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管理是人们为实现学校教育的预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技巧、手段和方法,发挥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诸方面资源,以产生最大管理功效的活动过程。从管理方式看,有两大取向,一是目标管理,二是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正如一些老师在来稿中所说,他是一个大的概念,诸如校长室对学校各部门、校长对中层干部、部门对教师、教师对学生……都是其内涵所在。我们策划了一个围绕对教师实施“过程管理”的专题讨论,虽然策划处在我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期间,但是我刊的读者朋友们还是积极地给我们发来了许多稿件,来稿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经验之谈,有事后反思,也有设想建议。本期从中选编了部分文章,以飨读者朋友。
查看书头案
文/陈永仑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把检查备课与检查教案之间画上了等号。很多学校对老师教案的撰写提出了明确的六字要求——整洁、详细、超周!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顺利通过学校及上级的检查,我们教师就自己买来(也有学校代为购买)现成的教案书认认真真地誊写,当然,为了提高“工效”,也会作一些删节。于是乎,教师之间常听到的一句问候语是“你的教案抄到哪一课了?”写教案已经蜕变为抄教案了,这是在假备课!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的“书头案”——研读教材、教参,根据学情理出教学思路,并在课本上作些标注来提醒自己。
我们教师的工作时间安排得非常紧,特别像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大多超过二十节,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很多时候我们要把工作带回家加班才能完成。我想我们能不能换个方式来检查备课:定期或不定期地查看老师的“书头案”,让老师谈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学设想。至于教案本的撰写完全遵循实用的原则,该详就详,该简就简,怎样适合需要就怎样写,给老师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由,好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来真正地设计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郎溪县南丰中心小学)
刍议“检查”
文/陈惠芳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如何加强管理则是提高工作成效的有效举措。检查是我们常用的管理手段,在过程管理中,我们是这样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的:
规范常规管理,落实检查内容:在学期初的备课班里,学校都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明白教学工作“七认真”的一些详细要求,分教研组讨论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重点,制订好教研活动安排表。同时,以教代会的形式审议并通过教师考核方案,让全体教师对于平时的过程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创新检查形式,讲究管理成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检查中,我们一般采用抽查、自查、互查多种形式,来加强过程管理。比如说:查备课组的活动,我们一方面看备课组长制订的学期计划,关键还要检查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情况,有没有开展公开课的研讨活动,有没有进行集体备课。在电子备课中,二次备课的质量如何?有没有认真撰写好教学笔记,作业的批改是否认真及时,补差工作是否到位,家访工作是否落实等等,这些资料将是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证据。由于不定期地采用抽查、自查、互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管理要求渐渐成为教师对自我的一种自觉要求,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的成效。
讲究反馈评价,催生专业成长:我们知道,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检查,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学校管理中的一种手段。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及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可能地完善。同时,检查也有利于帮助学校领导提高管理水准,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学校形象。所以,每次检查后,我们讲究反馈评价,以此催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沙洲小学)
写的并不等于做的
文/叶慧君
检查是最有效且最直接的管理方法,过程管理当然也离不开检查。问题是现在的检查大都太死板,而且以检查书写的东西为主,被称之为“有案可查”。
我没有当过校长,但我曾当过年级主任。在我负责的年级里,我没有主张检查教案也没有检查作业批改情况,而是通过观察与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了第一手材料后,对全年级老师进行逐一摸底,了解具体情况后确定哪些老师是可以放心的,哪些老师需要加强。然后对自己认为有必要加强“管理”的老师进行跟踪过程管理。我没有检查他们写的东西,而是深入课堂听课和随机抽查学生作业。
要听那么多老师的课(为搞平衡而不得不听“放心教师”的课)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本人的听课并非是平常意义的听完整的一堂课。我在大会上有言在先,我的听课是不定时,不通知,何时进教室听,何时离开教室并不定时,少则5分钟,多则10几分钟。对不能令人满意的课,下课之时再看看他的备课本。事实说明,效果奇佳!一个月后,几乎没有一个老师会想在备课写教案上“偷懒”!
