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座高山夹着龙川江,一座失意的小镇。镇上是散落的新房,破败的古老建筑,淳朴的居民。将你的目光在此停留多一点,会感受到昔日的辉煌,还有时代的伤痕。
与云南的诸多地方相比,黑井并没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只不过是夹在两座高山间的一座落魄失意的小镇而已。然而就是这么一座略显破败的小镇,凭借其非凡的过往历史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青睐……
显赫一时的千年盐都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黑井之小还是大大出乎我的预期。然而就是这么一座小小的古镇,却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富庶非凡,甚至一度在云南的财赋税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井兴于盐,自西汉以来就是云南出产井盐的重镇。传说古时有一名为李阿召的彝族女子,放牧时总是看见一头老黑牛喜欢独自去舔食一处山崖壁,她非常好奇,大胆一尝,那崖壁竟然是咸的。后来人们在此开凿盐井,为纪念黑牛的“历史功绩”,古人便称此处为“黑牛井”,“黑井”也因此得名。所产之盐虽名为“黑盐”,实则“洁白味美”,“黑牛井”也便有了“两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誉。
盐是黑井人的骄傲,也是黑井显赫一时的基础。在明朝以前,黑井只开掘了两三口盐井,虽南诏时期黑井盐就成为王室贡盐,元朝时开始在这里置盐运使司,但只是小打小闹而已。明洪武年间,中央政府在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并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分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盐业。此后,藏于深山僻壤的黑井,像暴发户一样忽然发达起来,开始走向极盛时期。
在那个“斗米斤盐”的时代,盐业的蓬勃发展和兴盛,给黑井的辉煌一时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让偏居一隅、交通闭塞的黑井成为闻名遐迩、富甲一方的小镇。盛时的黑井,常驻人口多达两三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驮盐的马帮、盐商往来于此。于是各种文化开始在这块两山夹峙、面积只有0.55平方公里且多石少土的弹丸之地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
当时的黑井有多富裕,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在清朝黑井盐业鼎盛时期,黑井缴纳的盐税占云南盐税总量的64%,即便是开始走向衰落的清末民初也占到46%。那时的黑井,车来马往,商铺林立,盐商灶户家家兴屋建房,男女老少披金戴银。甚至狭小的黑井都载不完富庶的财富,于是昆明的祥云街、拓东路两大主要街区都成了黑井人的产业。据说即便是做苦力活的卤夫,做半天活的收入不仅足以养活一家三五口人,还能攒下钱来置家产、赌博、吹大烟。
老黑井人回忆说,连街上卖臭豆腐的老太太、卖小菜的农夫,也是满手金戒指,黑井当年的富庶由此可见一斑。解放前,海盐的大举“入侵”,以及薪乏柴贵导致煎盐成本的提高,令富甲一方的千年盐都黑井快步走向衰落。曾经在云南历史上辉煌了几个朝代的黑井,突然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无声无息地酣眠于茫茫群山之中。
古镇里的慵懒时光
进入古镇的第一条小街叫一街,浅短、狭窄、弯曲的街道颇具古韵。一街的尽头便是“节孝总坊”,这是黑井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黑井的象征。即便是今天,每一个走进黑井的人,都要从这座牌坊下穿过,感受她的存在,仰视她的尊严。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经皇上钦准恩赐,黑井、琅井、元永井的盐商灶户们共同捐资,为三地87位贞节女修建了这座石牌坊。其复杂的构造、精巧的做工、庄重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在整个云南绝无仅有。整座牌坊到处是精美的雕刻图案,以及文人骚客赞颂女性生前德行的对联诗句。
