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深入到各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以前的应用型人才向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转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着力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在2009年的就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加上金融风暴来袭,许多企业生存困难,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似乎深受其影响,应届生成功就业率不到20%。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果真如此萧条吗?请看以下数字:在最大人才招聘网站51JOB上,查询计算机专业的招聘情况:仅以珠三角范围,可查到的有4000多个招聘信息,如下图:
2009年2月7日的某日报刊登统计数字: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通报的去年第四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报告中获悉,需求大于求职的工作,缺口最大的前四个职业是机械冷加工、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元器件制造和计算机工程技术,其中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职位需求91354人,求职只有59018人,缺口有32336人。
因此,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依然很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与市场需求上存在着错位和脱节。到底应如何定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答案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
一、什么是计算机工程技术
工程技术首先是工程 技术基础学科,是复合型的概念。工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为把生产要素组成更有效的系统,并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活动。计算机工程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从事各种计算机相关工程的组织、规划和设计,以达到低成本、更高效的目标。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媒体与设计这三个大的方向,而一般与系统工程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硬件和软件方向,因此计算机工程技术狭义上包括了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俗称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这两个方向。
当前社会对工程技术这个词的认识普遍是:工程技术是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代名词,没有硕士、博士层次水平,是谈不上工程技术的,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工程技术型人才抱怀疑态度。其实,工程技术的定义和范围很广,工程的复杂性和深度也有大小之分,但工程组织、规划和建设的模式是通用的,规律是相似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掌握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流程,对于一些中小型的计算机工程,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二、为什么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要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
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上看,主要分三个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研发型人才。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研发型的人才更适合由高校或研究所来培养,而工程技术型的人才的培养应该由高等职业院校来承担。当前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上,IT企业对工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是最大的。而高等职业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的条件和层次上,是最适合大量地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因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是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的师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是继承、延续了高校的深厚知识、教学底蕴,先天优势不容置疑,而且随着这几年高职院校与IT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能够为学校提供最新、实用的技术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但当前许多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市场所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多以传统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模式进行。笔者对近十间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计划进行比较,名称一般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软件技术”,都很雷同,却没有一个招生计划的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含有“工程技术”字样的。可见,在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都以 “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还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当先从课程改革入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如何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来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进行反复的技能实训,成为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来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专业教学计划不科学、不合理。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不是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压缩模式,就是相当于高等技工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不上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也比那些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系统培养而又懂一些电脑知识的人强不了多少,而且绝大部分教学计划是根本没有引入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安排。
2.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课程开设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大部分对学生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而那些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没有学到。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之外,缺乏对计算机最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基本上是没有关于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计算机专业发展,职业性发展是发展高等性的前提,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就是培养职业型的人才。在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前提下,一味追求“层次”而发展高等性,只会导致简单沿用本科学科课程体系的倾向,高职的高等性不是和学术性高等教育相比较而言的,而是与中职教育相比较而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很好地体现了高职的高等性。职业性的高等性才是当前高职课程发展路径的明智选择。
3.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
实现课程结构与工程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程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
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工程组织、设计、规划和建设的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职业能力是指:工作者能够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高职课程内容就应该围绕这种工程职业能力去设置。
实现教学情境与工程项目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课程模式,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程项目下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建议在整个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应包括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包括工程项目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综合学科课程。综合学科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这些理论知识,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一些与工程工作任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理论知识,可把它归类为综合学科课程。例如:工程项目应用写作等。综合实践课程应当引入企业的项目案例,要求按照工程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对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其实还有很多具体方面值得深入去研究和探讨的,本文不在这里展开分析。
总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院系,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更新体制、做好教改,着力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
见习编辑朱守锂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在2009年的就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加上金融风暴来袭,许多企业生存困难,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似乎深受其影响,应届生成功就业率不到20%。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果真如此萧条吗?请看以下数字:在最大人才招聘网站51JOB上,查询计算机专业的招聘情况:仅以珠三角范围,可查到的有4000多个招聘信息,如下图:
2009年2月7日的某日报刊登统计数字: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通报的去年第四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报告中获悉,需求大于求职的工作,缺口最大的前四个职业是机械冷加工、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元器件制造和计算机工程技术,其中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职位需求91354人,求职只有59018人,缺口有32336人。
因此,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依然很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与市场需求上存在着错位和脱节。到底应如何定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答案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
一、什么是计算机工程技术
工程技术首先是工程 技术基础学科,是复合型的概念。工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为把生产要素组成更有效的系统,并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活动。计算机工程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从事各种计算机相关工程的组织、规划和设计,以达到低成本、更高效的目标。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媒体与设计这三个大的方向,而一般与系统工程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硬件和软件方向,因此计算机工程技术狭义上包括了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俗称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这两个方向。
当前社会对工程技术这个词的认识普遍是:工程技术是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代名词,没有硕士、博士层次水平,是谈不上工程技术的,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工程技术型人才抱怀疑态度。其实,工程技术的定义和范围很广,工程的复杂性和深度也有大小之分,但工程组织、规划和建设的模式是通用的,规律是相似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掌握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流程,对于一些中小型的计算机工程,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二、为什么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要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
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上看,主要分三个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研发型人才。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研发型的人才更适合由高校或研究所来培养,而工程技术型的人才的培养应该由高等职业院校来承担。当前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上,IT企业对工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是最大的。而高等职业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的条件和层次上,是最适合大量地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因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是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的师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是继承、延续了高校的深厚知识、教学底蕴,先天优势不容置疑,而且随着这几年高职院校与IT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能够为学校提供最新、实用的技术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但当前许多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市场所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多以传统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模式进行。笔者对近十间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计划进行比较,名称一般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软件技术”,都很雷同,却没有一个招生计划的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含有“工程技术”字样的。可见,在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都以 “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还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当先从课程改革入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如何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来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进行反复的技能实训,成为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来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专业教学计划不科学、不合理。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不是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压缩模式,就是相当于高等技工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不上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也比那些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系统培养而又懂一些电脑知识的人强不了多少,而且绝大部分教学计划是根本没有引入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安排。
2.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课程开设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大部分对学生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而那些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没有学到。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之外,缺乏对计算机最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基本上是没有关于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计算机专业发展,职业性发展是发展高等性的前提,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就是培养职业型的人才。在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前提下,一味追求“层次”而发展高等性,只会导致简单沿用本科学科课程体系的倾向,高职的高等性不是和学术性高等教育相比较而言的,而是与中职教育相比较而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很好地体现了高职的高等性。职业性的高等性才是当前高职课程发展路径的明智选择。
3.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
实现课程结构与工程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程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
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工程组织、设计、规划和建设的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职业能力是指:工作者能够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高职课程内容就应该围绕这种工程职业能力去设置。
实现教学情境与工程项目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课程模式,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程项目下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建议在整个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应包括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包括工程项目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综合学科课程。综合学科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这些理论知识,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一些与工程工作任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理论知识,可把它归类为综合学科课程。例如:工程项目应用写作等。综合实践课程应当引入企业的项目案例,要求按照工程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对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其实还有很多具体方面值得深入去研究和探讨的,本文不在这里展开分析。
总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院系,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更新体制、做好教改,着力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
见习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