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是时空组合下利用有节奏的身体运动塑造出形象的综合艺术。在高中音乐选修教材《音乐与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必须挖掘舞蹈的内涵,并通过情、景、形、意的交融来再现舞蹈作品的意境美。本文尝试从情景再设、意象重组和舞蹈重塑等教学实践来探讨高中舞蹈教学中的意境再现。
【关键词】意境;情景再设;意象重组;舞蹈重塑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舞蹈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主要通过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意境,即意象境界,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的意境美,是指舞蹈作品中描绘的生活表象与表现的感情内在交汇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讲究生动传神,即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抒发主体的胸臆情怀,这种形神合一、情景交融的有机统一能使人耳目一新,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不但需要舞蹈造型、基本功底、服装道具、音乐渲染等,还离不开表现其舞蹈作品的深切内涵——意境美。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过程中,面对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舞蹈而产生的距离感。如何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成了首要任务;如何挖掘舞蹈的意境美,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了无法回避的课题。
我在高中音乐选修教材《音乐与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如果要把舞蹈课上得成功,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形、意的交融来再现舞蹈作品的意境美。
一、以情景再设营造课堂氛围
高中舞蹈课虽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充满着诱惑和吸引,但作为音乐选修课程在学业压力巨大的高中校园,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处境。为了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真正达到审美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新设置教授的舞蹈情景,营造精致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第四单元《春江花月夜》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独舞《春江花月夜》的把握,我们在教学流程中往往只是欣赏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的音像资料,缺乏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情景的再设。如果在上课前播放《音乐鉴赏》中的古琴音乐作为渲染;在上课之初,根据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特长,以诗歌朗诵、折扇等道具的表演,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感受、欣赏、体验,定能更大程度触动学生心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第五单元《天鹅湖》一课的教学中,对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整体感知,常规的教学流程往往是直接欣赏视频中的《天鹅湖》,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差距。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聆听《天鹅湖》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设想故事情节;然后再简单介绍《天鹅湖》的剧情,让学生将《天鹅湖》的故事发展和音乐展开结合起来理解;最后对第二幕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四小天鹅舞》进行舞蹈实践,在轻松活泼的音乐和干净利落的节奏的配合下,让学生练习“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了高深的芭蕾舞。
二、以意象重组展示教学过程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舞蹈中的意象是饱含人物内心激情的外部形态,是姿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是以肢体为物质材料,以情感为内核,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形象。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舞蹈的意象重组呈现出来呢?
在中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我发现各民族舞蹈动作大相径庭,如果单纯从动作记忆入手很难把握,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受“艺术来源生活”这句话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中外各民族的生活习性、衣饰特色、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模仿、实践,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蒙古舞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如本单元中的蒙古舞蹈《牧民见到了毛主席》中健美豪放、动感洒脱的舞蹈动作表现了蒙古族男性的阳刚之气;《盅碗舞》中端庄典雅、舒展明快的舞蹈动作则展现了蒙古族女性的柔丽之美。了解这些背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骑马、狩猎、雄鹰展翅等动作模仿入手,结合蒙古人的生活习性,学习蒙古舞中肩部松弛、臂部强劲、手腕灵活以及腰部控制力强等动作要领,让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要领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思融入其中,这种即时的意象重组虽然粗糙,但往往洋溢着学生的灵动特质。
在第六单元《外国民间舞蹈》印度舞的教学中,我从舞王湿婆的古老传说引入,让学生模仿相传会跳108种舞蹈的湿婆的动作和手势,从悠远的传说中感悟印度舞蹈的特性;在西班牙舞的教学中,我则以红色的舞裙为切入口,结合“西班牙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鲜明的节奏和优雅的舞姿中感受燃烧的激情。教学过程中,这类意象重组虽然谈不上高深莫测,但对学生理解、把握遥远的异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以舞蹈重塑表达内心情感
美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向化,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名作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有人据此笼统地认为“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不是都会产生美,这就需要我们对美的表达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改造和重组。