当年,一驮驮洁白如雪的黑盐从这里运出,换回来的是一驮驮闪着诱人光芒的银子。不过处于群山之中的黑井,赖以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只有一条条盘旋在崇山峻岭间的、蜿蜒曲折又险峻的羊肠小道,以及追逐着太阳行走的一群群马帮。男人赶马走天下,这话听起来颇有豪迈气概,但在凶险的漫漫旅途中客死他乡也在所难免,古时的黑井也就多了那么几位寡妇。忠于亡夫而永不改嫁的黑井寡妇们,从此只能残守妇道、枯了余生,节孝总坊自然就是为这些寡妇树碑立传了。
夜幕降临时,我再次来到节孝总坊前,一位老人正似有所思地抚摸着牌坊下的石狮子。我对老人家的所思所想颇感好奇,又不忍心去打扰她。再次抬头仰望这座精美绝伦的牌坊,不知道这是道德典范还是精神枷锁,是值得赞赏还是为其悲哀?这座牌坊往往被外人忽略的奇特之处,是上方两边飞檐般的石雕凤凰,竟然压在尊贵的龙上面,成为难得一见的奇观。据说这是慈禧太后的旨意,也是“垂帘听政”怪胎下特有的时代特征。
过五马桥进入二街,这里是黑井的主要商业街,当年这条街上到处是旅店、饭馆、赌馆,商贾云集、人喊马嘶,从天亮喧闹到天黑,又从天黑喧闹到天亮,其繁华的景象令人难以想象。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晚上当我吃完饭从一家小饭馆走出时,二街上已是人影寥寥,只有一间间昏暗的店铺像无神的眼睛一样张望着。
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常常将人的目光引向迷惑。闭目沉思,耳边似乎在回荡着卤水挑夫川流不息的脚步声,以及马帮“哒哒哒哒”永不停息的马蹄声,意欲唤醒这沉睡已久的古镇。如今,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当年的那份喧闹繁华了,在这座写满斑驳历史的古镇,一些商铺寂寞地开着,无所事事的店主坐在里面昏昏欲睡。几个着装鲜艳、背着背包的游客,也恍若被古镇的清悠感染了一般,懒散地走着,静静地看着,享受着这难得的慵懒时光。
历史尘埃下的明清贵妇
黑井真的很小,诸多建筑也说不上规模宏大。但黑井又小得很有特色,小得令人向往,小得令人难忘。当年辉煌一时的经济财富,给黑井沉淀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让深藏于群山之间的黑井,再次吸引来了世人惊羡的目光。
弯弯曲曲的幽静小巷,被岁月磨得光光滑滑的石板路,一堵堵长满青苔、披挂着绿意的红砂石墙,墙内耐不住寂寞探头而出的花木,古香古色的老房子,门口怡然自得的老人……就是黑井留给外来游客的最大意象。迷失在黑井,令人恍惚回到100年前的那段历史,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压力,在古镇的慵懒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所有的怀疑,所有的伪装,在黑井人的纯朴面前不得不羞涩窜逃;所有的忧郁,所有的失落,在龙川江的高唱低吟中洗去铅华。
如果喜欢古建筑艺术及雕刻艺术,那么黑井呈现给你的何止是这些明清风貌的街巷,明清风格的民居。鼎盛时期,小小黑井竟建有56座庵堂寺庙、5座文笔塔,想想也是蔚然可观。如今留下来的,除了诸如武家大院、文庙、大龙祠等众多古建筑外,还有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雕刻艺术品。屋檐门廊、街头巷尾、荒郊野外,随处可见的精美木雕石刻,是黑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黑井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这些木刻石雕,可以说就是黑井的灵魂。用你的眼睛仔细搜索,用你的双手轻轻拂去某块石头上的尘埃荒草,或许出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一幅雕刻精美的图案,或者是一段记述着历史的文字。
人是风景的主角。与黑井的建筑艺术相比,厚实淳朴的黑井人更令人难忘。友善的黑井人,让你恍若回到了自己淳朴的家乡。吃饭时,老板娘会小心地提醒你炒个小盘吧,大盘一个人吃不完;问路时,黑井人会停下脚步详细地指点你,甚至会二话不说为你带路。当我手拿地图在蜿蜒曲折的小巷中驻足时,一位蹒跚走过的老奶奶停下来问我:“小伙子,你要去哪里?”
我是一个不容易感动的人,但在厚实淳朴的黑井人面前,我一次次被感动。我不知道黑井人的这份善良,在旅游经济的侵袭前还能保持多久,但在我的心中,早已铭记下了这一切。
回到车水马龙的城市,宛若穿越了两个时代的空间般,让我好几天都几乎处于恍惚中。脑海中不断浮现那些老旧,甚至有几分破败的街巷、门窗,久久难以忘怀。现在的黑井,宛若明清贵妇般,虽然芳华已逝,却风韵犹存。走进她,昔日的高贵,昔日的辉煌,一幕幕历史画卷在脑海中不断铺陈开来,让人眩目,令人惊羡!
