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问题切入,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践内容,对做好衔接需要实施的一些策略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
衔接,顾名思义指的是两个不同阶段教学工作的有效过渡。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衔接的方面包括语文阅读知识、能力以及学生心理等多方面,切实地做好这项工作能够确保学生较快地适应新学习内容和模式,从而平稳地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很轻松,需要掌握的都是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对语言文字的初步理解能力。而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内容则显然要比小学语文深奥许多,教材所选的文章以及文章中的思想内涵也更加晦涩,这也对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师除了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变换方法以外,更多地是对学生思想深度的强化,培养学生对表层事物和现象的挖掘能力。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需要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比如教材单元前的提示导语,其设置的目的就是借一点来窥全貌。通过单元导语可以了解到学生需要在整个单元学习中接触的内容,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这些导语和提示来开展相关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该环节还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带着期待开始阅读和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说,教材单元中的一些元素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提示作用,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没有的。再如,在课后练习中,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也多是课文阅读后进行的一些小型测验,这里面的问题答案几乎都是课文中能够找到的,也从某种意义上指导着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向。教师与学生要通过这些练习来强化对文章中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认识。
二、知识层次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是由浅入深,强调在积累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再进行拓展和创新;初中则不同,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以文言文为例,小学生在六年级才会开始接触文言文,而且接触面也比较窄,在升入初中后,文言文的数量与篇幅明显增多,而且难度对于初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大,学生往往一时很难适应。再回到小学阶段来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着重强调对字词义的认知和记忆,对于一些语法和阅读技巧却很少涉及,这也是学生在升入初中后仍对文言文有所顾忌的原因之一。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完成过渡,教师可以在他们开始阅读文言文时先进行一些拓展,如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或人物介绍等等,有目的地从第二个视角去了解这些文本,再根据这些资料来为新课教学进行铺垫。例如,初中一年级最先接触的《世说新语》二则,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熟读,掌握一些重点的字词,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接着从资料中进筛选,关于那些优秀的中国古代少年故事可以作为课外的阅读训练。比如《世说新语·雅量》等文本,都是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延伸的载体,既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法内容,还丰富了学生的文言词汇储备量。
可见,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有必要对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先帮学生扫清基础知识层面上的障碍,做好衔接准备工作,然后再利用预习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强调“教”与“学”在连接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和手段,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培养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学习方法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的进行阅读与思考,能够灵活地切换宏观与理性的角度进行合理探究,并高效地迁移阅读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清除小学生在升入初中阶段时所面临语文阅读理解障碍的重要举措。
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内容中,有相互交流、积极开展各类群体活动这一项,这项内容的目的既是为了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便于教学的实际开展,也是为了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拉近距离。比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更应注重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灵活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则更具逻辑性。因此二者有必要互相借鉴各自的教学特点,结合自身现有的有效教学手段,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给学生尽可能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以取代以往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在巩固复习阶段,教师也需要将教学方向转变为对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以点拨带动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提高小学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效果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放弃对学生的习惯性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更新一些阅读学习方式,丰富他们的阅读和情感体验,活跃思维,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马英花.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109-110.
[2]蒋丽妮.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89-90.
关键词:小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
衔接,顾名思义指的是两个不同阶段教学工作的有效过渡。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衔接的方面包括语文阅读知识、能力以及学生心理等多方面,切实地做好这项工作能够确保学生较快地适应新学习内容和模式,从而平稳地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很轻松,需要掌握的都是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对语言文字的初步理解能力。而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内容则显然要比小学语文深奥许多,教材所选的文章以及文章中的思想内涵也更加晦涩,这也对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师除了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变换方法以外,更多地是对学生思想深度的强化,培养学生对表层事物和现象的挖掘能力。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需要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比如教材单元前的提示导语,其设置的目的就是借一点来窥全貌。通过单元导语可以了解到学生需要在整个单元学习中接触的内容,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这些导语和提示来开展相关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该环节还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带着期待开始阅读和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说,教材单元中的一些元素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提示作用,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没有的。再如,在课后练习中,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也多是课文阅读后进行的一些小型测验,这里面的问题答案几乎都是课文中能够找到的,也从某种意义上指导着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向。教师与学生要通过这些练习来强化对文章中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认识。
二、知识层次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是由浅入深,强调在积累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再进行拓展和创新;初中则不同,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以文言文为例,小学生在六年级才会开始接触文言文,而且接触面也比较窄,在升入初中后,文言文的数量与篇幅明显增多,而且难度对于初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大,学生往往一时很难适应。再回到小学阶段来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着重强调对字词义的认知和记忆,对于一些语法和阅读技巧却很少涉及,这也是学生在升入初中后仍对文言文有所顾忌的原因之一。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完成过渡,教师可以在他们开始阅读文言文时先进行一些拓展,如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或人物介绍等等,有目的地从第二个视角去了解这些文本,再根据这些资料来为新课教学进行铺垫。例如,初中一年级最先接触的《世说新语》二则,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熟读,掌握一些重点的字词,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接着从资料中进筛选,关于那些优秀的中国古代少年故事可以作为课外的阅读训练。比如《世说新语·雅量》等文本,都是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延伸的载体,既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法内容,还丰富了学生的文言词汇储备量。
可见,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有必要对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先帮学生扫清基础知识层面上的障碍,做好衔接准备工作,然后再利用预习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强调“教”与“学”在连接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和手段,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培养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学习方法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的进行阅读与思考,能够灵活地切换宏观与理性的角度进行合理探究,并高效地迁移阅读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清除小学生在升入初中阶段时所面临语文阅读理解障碍的重要举措。
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内容中,有相互交流、积极开展各类群体活动这一项,这项内容的目的既是为了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便于教学的实际开展,也是为了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拉近距离。比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更应注重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灵活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则更具逻辑性。因此二者有必要互相借鉴各自的教学特点,结合自身现有的有效教学手段,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给学生尽可能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以取代以往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在巩固复习阶段,教师也需要将教学方向转变为对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以点拨带动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提高小学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效果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放弃对学生的习惯性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更新一些阅读学习方式,丰富他们的阅读和情感体验,活跃思维,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马英花.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109-110.
[2]蒋丽妮.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