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学表达技巧对舞蹈编创的启示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a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和舞蹈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可以说,两者都是“语言”的艺术。本文从这个共同性入手,结合6篇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从表达技巧之“主题”“人称”和“表现手法”这三个角度进行探究,对舞蹈编创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主题挖掘、结构设定和形象塑造等方面。
  关键词:舞蹈编创  文学  表达技巧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有语言、文字之前,人们就通过舞蹈沟通、交流、记载和祭祀。舞蹈是原始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进入夏商时期,舞蹈开始向娱乐性、表演性发展,到夏代末期,乐舞已经初步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风范。之后,舞蹈艺术的发展长期存在着与诗歌、音乐等共存一体的现象。但进入现代社会,舞蹈作为单独的艺术门类,带有创作者个人特点的舞蹈作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
   文学和舞蹈虽然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是相通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蹈跟诗歌密不可分。而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和理论资源,可以为舞蹈编创提供参考。
  一、文学与舞蹈
   舞蹈创作是由舞蹈编导通过对客观事物、主观情感等的认识和感触,以人的肢体为载体,以审美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并运用舞蹈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对作品的创造。它是编导将内在情感转换为舞蹈语言的过程,不同的编导结合自身的体会创作出不同特色的作品,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可以说,文学和舞蹈都是“语言”的艺术,只是它们借助了不同的“语言媒介”。文学是通过语言符号这一特殊的物质媒介创造形象、表达情感、表述思想、表现生活,舞蹈则借助肢体动作表达情绪情感以及塑造人物形象。黑格尔将文学称为“普遍的艺术”,语言文字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基础的、最共通的文化象征符号。而舞蹈常常被人们称为“肢体的艺术”“动作语言所构成的艺术”。可见,舞蹈和文学在根源处是一致的。舞蹈编创与文学创作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文学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舞蹈也是如此。文学追求其“文学形象”,舞蹈也从未离开过“舞蹈形象”。文学知识对编导的选材和舞蹈形象的塑造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
   文学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的漫长历史,在其演化流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也积累了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表达技巧,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可以为舞蹈编创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从具体文学作品入手(详见表1),分别从文学表达技巧之“主题”“人称”和“表现手法”来谈对舞蹈编创的启示。
  二、“主题”对舞蹈编创中主题挖掘的启示
  舞蹈作品的主题,是舞蹈编导在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体验后形成的 。舞蹈艺术一直被认为是强于抒情的,这是因为舞蹈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因此舞蹈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表现和描绘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丰富、复杂的情感 。《毛诗序》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在抒情上的优势可见一斑,也能理解一直以来舞蹈的抒情主题设定。不同的文学作品在主题上大致会呈现出叙事性、抒情性、哲理性等不同的特征,这与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关。鉴于此,舞蹈编导在构思主题时,除了抒情性以外,也可以从叙事性和哲理性角度出发,拓展思路,找到更新颖、鲜明、深刻的主题。
   (一)抒发情感
  抒发情感是作家最常表达的主题,散文、诗歌都是非常适合的文体,其中诗歌是最擅长抒情的,比如现代诗《纸船——寄母亲》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在舞蹈作品中,由肢体动作抒发情感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张傲月的独舞《老爸》,跳得如此自然、深情而感动人心,道尽了孩子的感恩,也让观众们找到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里有对父亲深深的爱。
   (二)塑造形象
  文学作品很擅长塑造人物形象,而且作者往往会通过写一个人来表现一类人。比如莫言的《母亲》不仅仅写自己的母亲,同时也是写天下所有的母亲。莫言在文中这样写道:“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这样的特质,即能表现出人的品质或者说精神性。好的舞蹈作品也是一样,不仅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要将人物内在的精神传达出来。比如张继刚的《母亲》就很好地塑造出“卓玛”的形象——一位伟大的母亲。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位母亲时,都无法无动于衷。
   当然,对人物既可以有个性化的表现,也可以对群体进行塑造。也就是说,人物形象若能推“己”(身边的人)及“人”(拥有相同经历或品质的人),能使主题脱离狭隘,辐射更宽广的群体。比如Keone & Mari Madrid编舞的《We Are》,灵感来源于他们祖父母一辈为了家人和生活移民到美国打拼的故事,他们借助“船”在风浪中颠簸穿行的意象,表现先辈们与风浪和命运搏斗,最终克服艰难险阻到达彼岸,以此致敬全世界许许多多这样开辟新生活的人们。
   (三)探索人性
   文学的终极意义是对人性的探索。布鲁诺·舒尔茨的《鸟》中塑造的父亲形象颠覆了我们所熟悉的仁慈宽厚、隐忍坚毅的父亲形象,他是个古怪得几乎不近人情的人,那独特的嗜好里充满了巨大的孤独和悲伤。父亲通过养鸟去成全自己的孤独,像一场行为艺术。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困境,作者通过写父亲,表现的是人性中共通的部分。舞蹈作品的主题也可以延展至对人性的探索,比如人的孤独和困境、对自由的向往、对意义的追寻……这些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寄予着人类的终极关怀,是更具深刻性的主题。舞蹈艺术可以发挥优势,藉由肢体语言的表达,让观众对这些主题有更直观的感受。   三、“人称”对舞蹈编创中结构设定的启示