舞蹈作为一种美的表达,在不同的意境组合中自然离不开多样化、个性化地重塑。因为任何人都权利追随自己的内心世界去选择自己的舞姿,任何舞蹈作品只有在题材开拓、主题挖掘、艺术构思和表现上具有鲜明特色,才会有感染力。
在第七单元《现代舞》教学中,我让学生初步感受了现代舞之后,根据教材“实践与编创”的设计,直接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让他们自己命题,自选音乐,即兴表演,将自己的内心真实通过现代舞的表现形式释放出来,形成自己的舞蹈作品,表演过程中虽然会留下不少瑕疵,甚至会出现许多问题,但经过不断修整、磨合后,出现好几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在《音乐与舞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结合学校实际新疆内地班的特殊情况,有意选择了难度较大的《狼图腾》舞蹈进行改编,发挥新疆学生粗犷豪放、充满野性的魅力特色,依据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胆创新,吸收了新疆男生舞姿矫健有力、西域风格浓郁的特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他们具备的肢体能动性强的特点,在表演中演绎成了沉重的步伐和刚劲的摆臂,使得狼的形象更加饱满,整个舞蹈的意蕴愈发丰富……这些别具一格的动作所营造的动感、意境之美,突出体现了舞蹈的形象和主题。
总之,舞蹈教学的整体追求,应该是通过虚拟的动作表演,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拓宽表现生活的领域,超越有限的“实境”,营构无限的“虚境”,创造出一种超越的审美境界。无奈,高中舞蹈教学资源有限、空间不足,因此只能追求超乎常形之上的艺术真实,以情景再设、意象重组和舞蹈重塑,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内心情感这三个维度来营造意境,旨在激发舞蹈课堂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完成审美意象的再造。
艰涩的高中舞蹈教学实践告诉我,在课堂中再现舞蹈的意境实属不易,但这种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历练的过程,使我深刻的认识到:高中舞蹈教学,不仅仅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她几乎融入了我生命的特质,当我倾心,发现她何止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王雷.论舞蹈作品的意境创作[J].戏剧之家,2018(2).
[2]鞠颂.舞蹈作品的意境美初探[J].大众文艺,2014(2).
[3]黄靖.浅析舞蹈的本质及其意境[J].南国红豆,2009(3).
【关键词】意境;情景再设;意象重组;舞蹈重塑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舞蹈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主要通过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意境,即意象境界,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的意境美,是指舞蹈作品中描绘的生活表象与表现的感情内在交汇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讲究生动传神,即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抒发主体的胸臆情怀,这种形神合一、情景交融的有机统一能使人耳目一新,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不但需要舞蹈造型、基本功底、服装道具、音乐渲染等,还离不开表现其舞蹈作品的深切内涵——意境美。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过程中,面对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舞蹈而产生的距离感。如何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成了首要任务;如何挖掘舞蹈的意境美,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了无法回避的课题。
我在高中音乐选修教材《音乐与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如果要把舞蹈课上得成功,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形、意的交融来再现舞蹈作品的意境美。
一、以情景再设营造课堂氛围
高中舞蹈课虽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充满着诱惑和吸引,但作为音乐选修课程在学业压力巨大的高中校园,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处境。为了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真正达到审美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新设置教授的舞蹈情景,营造精致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第四单元《春江花月夜》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独舞《春江花月夜》的把握,我们在教学流程中往往只是欣赏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的音像资料,缺乏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情景的再设。如果在上课前播放《音乐鉴赏》中的古琴音乐作为渲染;在上课之初,根据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特长,以诗歌朗诵、折扇等道具的表演,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感受、欣赏、体验,定能更大程度触动学生心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第五单元《天鹅湖》一课的教学中,对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整体感知,常规的教学流程往往是直接欣赏视频中的《天鹅湖》,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差距。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聆听《天鹅湖》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设想故事情节;然后再简单介绍《天鹅湖》的剧情,让学生将《天鹅湖》的故事发展和音乐展开结合起来理解;最后对第二幕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四小天鹅舞》进行舞蹈实践,在轻松活泼的音乐和干净利落的节奏的配合下,让学生练习“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了高深的芭蕾舞。
二、以意象重组展示教学过程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舞蹈中的意象是饱含人物内心激情的外部形态,是姿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是以肢体为物质材料,以情感为内核,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形象。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舞蹈的意象重组呈现出来呢?
