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弄清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我们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小学生写作文难的原因
1、作文教学模式化。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教学总是固守“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教学模式,将作文局限于课堂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束缚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2、语文教学脱离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很少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提笔后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3、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当然,这也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有些学生经历的事也不少,有家里家外的,有课上课下的,但由于不注重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体会,许多事情经历了,可到作文的时候,一片朦胧,没有明确的印象,一旦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就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
4、作文教学要求过高。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脱离学生自身实际,违反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普遍要求过高,大大超过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害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
二、改变小学生写作文难的方法
1、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清除畏惧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注重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说写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使学生感到说写并不难,消除对写作文的畏惧感。
2、作文命题要广泛,拓宽写作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没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畏惧心理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此外,特别要让学生自主拟题,让他们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愿望、爱憎、好恶,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较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丰富写作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为学生提供了写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文时,让他们写自己所见、所闻、所行、所想、所感的东西。这样,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就不会觉得写作文难了。
4、读写结合,提高写作兴趣。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写结合,达到练笔目的。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在缩写、扩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多种教学环节中,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从中找到作文的乐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乐写、善写作文。
5、多向评议,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兴趣和自信是作文的最大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如何抓好习作讲评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习作的目的及要求灵活采用同桌互读互评、小组轮读推荐习作、集体交流评选佳作、优秀习作展评等评议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议、学会修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总之,认真分析小学生写作文难的原因,采取切实的举措,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化难为易,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提高作文能力。
(作者单位:644600四川省宜宾县李场镇全意小学)
一、小学生写作文难的原因
1、作文教学模式化。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教学总是固守“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教学模式,将作文局限于课堂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束缚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2、语文教学脱离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很少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提笔后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3、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当然,这也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有些学生经历的事也不少,有家里家外的,有课上课下的,但由于不注重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体会,许多事情经历了,可到作文的时候,一片朦胧,没有明确的印象,一旦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就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
4、作文教学要求过高。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脱离学生自身实际,违反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普遍要求过高,大大超过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害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
二、改变小学生写作文难的方法
1、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清除畏惧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注重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说写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使学生感到说写并不难,消除对写作文的畏惧感。
2、作文命题要广泛,拓宽写作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没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畏惧心理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此外,特别要让学生自主拟题,让他们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愿望、爱憎、好恶,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较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丰富写作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为学生提供了写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文时,让他们写自己所见、所闻、所行、所想、所感的东西。这样,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就不会觉得写作文难了。
4、读写结合,提高写作兴趣。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写结合,达到练笔目的。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在缩写、扩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多种教学环节中,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从中找到作文的乐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乐写、善写作文。
5、多向评议,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兴趣和自信是作文的最大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如何抓好习作讲评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习作的目的及要求灵活采用同桌互读互评、小组轮读推荐习作、集体交流评选佳作、优秀习作展评等评议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议、学会修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总之,认真分析小学生写作文难的原因,采取切实的举措,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化难为易,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提高作文能力。
(作者单位:644600四川省宜宾县李场镇全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