与云南的诸多地方相比,黑井并没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只不过是夹在两座高山间的一座落魄失意的小镇而已。然而就是这么一座略显破败的小镇,凭借其非凡的过往历史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青睐……
显赫一时的千年盐都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黑井之小还是大大出乎我的预期。然而就是这么一座小小的古镇,却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富庶非凡,甚至一度在云南的财赋税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井兴于盐,自西汉以来就是云南出产井盐的重镇。传说古时有一名为李阿召的彝族女子,放牧时总是看见一头老黑牛喜欢独自去舔食一处山崖壁,她非常好奇,大胆一尝,那崖壁竟然是咸的。后来人们在此开凿盐井,为纪念黑牛的“历史功绩”,古人便称此处为“黑牛井”,“黑井”也因此得名。所产之盐虽名为“黑盐”,实则“洁白味美”,“黑牛井”也便有了“两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誉。
盐是黑井人的骄傲,也是黑井显赫一时的基础。在明朝以前,黑井只开掘了两三口盐井,虽南诏时期黑井盐就成为王室贡盐,元朝时开始在这里置盐运使司,但只是小打小闹而已。明洪武年间,中央政府在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并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分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盐业。此后,藏于深山僻壤的黑井,像暴发户一样忽然发达起来,开始走向极盛时期。
在那个“斗米斤盐”的时代,盐业的蓬勃发展和兴盛,给黑井的辉煌一时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让偏居一隅、交通闭塞的黑井成为闻名遐迩、富甲一方的小镇。盛时的黑井,常驻人口多达两三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驮盐的马帮、盐商往来于此。于是各种文化开始在这块两山夹峙、面积只有0.55平方公里且多石少土的弹丸之地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
当时的黑井有多富裕,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在清朝黑井盐业鼎盛时期,黑井缴纳的盐税占云南盐税总量的64%,即便是开始走向衰落的清末民初也占到46%。那时的黑井,车来马往,商铺林立,盐商灶户家家兴屋建房,男女老少披金戴银。甚至狭小的黑井都载不完富庶的财富,于是昆明的祥云街、拓东路两大主要街区都成了黑井人的产业。据说即便是做苦力活的卤夫,做半天活的收入不仅足以养活一家三五口人,还能攒下钱来置家产、赌博、吹大烟。
老黑井人回忆说,连街上卖臭豆腐的老太太、卖小菜的农夫,也是满手金戒指,黑井当年的富庶由此可见一斑。解放前,海盐的大举“入侵”,以及薪乏柴贵导致煎盐成本的提高,令富甲一方的千年盐都黑井快步走向衰落。曾经在云南历史上辉煌了几个朝代的黑井,突然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无声无息地酣眠于茫茫群山之中。
古镇里的慵懒时光
进入古镇的第一条小街叫一街,浅短、狭窄、弯曲的街道颇具古韵。一街的尽头便是“节孝总坊”,这是黑井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黑井的象征。即便是今天,每一个走进黑井的人,都要从这座牌坊下穿过,感受她的存在,仰视她的尊严。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经皇上钦准恩赐,黑井、琅井、元永井的盐商灶户们共同捐资,为三地87位贞节女修建了这座石牌坊。其复杂的构造、精巧的做工、庄重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在整个云南绝无仅有。整座牌坊到处是精美的雕刻图案,以及文人骚客赞颂女性生前德行的对联诗句。