当然,在这个政策实施之初,有的教师对此“恨之入骨”,他们在背地里说我是“克格勃”,说看见到我就怕。一个月后,本人开始着手做这部分教师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我这样做是为他们好。如果一个老师想终身吃这碗饭,那么,过硬的基本功将终身受益,更何况现在还年轻,有的是精力。本人还许诺,当他们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还会辅导他们搞教研、写随笔和论文。有名又有利,何乐不为?久而久之,过程管理功到自然成,教学想不认真都不可能了。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苏溪镇中学)
不能“管死”也不能“管乱”
文/张玉珍
教学本身的过程管理需要依“标准”
进行“检查”。“标准”过于严格往往会将教学过程搞得很僵化,易束缚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就是把人“管死”了。
将“严而细”化为“活而泛”。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发现“精细严密”的管理标准说起来好听,但用起来不灵,教条性明显,操作性差。比如关于教案的编写,原先的要求包括案头、教学课过程、课后小结三部分,教学过程以教学内容为线索,设计好教学的具体步骤与时间安排,包括教法、教具的运用,要有板书、板图设计……这种要求可谓是细化严格到家了,老师们很抵制这种绊手绊脚的“细则”,备课穷于应付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论证,我们决定对教学过程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变严为宽,变死为活。
变“普查”为“抽查”过程管理关键在于检查督促,大规模的普查往往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因为普查需要收集大量的教学实绩证物,包括教师的备课、学生的作业等等。收集这些东西会误了师生的使用,还会造成普查阶段的管理缺位——越是大检查时期越是教学失控的时期。为了避免普查给教学秩序带来的损害,我校在过程管理中一直严格限制普查的次数,甚至普查次数为零,而是用抽查代替。抽查的不确定性又让所有老师都有应对检查的思想准备,不会对教学产生麻痹思想,始终保持完整有备的工作状态。
(作者单位:山东莒南县路镇三小)
让教师成长档案携手过程管理
文/古木春
目前,在贯彻新课改的过程中,各校的教师管理工作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以往只注重结果的终极性目标管理中加入了形成性的过程管理,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明确管理目的。学校管理者必须明确,过程管理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评价、打分、奖惩,而是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解放教师的思想,解除教师的心理负担,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促进自身成长、改进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来,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规定管理内容。管理的内容除备课、作业外,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例如,结合当前课改形式,设置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七个一”常规活动,即:每学期上一节较高质量的公开课;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制作一个质量较高的课件或教具;编制一份适用性较强的自测试卷;每月向教导处提供一个典型个案(含教育、学科教学、活动组织个案);每周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每节课后有一次教学反思。另外,除了学校统一制定的内容外,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在学年教学计划中制定自己探索的内容,学校将教师自身制定的内容也纳入过程管理。
不定期检查督促。根据管理的内容,学校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督促。例如,对“每月一个典型个案,每周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等规定必须定期完成的项目,学校采用定期检查的方法;而对备课,作业、课件、反思等则采用不定期检查的方法进行。教师的教学计划,反思、个案、论文,教学活动中有特色的资料等,都作为教师成长的成果分类整理,并及时装入成长档案袋,学校检查只需翻阅教师成长档案袋,就能及时掌握教师完成学校及自身计划任务的情况,及时做出评估,进行督促,向教师提出建设性的成长建议,引导健康成长。
策划/邓文圣
(作者单位:湖南浏阳市大圣中学)
过程管理正如一些老师在来稿中所说,他是一个大的概念,诸如校长室对学校各部门、校长对中层干部、部门对教师、教师对学生……都是其内涵所在。我们策划了一个围绕对教师实施“过程管理”的专题讨论,虽然策划处在我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期间,但是我刊的读者朋友们还是积极地给我们发来了许多稿件,来稿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经验之谈,有事后反思,也有设想建议。本期从中选编了部分文章,以飨读者朋友。
查看书头案
文/陈永仑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把检查备课与检查教案之间画上了等号。很多学校对老师教案的撰写提出了明确的六字要求——整洁、详细、超周!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顺利通过学校及上级的检查,我们教师就自己买来(也有学校代为购买)现成的教案书认认真真地誊写,当然,为了提高“工效”,也会作一些删节。于是乎,教师之间常听到的一句问候语是“你的教案抄到哪一课了?”写教案已经蜕变为抄教案了,这是在假备课!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的“书头案”——研读教材、教参,根据学情理出教学思路,并在课本上作些标注来提醒自己。
我们教师的工作时间安排得非常紧,特别像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大多超过二十节,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很多时候我们要把工作带回家加班才能完成。我想我们能不能换个方式来检查备课:定期或不定期地查看老师的“书头案”,让老师谈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学设想。至于教案本的撰写完全遵循实用的原则,该详就详,该简就简,怎样适合需要就怎样写,给老师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由,好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来真正地设计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郎溪县南丰中心小学)
刍议“检查”
文/陈惠芳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如何加强管理则是提高工作成效的有效举措。检查是我们常用的管理手段,在过程管理中,我们是这样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的:
