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环节,而体育教学由于其具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在实施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会取得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效果。本文简要地阐述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进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教学活动
当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学校的教育都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高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备考压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学生所应具备的坚韧性、果断性、勇敢顽强、自制力强以及主动独立的品质。现阶段,由于受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高中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具有紧张、激烈、疲劳、艰苦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吃苦耐劳、勇敢拼搏、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以及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具备友爱、热情、宽容的品质,以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体育教学可以将不同性格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友好、平等的练习或是比赛,通过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们之间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助于预防和改进心理健康问题
在高中这一紧张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备考压力大,极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孤僻、自闭等。而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倾向,而且在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使其放松身心、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理论学习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部分,以增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完善体育理论教学体系。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较为重视体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以及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认识体育现象的价值、本质与规律,培养其科学的体育观念,熟知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应了解心理健康的原则、标准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保健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流中建立起来,所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从教师自身出发,搭建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接纳他们的优点与缺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参与者,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以监督者或裁判自居,这样才能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互信的关系;其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其构建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树立协同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在三人篮球赛活动课中,教师可以有意地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组队,让他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默契,有助于构建学生间的互助关系。
(三)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所以,体育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心理自闭、性格孤僻的学生,可让其多参与拔河、足球、接力跑等具有集体合作性质的项目活动;对于优容寡断、反映迟缓的学生,可以让其多参与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要求注意力相对集中的项目活动;对于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参与体操、武术、健美操等表演性强的项目活动;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其多进行俯卧撑、跳绳等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锻炼。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关注外界因素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如在进行月考或模拟考试以后,应多选择活动类、游戏类的教学项目,以缓解学生的压力,使身心得以放松。
(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自身素质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知识,更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修养、优良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世界观,以积极、进取、乐观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知识,还应加强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学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三、结论
总之,在高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体育教学必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程水养,刘宇星.浅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6
[2]王贵生.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6
[3]庄静.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教学活动
当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学校的教育都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高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备考压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学生所应具备的坚韧性、果断性、勇敢顽强、自制力强以及主动独立的品质。现阶段,由于受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高中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具有紧张、激烈、疲劳、艰苦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吃苦耐劳、勇敢拼搏、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以及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具备友爱、热情、宽容的品质,以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体育教学可以将不同性格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友好、平等的练习或是比赛,通过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们之间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助于预防和改进心理健康问题
在高中这一紧张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备考压力大,极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孤僻、自闭等。而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倾向,而且在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使其放松身心、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理论学习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部分,以增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完善体育理论教学体系。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较为重视体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以及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认识体育现象的价值、本质与规律,培养其科学的体育观念,熟知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应了解心理健康的原则、标准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保健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流中建立起来,所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从教师自身出发,搭建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接纳他们的优点与缺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参与者,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以监督者或裁判自居,这样才能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互信的关系;其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其构建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树立协同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在三人篮球赛活动课中,教师可以有意地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组队,让他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默契,有助于构建学生间的互助关系。
(三)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所以,体育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心理自闭、性格孤僻的学生,可让其多参与拔河、足球、接力跑等具有集体合作性质的项目活动;对于优容寡断、反映迟缓的学生,可以让其多参与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要求注意力相对集中的项目活动;对于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参与体操、武术、健美操等表演性强的项目活动;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其多进行俯卧撑、跳绳等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锻炼。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关注外界因素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如在进行月考或模拟考试以后,应多选择活动类、游戏类的教学项目,以缓解学生的压力,使身心得以放松。
(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自身素质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知识,更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修养、优良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世界观,以积极、进取、乐观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知识,还应加强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学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三、结论
总之,在高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体育教学必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程水养,刘宇星.浅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6
[2]王贵生.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6
[3]庄静.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