   在文学创作中,总共有三种人称的表达。第一人称(以“我”自称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便于直接抒情,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自然的感觉,特别适用于心理描写。比如莫言在《母亲》中从回忆自己的母亲开始,然后谈及了多个与母亲相关的事件以及它们对自己的影响,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第二人称(“你”)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如果是用于某物,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等)指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不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比如《鸟》是一篇小说,以第三人称进行写作,塑造了父亲的形象。
   舞蹈结构是指作品内部各局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是作品内容寻求形象外化的载体。可以说,结构就是作品的骨架和内部构造。舞蹈结构主要包括情感式、情节式、音乐式和心理式。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称的使用,借鉴至舞蹈编创中,即编导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进行表达(详见表2)。也就是说,同样是“我的父亲/母亲”这个素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来进行构思。可以从儿女的角度去叙事或表达对父/母亲的情感;也可以反过来,以父/母亲的角度叙事或表达对儿女的关爱;可以采用对话式,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冲突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采用独白式,即通过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进行表达。还可以采用全局视角,去讲述或呈现父/母亲的故事,塑造其形象,探讨更深刻的生而为人的种种命题。在这个过程中,编导的立足点是第一位的,编导将自己置于哪个位置,用谁的视角来思考将决定不同的舞蹈结构。也就是说,人物的角色设定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构思的重点,人物角色不同,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张傲月的独舞《老爸》与张傲月、徐梦璇合作的双人舞《父亲》,虽然使用的都是“父亲”这一素材,但前者是从一个儿子(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表达对父亲的情感,而后者则是创造了父与女(第三人称:“他”和“她”)两个角色,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来表达父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四、“表现手法”对舞蹈编创中形象塑造的启示
   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如:细节描写、反复、托物言志等。舞蹈形象就是以舞者的身体作为载体,通过提炼加工的有节奏、动律等特征的舞蹈动作和舞蹈造型,创造出一种能反映对象生动鲜活的性格特征、丰富多样的情感表现、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思考的艺术形象。
   (一)细节特征的放大和转化
   朱自清的《背影》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个背影里,凝结着父子之间无声的爱。在文中,朱自清是这样描写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通过衣着服饰和动作的细节描写,一个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进行舞蹈编创时,编导可以从人物独特的外形特征、身体意象入手进行创作,从整体外形上抓住人物的特色。同时,可以观察和总结人物个性化的身体动作,并通过对动作语言的挖掘和发展,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藏族舞蹈有个特征——弯腰,这对编导来说是个限制,不过张继刚没被限制住,相反,他很好地利用和转化了这个限制,创作了女子独舞《母亲》,抓住了母亲弓腰缩背的外形特征,又用压弯的腰来表现生命的成熟与顽强,塑造出母亲背负生活重担但仍然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形象,令人感动。
   (二)特定动作的反复使用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而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一种修辞手法。泰戈尔的诗歌《仿佛》一共三节,每一节的第一句都是“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写出了所听、所闻和所见中都想到母亲,表现出诗人对母亲深沉的感情。
   在舞蹈作品中,特定动作或舞段的重复是比较常见的,这也是塑造舞蹈形象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具有强调和突出的作用。比如王舸、韩真编舞的《中国妈妈》在后半段的舞蹈中,弯着腰双手交替从地上拔起的动作重复出现,而且又快又有力,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很好地表現出了中国妈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状态。
  五、结语
   文学作为语言文字的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积淀了深厚的情感结构、叙事规范、表达技巧等,这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受内容和体裁的支配而交互使用,为舞蹈编创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尤其在主题挖掘、结构设定和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很实际的参考价值。通过研究,更坚定了文学和舞蹈的本质是相通的,文学是非常值得挖掘的宝库,将为舞蹈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值得继续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党允彤,李超.中西舞蹈史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7-10.
  [2]许薇.舞蹈创作基础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3-4.
  [3]吴海清,李曼,安歌昕.跨界舞蹈创作研究——艺术作品的舞蹈改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125-126.
  [4]许薇.舞蹈创作基础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8.
  [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15-116.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2.
  [7]莫言.母亲[N].人民日报,2008-01-14(16).
