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性周围神经病——11例临床分析和2例神经超微结构研究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例类结核型麻风病伴发麻风性周围神经病,经神经活检超微结构观察,证实有间质性神经炎改变,同时发现麻风菌存在于雪旺细胞、吞噬细胞和神经内膜内。复习了11例麻风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病理改变与类型、发病机理等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划叩听结合检查法,是教科书中无记载的一个简易物理检查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明确脏器界限和病理异常范围,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和观察病情变化。
期刊
我们测定了20例甲亢患者及20名正常人血钙、磷、钙磷乘积、碱性磷酸酶(AKP)、灭活AKP及尿羟脯氨酸(HP)的水平,其中11例患者以心得安160mg/日连续治疗28天后进行了复查。甲亢患者血钙增高,高血钙发生率为10%;血磷及钙磷乘积增加,AKP、灭活AKP和尿HP水平亦增高。心得安治后T3及血钙降低,尿HP减少。甲亢患者血钙增高的主要机制是骨吸收增加;心得安降低血钙主要通过T3减少、β受体阻滞
分析我院临床诊断急性无Q波心肌梗塞住院患者21例的远期追随及预后,并将其中死亡后作尸检的9例进行临床病理对照。结果表明,无Q波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为14.3%,2年病死率为33.3%,心肌梗塞再发率为38%。而同期住院的急性Q波心肌梗塞则分别为18.9%、26.2%及17.3%。说明急性无Q波心肌梗塞是不稳定的。虽其急性期的预后比Q波心肌梗塞的预后略好,而其远期预后较差。
我们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5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浓度,结果显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组血清ED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EDF浓度降低与心力衰竭程度加重明显负相关,心力衰竭纠正后,血清EDF浓度明显升高。年龄对血清EDF浓度无明显影响。原发病因中以冠心病含量最低,其他依次为风心病、肺心病、充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病。
痛风可伴发结缔组织病,但尚未见伴发硬化性肌膜炎的报道,现报告一例。
期刊
我院1988年1~12月对延边林区人口共206199人(总人口近23万,普查率为89.65%)进行了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期刊
应用植物血凝素-白细胞培养基(PHA-LCM)液相-半固体相二步法培养了33例初发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祖细胞集落,观察了CFU-AML生长型,并测定其对高三尖杉酯碱(H)和阿糖胞苷(A)及两药混合液(H+A)的敏感性。结果显示7例高生长型H+A抑制率>50%3例治疗后均缓解,17例中生长型H+A抑制率>30%10例和A的抑制率>60%1例亦均缓解。9例低生长型不论体外药物抑制程度如何均
采用双盲、随机、交叉给药的方法,对34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试验表明,溴化异丙托品的中央气道疗效近似于硫酸舒喘灵,但前者的周围气道疗效较差;相继用这两种药治疗后,其中央、周围气道疗效不仅优于该二药各自单用,而且中央气道疗效还优于后者大剂量重复应用。
我院自1985年以来确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18例,其中轻度2例,中度10例,重度6例。全组均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如给氧、激素、利尿剂、抗感染及限制摄入水量,尽可能使体液处于负平衡状态等。18例中应用机械通气12例,并早期应用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其压力水平在0.08~0.1kPa之间,另外常规加用吸气末停顿,其中2例死亡;用简易人工通气的6例均死亡。死亡率为4
患者男性,49岁。因乏力心悸2周,低热1周,双踝部皮肤有出血点,WBC8×109/L、Hb95g/L、血小板10×109/L,在外院经骨髓(BM)穿刺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用COAP方案化疗,至第3天WBC急降至0.7×109/L并高热,于1987年9月5日入院。体检:T39.5℃,P110次/分,BP14.63/9.31KPa。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颅五官(—),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