基地建设任务,做到贫困人口全覆盖,把荒山荒坡打造成绿水青山,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为凉山州实现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为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凉山州急需大量的林业产业人才。为此,地方政府计划在两年内委托培养200名林业技术毕业生。西昌学院作为凉山州唯一的本科高校,始终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积极践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坚决扛起凉山州政府委托培养200名林业技术毕业生的任务,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专业力量。

2校地产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校地产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输出和应用的重要途径。“凉山州林业生态产业人才模式”实践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学生为载体”的凉山州林业生态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负责林业生态产业人才需求计划的确定、培养经费支持审核、就业岗位提供接收、实习基地的保障等。州政府制定人才需求计划;财政局负责培养经费的预算与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事业单位编制及就业岗位;林业部门负责就业协议签订、实习基地的提供及相关协调工作;组织部及纪监部门负责毕业生的相关考核工作。
  学生入校自愿与各县市林业局、西昌学院签订定向培养三方协议,签订协议者方可享受定向培养待遇。在校期间学生应服从西昌学院的教学管理及日常管理,实习期间应遵守各县市林业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签订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要经用人单位组织相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考核合格的定向培养学生需到所签单位服务8年,否则承担在校期间的相关费用及违约责任。通过立足职责、协调联动、实地调研、服务地方等有力举措,为凉山州林业产业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此次培养中,主要遵循以下要点:
  一是需求导向,校地强联动。凉山州人民政府与西昌学院开展校地合作,签订《凉山州脱贫攻坚“123”林业技术人才委托培养协议书》。委托西昌学院在2016~2020年定向培养200名服务林业生态产业的毕业生。
  二是脱贫攻坚,政府强支撑。针对招生问题和学科难题,政府强化支撑帮扶,为鼓励并吸引学生报考和学院工作开展,提供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凉山州林业生态产业人才培养;同时,为获得毕业证并通过地方部门考核的定向培养学生,提供事业编制及林业部门就业岗位200个。
  三是服务地方,学院强落地。学校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精准扶贫为政治要务,全力以赴确保人才培养任务完成。西昌学院从招生、培养到管理方面入手,做好人才输出。2016~2020年完成从四川省统招(普通类、彝加模式)、一类模式及预科择优直升园林技术专业(林学方向)200名全日制学生培养任务。按照政府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1+X”产业。教学实施过程严格管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基本做法及相关经验


  3.1校地深度融合,搭建高效运行的工作体系
  凉山州“123”生态产业订单人才培养工作涉及部门多、范围广、难度大,只有各部门协调联动,强化组织保障,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实施初期成立了地方、学校、二级学院的三级领导小组,即“凉山州脱贫攻坚‘123’林业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凉山脱贫攻坚‘123’林业技术人才委托培养工作小组”“西昌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林学方向)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协调组织各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统筹整合资源,确保培养出适宜凉山地区脱贫攻坚的林业技术人才。
  3.2高度重视,建立良好运行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解决政府、行业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問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相应的制度,明确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约束各方行为,保障各方正当权益,确保校地协作育人的有序开展。2016年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凉山州“123”林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西昌学院制定并出台了《西昌学院校地企协同育人管理制度》《西昌学院校地企协作育人奖励制度》《西昌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校地企协同育人参与制度》等文件,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地方提供经费300万元用于支付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学生学费、住宿费,在每年9月底前分年度拨付至西昌学院;给予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学院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教学等支出,在学校提出预算方案,经凉山州脱贫攻坚“123”林业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同意后拨付。充足的资金保障确保了项目的有效推进。
  3.3对接地方需求,制定培养方案
  西昌学院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凉山州林业生态产业人才培养专题会议,依据地方对产业人才需求,确定此项工作由农业科学院具体承担,在2016~2017年完成200名园林技术专业(林学方向)学生培养计划。   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专此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考察交流,特别是通过与凉山州各县市林业局(原)座谈交流等方式,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制定了2016级、2017级园林技术专业(林学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前沿性、应用性、地方性和针对性。
  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应用性。培养政治方向正确、人格健全、身体健康,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林业一线岗位需求,特别是以核桃为主的“1+X”经济林产业的发展,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本土林业科技人才目标。
  培养规格和要求具有地方性。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获得林木良种选育、栽培管理、造林、森林生态保护、土壤化验分析、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林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开展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并具有初步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体现民族性、针对性。紧紧围绕凉山州林业产业发展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民族性、地方性、应用性。园林技术专业(林学方向)主要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大模块组成。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特增设《基础彝语》课程,并结合今后的工作内容及工作地点增设《核桃种植学》《林业基地综合实习》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门课程。实现“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方式与工作情景对接”,真正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人才需求标准的无缝对接。