在中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我发现各民族舞蹈动作大相径庭,如果单纯从动作记忆入手很难把握,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受“艺术来源生活”这句话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中外各民族的生活习性、衣饰特色、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模仿、实践,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蒙古舞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如本单元中的蒙古舞蹈《牧民见到了毛主席》中健美豪放、动感洒脱的舞蹈动作表现了蒙古族男性的阳刚之气;《盅碗舞》中端庄典雅、舒展明快的舞蹈动作则展现了蒙古族女性的柔丽之美。了解这些背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骑马、狩猎、雄鹰展翅等动作模仿入手,结合蒙古人的生活习性,学习蒙古舞中肩部松弛、臂部强劲、手腕灵活以及腰部控制力强等动作要领,让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要领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思融入其中,这种即时的意象重组虽然粗糙,但往往洋溢着学生的灵动特质。
在第六单元《外国民间舞蹈》印度舞的教学中,我从舞王湿婆的古老传说引入,让学生模仿相传会跳108种舞蹈的湿婆的动作和手势,从悠远的传说中感悟印度舞蹈的特性;在西班牙舞的教学中,我则以红色的舞裙为切入口,结合“西班牙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鲜明的节奏和优雅的舞姿中感受燃烧的激情。教学过程中,这类意象重组虽然谈不上高深莫测,但对学生理解、把握遥远的异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以舞蹈重塑表达内心情感
美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向化,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名作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有人据此笼统地认为“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不是都会产生美,这就需要我们对美的表达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改造和重组。
舞蹈作为一种美的表达,在不同的意境组合中自然离不开多样化、个性化地重塑。因为任何人都权利追随自己的内心世界去选择自己的舞姿,任何舞蹈作品只有在题材开拓、主题挖掘、艺术构思和表现上具有鲜明特色,才会有感染力。
在第七单元《现代舞》教学中,我让学生初步感受了现代舞之后,根据教材“实践与编创”的设计,直接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让他们自己命题,自选音乐,即兴表演,将自己的内心真实通过现代舞的表现形式释放出来,形成自己的舞蹈作品,表演过程中虽然会留下不少瑕疵,甚至会出现许多问题,但经过不断修整、磨合后,出现好几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在《音乐与舞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结合学校实际新疆内地班的特殊情况,有意选择了难度较大的《狼图腾》舞蹈进行改编,发挥新疆学生粗犷豪放、充满野性的魅力特色,依据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胆创新,吸收了新疆男生舞姿矫健有力、西域风格浓郁的特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他们具备的肢体能动性强的特点,在表演中演绎成了沉重的步伐和刚劲的摆臂,使得狼的形象更加饱满,整个舞蹈的意蕴愈发丰富……这些别具一格的动作所营造的动感、意境之美,突出体现了舞蹈的形象和主题。
总之,舞蹈教学的整体追求,应该是通过虚拟的动作表演,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拓宽表现生活的领域,超越有限的“实境”,营构无限的“虚境”,创造出一种超越的审美境界。无奈,高中舞蹈教学资源有限、空间不足,因此只能追求超乎常形之上的艺术真实,以情景再设、意象重组和舞蹈重塑,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内心情感这三个维度来营造意境,旨在激发舞蹈课堂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完成审美意象的再造。
艰涩的高中舞蹈教学实践告诉我,在课堂中再现舞蹈的意境实属不易,但这种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历练的过程,使我深刻的认识到:高中舞蹈教学,不仅仅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她几乎融入了我生命的特质,当我倾心,发现她何止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王雷.论舞蹈作品的意境创作[J].戏剧之家,2018(2).
[2]鞠颂.舞蹈作品的意境美初探[J].大众文艺,2014(2).
[3]黄靖.浅析舞蹈的本质及其意境[J].南国红豆,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