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其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关键字:背景;形成;确立;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3]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历史转折时期,是酝酿和准备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还提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条主要之点,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的最初框架。
第二个阶段,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是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阶段。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以后,改革全面展开。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还概括了十二个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着重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第三个阶段,继往开来时期,是发展和完善阶段。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
第四个阶段,再造辉煌时期,是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阶段。从党的十五大至今。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不仅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阐述,而且取得新的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从此进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阶段。
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如果我们的思想只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了的认识上,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上,那么,我们就很难摆脱“左”的思想束缚,甚至会以“左”的气候下形成的思想定势去观察当今的现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种种怀疑、忧虑或抵触情绪。
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影响
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具体阐述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其中特别是解决了三个“破除”和三个“坚持”,可以说集中而系统地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
一是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邓小平说:“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他明确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概念,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对我国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观念的一个重大更新。
二是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明确走自己的道路以后,还有一个怎样走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国情,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何种阶段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过去的一个严重教训。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們终于对国情有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是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邓小平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五大报告》
[2]《邓小平理论概述》 中国财经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 1-3卷 人民出版社
关键字:背景;形成;确立;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3]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历史转折时期,是酝酿和准备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还提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条主要之点,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的最初框架。
第二个阶段,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是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阶段。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以后,改革全面展开。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还概括了十二个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着重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第三个阶段,继往开来时期,是发展和完善阶段。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
第四个阶段,再造辉煌时期,是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阶段。从党的十五大至今。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不仅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阐述,而且取得新的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从此进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阶段。
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如果我们的思想只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了的认识上,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上,那么,我们就很难摆脱“左”的思想束缚,甚至会以“左”的气候下形成的思想定势去观察当今的现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种种怀疑、忧虑或抵触情绪。
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影响
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具体阐述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其中特别是解决了三个“破除”和三个“坚持”,可以说集中而系统地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
一是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邓小平说:“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他明确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概念,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对我国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观念的一个重大更新。
二是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明确走自己的道路以后,还有一个怎样走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国情,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何种阶段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过去的一个严重教训。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們终于对国情有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是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邓小平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五大报告》
[2]《邓小平理论概述》 中国财经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 1-3卷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