4严格学生管理,立德树人


  为确保学生培养质量,更好地实施凉山州“123”生态林业工程计划,特别是以核桃为主的“1+X”经济林产业发展,学生入校即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自所签单位。根据地方政府、学校有关规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了“凉山州林业生态产业人才签约办法”,按入学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自主选择对应的签约单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学与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教学质量,制定了《关于加强园林技术专业(林学方向)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切实加强学生的日常安全管理,将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教导学生,作为定向生,必须努力学好本专业的知识,突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师资配备强,教学水平高


  园林技术专业(林学方向)授课教师均为教授、副教授,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实践经验丰富;为更好对接地方林业产业,还积极聘请凉山州林业局、凉山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凉山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基层林业站的高职称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为该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论讲授与实践示范;同时还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园林技术专业(林学方向)的学生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了解林业产业现状及研究热点,实现专业知识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确保教学质量。

6搭建实训平台,提升实践能力


  西昌学院林学实训平台立足地方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建设,是保证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前提,基本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上,建立起林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实习教学模式。
  林学实训平台按照“模块化、功能化管理”;建立外业、内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平台划分有森林培育(含林木种苗、造林、组培等);森林资源监测(生态环境调查、资源调查、生长调查等);森林保护(森林昆虫、林木病理等);资源开发与利用(林木种子标本、植物标本、昆虫标本、食品加工、食品检验等)4个主要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学与生产必需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和场所,将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管理水平,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确保学生尽早进入生产一线。
  林学实训平台不仅能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为校地、校企联合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1+X”经济林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核桃产业优化升级。

7开展“六维”实践模式,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积极开展实验、实训、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竞赛、毕业实习等“六维”模式的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016~2020年期间,专业教师多次带学生到攀枝花市、凉山州喜德县、德昌县等地进行课程实习;2018年、2019年均安排学生到核桃产业发展较好的云南省楚雄市、大姚县等地进行综合实训;第五学期开始将学生安排到凉山州各县市林业局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实习,实习单位为各自入学时所签订的就业单位,各单位再根据工作需求将实习学生安排到林业基层部门。通过“六维”实践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实现与工作环境的无缝对接。