规范常规管理,落实检查内容:在学期初的备课班里,学校都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明白教学工作“七认真”的一些详细要求,分教研组讨论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重点,制订好教研活动安排表。同时,以教代会的形式审议并通过教师考核方案,让全体教师对于平时的过程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创新检查形式,讲究管理成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检查中,我们一般采用抽查、自查、互查多种形式,来加强过程管理。比如说:查备课组的活动,我们一方面看备课组长制订的学期计划,关键还要检查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情况,有没有开展公开课的研讨活动,有没有进行集体备课。在电子备课中,二次备课的质量如何?有没有认真撰写好教学笔记,作业的批改是否认真及时,补差工作是否到位,家访工作是否落实等等,这些资料将是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证据。由于不定期地采用抽查、自查、互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管理要求渐渐成为教师对自我的一种自觉要求,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的成效。
讲究反馈评价,催生专业成长:我们知道,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检查,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学校管理中的一种手段。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及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可能地完善。同时,检查也有利于帮助学校领导提高管理水准,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学校形象。所以,每次检查后,我们讲究反馈评价,以此催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沙洲小学)
写的并不等于做的
文/叶慧君
检查是最有效且最直接的管理方法,过程管理当然也离不开检查。问题是现在的检查大都太死板,而且以检查书写的东西为主,被称之为“有案可查”。
我没有当过校长,但我曾当过年级主任。在我负责的年级里,我没有主张检查教案也没有检查作业批改情况,而是通过观察与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了第一手材料后,对全年级老师进行逐一摸底,了解具体情况后确定哪些老师是可以放心的,哪些老师需要加强。然后对自己认为有必要加强“管理”的老师进行跟踪过程管理。我没有检查他们写的东西,而是深入课堂听课和随机抽查学生作业。
要听那么多老师的课(为搞平衡而不得不听“放心教师”的课)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本人的听课并非是平常意义的听完整的一堂课。我在大会上有言在先,我的听课是不定时,不通知,何时进教室听,何时离开教室并不定时,少则5分钟,多则10几分钟。对不能令人满意的课,下课之时再看看他的备课本。事实说明,效果奇佳!一个月后,几乎没有一个老师会想在备课写教案上“偷懒”!
当然,在这个政策实施之初,有的教师对此“恨之入骨”,他们在背地里说我是“克格勃”,说看见到我就怕。一个月后,本人开始着手做这部分教师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我这样做是为他们好。如果一个老师想终身吃这碗饭,那么,过硬的基本功将终身受益,更何况现在还年轻,有的是精力。本人还许诺,当他们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还会辅导他们搞教研、写随笔和论文。有名又有利,何乐不为?久而久之,过程管理功到自然成,教学想不认真都不可能了。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苏溪镇中学)
不能“管死”也不能“管乱”
文/张玉珍
教学本身的过程管理需要依“标准”
进行“检查”。“标准”过于严格往往会将教学过程搞得很僵化,易束缚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就是把人“管死”了。
将“严而细”化为“活而泛”。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发现“精细严密”的管理标准说起来好听,但用起来不灵,教条性明显,操作性差。比如关于教案的编写,原先的要求包括案头、教学课过程、课后小结三部分,教学过程以教学内容为线索,设计好教学的具体步骤与时间安排,包括教法、教具的运用,要有板书、板图设计……这种要求可谓是细化严格到家了,老师们很抵制这种绊手绊脚的“细则”,备课穷于应付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论证,我们决定对教学过程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变严为宽,变死为活。
变“普查”为“抽查”过程管理关键在于检查督促,大规模的普查往往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因为普查需要收集大量的教学实绩证物,包括教师的备课、学生的作业等等。收集这些东西会误了师生的使用,还会造成普查阶段的管理缺位——越是大检查时期越是教学失控的时期。为了避免普查给教学秩序带来的损害,我校在过程管理中一直严格限制普查的次数,甚至普查次数为零,而是用抽查代替。抽查的不确定性又让所有老师都有应对检查的思想准备,不会对教学产生麻痹思想,始终保持完整有备的工作状态。
(作者单位:山东莒南县路镇三小)
让教师成长档案携手过程管理
文/古木春
目前,在贯彻新课改的过程中,各校的教师管理工作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以往只注重结果的终极性目标管理中加入了形成性的过程管理,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明确管理目的。学校管理者必须明确,过程管理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评价、打分、奖惩,而是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解放教师的思想,解除教师的心理负担,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促进自身成长、改进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来,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规定管理内容。管理的内容除备课、作业外,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例如,结合当前课改形式,设置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七个一”常规活动,即:每学期上一节较高质量的公开课;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制作一个质量较高的课件或教具;编制一份适用性较强的自测试卷;每月向教导处提供一个典型个案(含教育、学科教学、活动组织个案);每周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每节课后有一次教学反思。另外,除了学校统一制定的内容外,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在学年教学计划中制定自己探索的内容,学校将教师自身制定的内容也纳入过程管理。
不定期检查督促。根据管理的内容,学校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督促。例如,对“每月一个典型个案,每周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等规定必须定期完成的项目,学校采用定期检查的方法;而对备课,作业、课件、反思等则采用不定期检查的方法进行。教师的教学计划,反思、个案、论文,教学活动中有特色的资料等,都作为教师成长的成果分类整理,并及时装入成长档案袋,学校检查只需翻阅教师成长档案袋,就能及时掌握教师完成学校及自身计划任务的情况,及时做出评估,进行督促,向教师提出建设性的成长建议,引导健康成长。
策划/邓文圣
(作者单位:湖南浏阳市大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