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用于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转变的环境因素

来源 :教育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剖析了作用于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转变的环境因素,对于人们建构科学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及学习观,科学认识与建构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都具有重要课程教学论价值。
  关键词:生物学;知识观;课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转变
  课程实践教学。其含意是,作为教师的你与某种特定的学习者共同创造体验和经历的教与学实践形式。在生物学课题理想的实践教学中,依据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生物學国家课程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在生物学课题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和兹生知识、技能和能力。依据“知识是学习者个体与他人经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行为”的原理,构建班级教学社会实践社群。社群构建是实现高效能教学的核心所在,在社会实践社群中,作为专家参与者的教师应进行课业选择,并引导学习者进行课业分析和协助学生寻找更好的方法,让学习者可以在特定的范畴内一起协作参与共同的项目和分享经验。学习者的角色是与人分享自己取得的资讯,使教师、学习者以及社会其他人共同置身于学习过程之中,并通过有效互动使课程学习过程产生高效能。
  转变学校课程教学或知识学习过程实践,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及其教学与学习者及其学习,在更新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构建科学知识观和学习观,创建科学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引入先进教学技术上狠下功夫固然具有重大意义,但社会环境因素对课程教学实践的影响作用仍不可低估。在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社会环境因素的调控作用,无时不渗入课程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和发展方向,应当深入研究。
  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社会环境因素”,笔者在此界定为,除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学习者及其教学条件之外,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影响作用的一切因素,统称影响教学(学习)的“社会环境因素”。其主要方面:①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进而产生对课程教学的影响;②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变化对课程教学的影响;③代表政府的教育部门及其体制对学校课程教学的影响;④学习者家长的人才观对课程教学的影响等等。在长期以来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来自政府体制及其教育部门的影响作用甚大。
  课题实践教学状况与程度的界定,现行学校课程教学实践要实现理想教学顾景,须改变一刀切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的“培养跨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对立的界定方式。这些方式严重的扼杀了学生及教学方式的个性发展。教育一旦失去个性,还谈什么创造。还有一种显性的导向作用,即.不论怎样教怎样学,最后由教育部门统一考试。因此,教与学主体就必然把主要精力用来应付试卷,不论教与学思想理念如何,那些内容那些方法及手段能使学习者考高分,便成为教与学的主要或唯一追求目标。这是名符其实的急功迫利思想方法论。长此已住,什么突出以能力、素养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先进课程学习思想定会远离课程及教育。究其原因,教学与学均有苦恼可言,教育只能按大纲课本之框架产生行为过程,否则,难以通过行政部门的考试评估,不能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选择课业,没有构建课程之能力和权力,更不能依据教学与学的实际状况确定评估方式,评估难以全面发挥其调控功能。总之,学习者的课程学习行为与评估行为都应以科学思想为指导,都应是先进教育思想及先进学习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在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的学习行为,客观上要求有相应水平层次的评估手段与方式,否则二者难以互相促进相得溢彰。
  课程教学资源是制约学校课程科学教学过程发展的关键。没有必要的课程资源,实现理想教学顾景必须将成为一句空话。目前,我国的欠发达地区较多,不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正在拉大。一方面,我国已开发和待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确有限。世界发展中国家也都如此,不少教育者至今仍靠一本书、一杯水、一根粉笔、一张嘴在强行推进新课程。众所周知,先进的科学的课程理念(精神的)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物质与精神的)才能产生教育功能。即理想的教育顾景必须依据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实现课程学习目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教育者及其管理者课程资源意识不强。不能打破常规因地制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储存和使用课程资源,至使课程及其资源都不能持续发展。不过,因地制宜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有效课程资源在理想教学安排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教师与学习者应尽的义务。但是,如若教师和学习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发课程资源,而不是利用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教学实践行为进而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课程教学实践将是另一翻景象。至于教师和学习者争取必备课程教学资源到底是权力还是义务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面向自然与社会多渠道解决课程资源应是一种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愤,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在创新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  关键词:创新;和谐;节奏;自由;开放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音乐现
期刊
摘要:写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生硬、机械,没有采取有效的知识策略,写作学习效果不理想。为此,文章结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写作教学实例,从营造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随笔写作、加强教师评价等方面具体分析怎样实现写作知识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知识;应用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
期刊
摘要:拼音是小学生认字识字的开始,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学习拼音对于初学孩子来说是一种较枯燥的事情,开展趣味教学法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拼音去认字识字。本文就简单叙述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趣味学习  周所周知,拼音属于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拼音在语言系统中是一个基础,在以后电脑打字和许多方面上也大片面的运用了拼音,由此可见拼音在语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的教学活动往往是一篇篇的阅读文本来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巩固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本文将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策略;有效;教学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课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要求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并且通过阅读形成良好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提高意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等方面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涵盖思想道德、文化智力、心理情操、社会实践、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是贯彻始终的一个重
期刊
摘要:情感态度对教学和学习及效果有重要影响,情感因素对写作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作文教学实际,从学习者、教师和课堂交流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构建作文的积极情感教学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策略;导师  众所周知,作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人的各种复杂心理活动,情感态度和信念对教学和学习及效果均有重要影响。其中,情感因素对写作的影响尤为重要。但目前的作文教学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普遍
期刊
摘要:教师在教课中,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创造出一些生活情景,就能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保持和加强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产生出不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玩中学:歌中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
期刊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中的精髓.有效的滲透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可以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渊源,本文主要以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和转化与化归这四个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把中学的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科中的支撑与统帅作用,进一步丰富学生认知结构,完善学生认知系统,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期刊
摘要:在教育领域,“快乐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教育理念追求,许多学校及教师纷纷采取这一教育理念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理念的实施获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因此,为了更好的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实际中,我们应该对“快乐教育”有一个清晰、全面、科学的认识和辨析。  关键词:快乐;教育;辨析  近几年,由于受到西方快乐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在我国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