  [8]许薇.舞蹈创作基础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88.
  [9]许薇.舞蹈创作基础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59-60.
  [10]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86.
其他文献
摘要:《阿瓦尔古丽》是一首经典新疆民歌,它的曲调深情悠长,情感丰富,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广泛的传唱。这首歌曾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演唱的形式、风格,被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录制发行,至今仍然热度不减。它的旋律、歌词被改编后还应用于当下流行的电视剧、音乐节目当中,更好地传播了新疆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本文在介绍《阿瓦尔古丽》这首歌曲的同时,从雷佳博士的学理思考、演唱风格、改编创新等角度多层次赏析这首经典新疆民族
期刊
摘要:古筝独奏曲《长相思》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读李白同名诗篇有感而发谱写而成的,乐曲基于传统的音乐元素与当代作曲手法结合创作而成,旋律清丽雅致,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豪放洒脱意境的现代筝曲作品。乐曲的创作与诗作水乳相融、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长相思》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诗意解读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借以帮助读者对乐曲诗意进行解读。  关键词:古筝 长相思 诗意解读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
期刊
摘要:打嘟与哼鸣练习虽然都是声乐技术训练中的常规练习方法,在目前的声乐文论中尚无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的实践训练呈示。这一训练方法在学习初期虽有一定难度,但长久的坚持学习对气息与共鸣的有效融合具有较大的作用,对学习者气息与共鸣的同步提高具有单纯的打嘟练习、哼鸣练习不可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打嘟;哼鸣;有效融合  对于演唱者来讲,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古到近,从国外到国内,不论是声乐专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更新发展,促使着教育环境的迭代更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大数据信息化以及未来5G运营的即将开始,不断更迭的新媒介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短视频在教育领域应用类的研究近五年来呈现指数性增长趋势,在众多学科都有广泛的涉及。目前我国线上舞蹈教学中短视频应用的理论与实践层面仍呈现相对薄弱的样态。对此,本研究选取对于大学生群体最为普及的短视频应用为切入点,探讨高校舞蹈教学中短视频应用
期刊
摘要:壶关秧歌,又俗称“干板秧歌”或“地圪圈秧歌”,是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它以民间故事、传说及家庭琐事为题材,具有较强的娱乐与教育功能。本文从壶关地理位置、文化渊源、壶关秧歌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角色的性格化和人物化、情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音乐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曲目的传奇性和多样性、濒危状况、保护与开发价值等几方面进行阐述,深入研究分析其本质和风格特点,着重剖析了壶关秧歌
期刊
摘要:琵琶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积淀历史,它是中国民乐的主要弹拨乐器之一。随着近些年各个流派的艺术家对琵琶艺术的不断发展,对左右手技法的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这件乐器的艺术表演力。近百年来,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们为琵琶艺术无论是演奏技法的完善还是作品创作的扩展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得这块文化隗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繁荣。丰富的技法使乐曲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节、立意更加立体。本篇文章想立
期刊
摘要:当代的教育理念普遍倾向于打破固有思维,崇尚多元思维能力,进行教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对比研究,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更富有吸引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效率。运用发散创新思维,将小提琴的教学与管理学层面的高效工作团队的模式相结合,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进度,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加高效,老师在教学中
期刊
摘要:全民K歌是一款手机专属歌唱软件,作为移动时代的电子娱乐产品,涵盖了唱歌、朗读、戏曲等海量曲库,甚至可以在其中建立自己独立的歌房,为网民们搭建起便捷的娱乐通道。本文通过笔者自身实践经验,从良好的歌唱素养、敏锐的视听能力、歌曲后期编辑制作能力、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出发,融合声乐理论与演唱实践,集自身使用软件与课堂授课体会,具体阐述歌唱App在歌曲录制中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实际运用,对进一步
期刊
摘要:古筝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受地方音乐文化影响,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演奏风格。随着古筝的发展,作曲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筝曲,而是开始尝试创作一些打破传统五声音阶,多采用人工调式定弦的筝曲,增加了许多新的调式色彩以及创新的演奏技法。本文将以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探讨新疆音乐在古筝中的运用,以及对古筝的创作和演奏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新疆音乐 古筝曲 音乐文化 影响   新疆位于我
期刊
摘要:地方小戏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体现,它不仅能展现出一个地方在历史长河中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更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音乐文化、风土人情、人民生活的发展。早在先秦的典籍《吕氏春秋·仲夏季·古乐》中就有对小戏的介绍:“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部典籍体现出最初时期人们在祭祀时的舞蹈和音乐。左权小花戏的产生和发展也与当地的祭祀图腾文化以及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在造就地方小戏的同时,地方小戏也在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