8校地产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校地合作”能将政府和学校各自优势发挥最大化,产业订单模式是培养当地经济社会最需求人才的最佳途径。发展地方经济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环境支持[2]。
  一是学生毕业即就业,立马奔赴凉山州各县市林业系统基层单位,投身到一线工作中。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较快地融入工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储备了人才。
  二是培养了大量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林业技术人才充實到行业一线,缓解林业产业人才窘迫现状。
  三是依托林学实验室建设,建立起校地、校企长期合作平台。与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促进产学研融合。着力推进大凉山核桃品牌打造,积极开发创建自主产权品牌。在核桃种植业中积极开展森林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进一步延伸核桃产业链,助力核桃产业跨越式发展。
  校地产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脱贫攻坚收官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昌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契机,秉承“地方性、应用性、民族性”的办学宗旨,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深度贫困地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思考——基于西昌学院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扶贫案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2):41-44.
  [2]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113-117.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改革试点“服务扶贫攻坚‘三农’人才培养的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G9-03)”(西昌学院杨军,张旭东,郑传刚,刘永碧,林巧)
其他文献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自被纳入中药品种后,产量逐年升高,玉米须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价值也开始进一步开发[1-2]。玉米须含有黄酮、生物碱、多糖,可有效治疗高血糖、痛风、肾炎等疾病。目前,中国在玉米须医疗业、食品加工业等应用领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利用率与生产率比例严重失衡,资源浪费严重,在后续研究中需提高玉米须利用率[3-4]。本文以不同品种及生长期的玉米须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品种
期刊
马铃薯是中国主要农作物,适应性广、栽培技术简单、经济价值较高。本文分析了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以期提高马铃薯栽培技术水平,提升中国马铃薯质量及产量,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  1轮作  虽然马铃薯栽培面积较广、产量较高,但在种植过程中尽量避免因种植方式不当影响产量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连坐种植马铃薯会使土地养分失衡,无法为马铃薯生长提供养分,导致产量下降。土壤中微生物可分为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3大类,在
期刊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中国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水稻种植管理技术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水稻质量和产量。因此,为促进中国水稻种植业健康发展,需实施水稻优化种植技术。  1叶龄种植技术优化要点  叶龄种植技术指在水稻生长期间实施科学的质量控制技术,强化水肥管理工作,提高水稻质量及产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科学设置监测站点  在优化叶龄种
期刊
与普通玉米相比,青穗期水果玉米皮薄、汁多、较甜,水果玉米总糖量高于33.5%,含糖量高于20%,含有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及氨基酸等,可以直接食用、蒸煮或加工为水果罐头。经常食用水果玉米可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等,还可美容护肤、提高记忆力及清理肠道。水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肥、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采取正确的水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可提高水果玉米质量和产量,促进中国水果玉米产业健康发
期刊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广泛关注,由于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剂,如果未进行科学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对国民饮食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必不可少,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于保障国民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不断成熟,检验范围不
期刊
玉米是中国的重要农作物,吉林省是中国主要玉米种植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探索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提高中国玉米质量和产量、实现玉米绿色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选种及整地  选种时,应根据种植地区气候特点及土壤环境,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如吉林集安适合种植优旗511、翔玉T68等品种。此外还需选择质量较好的种子,避免选择坏种及病种,保证种子发芽率
期刊
1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  1.1农药使用不规范  许多林业种植者肆意使用农药防治林业病虫害,使得林木对农药形成依赖性,忽视了对林业的施肥、灌溉等工作,以至于无法有效解决林业病虫害问题,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1]。  1.2天然林占地面积较小  目前,根据中国林业发展状况与绿色普及率来看,许多森林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人工种植生长的,天然林占地面积较少。过去,人们肆意砍伐林木,导致原始森
期刊
玉米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年产量较高。玉米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经常食用有益健康。此外,玉米还可用作牲畜饲料。本文分析了中国玉米种植存在问题,介绍了玉米种植技术要点及主要病虫害种类,并提出了玉米病虫害防治要点,以期指导中国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1玉米种植存在问题  1.1品种质量欠佳  目前,中国玉米市场种类丰富,品种齐全,但质量较差。玉米种植户在挑选玉米品种时,过于重视玉米品种的经济效益,而忽
期刊
1苜蓿的营养价值  1.1产量高  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称号,寿命长、产量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苜蓿产量在种植第二和第三年达到高峰,4~5年后产量会逐渐降低,水地苜蓿一般产干草1.5万~1.95万kg/hm2,鲜草5.25万kg/hm2以上。苜蓿在田间栽培能够生长利用7~10年,个别地方还有利用30年以上的苜蓿,寿命较长,在收割后也能够快速恢复生长,产草量高,具有很强的饲用价值。因此,加强苜蓿草
期刊
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设施农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显著提升了中国农业产业效益。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设施農业技术还比较落后,高新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力度不足。本文分析了设施农业技术应用现状及具体类型,促进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及应用。  1设施农业技术应用现状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体系较为完善,农业设备和专用品种较为齐全,设施农业技术较为先进,有效地保障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