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全世界水稻种植区几乎都有发生,分布极为广泛。该病害为害程度因品种、栽培技术以及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别,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以上。水稻是我省的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已达3500万亩,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对保证我省的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最终导致全叶枯死。
节瘟 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穗颈瘟 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谷粒瘟 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发病条件
1、气象条件 分蘖期阴雨连绵、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环境,有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降雨日多,降雨次数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条件,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对病菌的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入有利,其中,高湿有利病菌孢子萌发与侵入;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严重。
2、稻田管理如施用氮肥过多、过晚;灌溉时,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可降低水稻抗病力,均可加重病情。
三、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在培育壮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旱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地施用氮、磷、钾肥。要在平整土地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孽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抗病性。
2、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为了准确及时用药,首先应进行病情调查,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生长茂密地段等处进行调查,观察有无急性型病斑出现,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现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施药后10天左右,病情仍在发展可再施药1次。如叶瘟于孕穗期才开始发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一般穗颈瘟防治在孕穗末期到抽穗始期进行,不论叶瘟发生轻或重均应进行药剂防治一次,为了控制穗颈瘟的发展,最好在齐穗期再进行一次药剂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
(1)40%稻瘟灵(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加水喷雾。
(2)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加水喷雾。
(3)50%稻瘟酞(热必斯)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加水喷雾。
(4)21.2%加收必热(春雷霉素 稻瘟酞)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加水喷雾。
常用的抗菌素有:2%春雷霉素水剂,每亩75~100毫升,加水喷雾,为了增加附着性,可在药液中加入0.1~0.2%中性肥皂。
为了保证高效,应注意下列事宜:
①兑水量要足够,以便喷的均匀周到。尤其用飞机喷药,兑水量更应加大,每亩喷药液量不能少于5升。
②抢(趁)晴喷药,因东北地区防治叶瘟、穗颈瘟时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响正常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机抢晴天(4小时内不降雨)喷药。
③根据多年观察节瘟发生重,在防治叶瘟和穗颈瘟时应对稻株所有节部也应喷到药。
不论叶瘟、穗颈瘟、节瘟发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的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最终导致全叶枯死。
节瘟 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穗颈瘟 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谷粒瘟 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发病条件
1、气象条件 分蘖期阴雨连绵、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环境,有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降雨日多,降雨次数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条件,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对病菌的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入有利,其中,高湿有利病菌孢子萌发与侵入;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严重。
2、稻田管理如施用氮肥过多、过晚;灌溉时,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可降低水稻抗病力,均可加重病情。
三、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在培育壮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旱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地施用氮、磷、钾肥。要在平整土地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孽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抗病性。
2、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为了准确及时用药,首先应进行病情调查,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生长茂密地段等处进行调查,观察有无急性型病斑出现,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现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施药后10天左右,病情仍在发展可再施药1次。如叶瘟于孕穗期才开始发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一般穗颈瘟防治在孕穗末期到抽穗始期进行,不论叶瘟发生轻或重均应进行药剂防治一次,为了控制穗颈瘟的发展,最好在齐穗期再进行一次药剂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
(1)40%稻瘟灵(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加水喷雾。
(2)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加水喷雾。
(3)50%稻瘟酞(热必斯)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加水喷雾。
(4)21.2%加收必热(春雷霉素 稻瘟酞)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加水喷雾。
常用的抗菌素有:2%春雷霉素水剂,每亩75~100毫升,加水喷雾,为了增加附着性,可在药液中加入0.1~0.2%中性肥皂。
为了保证高效,应注意下列事宜:
①兑水量要足够,以便喷的均匀周到。尤其用飞机喷药,兑水量更应加大,每亩喷药液量不能少于5升。
②抢(趁)晴喷药,因东北地区防治叶瘟、穗颈瘟时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响正常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机抢晴天(4小时内不降雨)喷药。
③根据多年观察节瘟发生重,在防治叶瘟和穗颈瘟时应对稻株所有节部也应喷到药。
不论叶瘟、穗颈瘟、节瘟发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的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