当年,一驮驮洁白如雪的黑盐从这里运出,换回来的是一驮驮闪着诱人光芒的银子。不过处于群山之中的黑井,赖以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只有一条条盘旋在崇山峻岭间的、蜿蜒曲折又险峻的羊肠小道,以及追逐着太阳行走的一群群马帮。男人赶马走天下,这话听起来颇有豪迈气概,但在凶险的漫漫旅途中客死他乡也在所难免,古时的黑井也就多了那么几位寡妇。忠于亡夫而永不改嫁的黑井寡妇们,从此只能残守妇道、枯了余生,节孝总坊自然就是为这些寡妇树碑立传了。
夜幕降临时,我再次来到节孝总坊前,一位老人正似有所思地抚摸着牌坊下的石狮子。我对老人家的所思所想颇感好奇,又不忍心去打扰她。再次抬头仰望这座精美绝伦的牌坊,不知道这是道德典范还是精神枷锁,是值得赞赏还是为其悲哀?这座牌坊往往被外人忽略的奇特之处,是上方两边飞檐般的石雕凤凰,竟然压在尊贵的龙上面,成为难得一见的奇观。据说这是慈禧太后的旨意,也是“垂帘听政”怪胎下特有的时代特征。
过五马桥进入二街,这里是黑井的主要商业街,当年这条街上到处是旅店、饭馆、赌馆,商贾云集、人喊马嘶,从天亮喧闹到天黑,又从天黑喧闹到天亮,其繁华的景象令人难以想象。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晚上当我吃完饭从一家小饭馆走出时,二街上已是人影寥寥,只有一间间昏暗的店铺像无神的眼睛一样张望着。
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常常将人的目光引向迷惑。闭目沉思,耳边似乎在回荡着卤水挑夫川流不息的脚步声,以及马帮“哒哒哒哒”永不停息的马蹄声,意欲唤醒这沉睡已久的古镇。如今,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当年的那份喧闹繁华了,在这座写满斑驳历史的古镇,一些商铺寂寞地开着,无所事事的店主坐在里面昏昏欲睡。几个着装鲜艳、背着背包的游客,也恍若被古镇的清悠感染了一般,懒散地走着,静静地看着,享受着这难得的慵懒时光。
历史尘埃下的明清贵妇
黑井真的很小,诸多建筑也说不上规模宏大。但黑井又小得很有特色,小得令人向往,小得令人难忘。当年辉煌一时的经济财富,给黑井沉淀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让深藏于群山之间的黑井,再次吸引来了世人惊羡的目光。
弯弯曲曲的幽静小巷,被岁月磨得光光滑滑的石板路,一堵堵长满青苔、披挂着绿意的红砂石墙,墙内耐不住寂寞探头而出的花木,古香古色的老房子,门口怡然自得的老人……就是黑井留给外来游客的最大意象。迷失在黑井,令人恍惚回到100年前的那段历史,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压力,在古镇的慵懒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所有的怀疑,所有的伪装,在黑井人的纯朴面前不得不羞涩窜逃;所有的忧郁,所有的失落,在龙川江的高唱低吟中洗去铅华。
如果喜欢古建筑艺术及雕刻艺术,那么黑井呈现给你的何止是这些明清风貌的街巷,明清风格的民居。鼎盛时期,小小黑井竟建有56座庵堂寺庙、5座文笔塔,想想也是蔚然可观。如今留下来的,除了诸如武家大院、文庙、大龙祠等众多古建筑外,还有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雕刻艺术品。屋檐门廊、街头巷尾、荒郊野外,随处可见的精美木雕石刻,是黑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黑井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这些木刻石雕,可以说就是黑井的灵魂。用你的眼睛仔细搜索,用你的双手轻轻拂去某块石头上的尘埃荒草,或许出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一幅雕刻精美的图案,或者是一段记述着历史的文字。
人是风景的主角。与黑井的建筑艺术相比,厚实淳朴的黑井人更令人难忘。友善的黑井人,让你恍若回到了自己淳朴的家乡。吃饭时,老板娘会小心地提醒你炒个小盘吧,大盘一个人吃不完;问路时,黑井人会停下脚步详细地指点你,甚至会二话不说为你带路。当我手拿地图在蜿蜒曲折的小巷中驻足时,一位蹒跚走过的老奶奶停下来问我:“小伙子,你要去哪里?”
我是一个不容易感动的人,但在厚实淳朴的黑井人面前,我一次次被感动。我不知道黑井人的这份善良,在旅游经济的侵袭前还能保持多久,但在我的心中,早已铭记下了这一切。
回到车水马龙的城市,宛若穿越了两个时代的空间般,让我好几天都几乎处于恍惚中。脑海中不断浮现那些老旧,甚至有几分破败的街巷、门窗,久久难以忘怀。现在的黑井,宛若明清贵妇般,虽然芳华已逝,却风韵犹存。走进她,昔日的高贵,昔日的辉煌,一幕幕历史画卷在脑海中不断铺陈开来,让人眩目,令人惊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