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以简驭繁;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69-02
新课改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给数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但仔细审视当下的数学课堂,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教师为了全面呈现新课改的理念,无止境地给课堂做加法,结果导致课堂处于“浮肿肥胖”之中,与有效数学教学背道而驰。那么,如何才能为数学课堂“清洗”冗繁,让课堂“瘦身”,还原数学本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直奔主题,简化教学情境。
新课改倡导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导致一些教师肤浅地认为数学课一定要用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大家上公开课的必用手段,一个都不敢越位。一时间,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商场、超市、游乐园……但细细聆听,很多课堂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完全忽视了情境所应承载的数学思考价值。
笔者听过一节三年级的公开课,课上,教师问学生:老师教了你们有两个月了,你们对老师有了点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老师一些什么?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在教师的一再启发下,学生的问题来了:老师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数学的奥秘了解多少?生日是什么时候?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一连几个学生提的问题都和当堂的学习内容无关,教师有些着急了。终于,有个学生问:我想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教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今天我们课堂上就解决一个问题。随即挂出事先准备好的例题:老师和女儿的年龄和是42岁,老师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老师和女儿各多少岁?
试想: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的年龄,这位教师又该如何处理呢?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首先要考虑情境与知识的相关性,特别要注意避免因情境的复杂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我们要警惕数学课上的“伪情境”,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不妨就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2.精选素材,简明教学内容。
一堂课的教学素材、学习内容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在精中体现“少”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教材、一题多用、一景多回、一材多变等,让教学既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厚度。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了一个信封,信封中放着两根纸条。华老师先引导学生自主将两根纸条剪成三根,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去做一个三角形。结果有的小组完成了,有的没有完成。面对这一现象,华老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对成功作品和失败作品进行对比,学生发现有的小组的两根纸条一样长,有的小组的一长一短,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接着,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利用纸条进行研究:两根一样长的,将其中一根剪短行不行?一长一短,将短的再剪短行不行?一长一短,将长的剪短行不行?为什么?是不是一长一短的都行?为什么有时不行?步步逼近,最终形成了严密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综观这节课,华老师在两根简单的纸条上做足了文章,将纸条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整个课堂就因两根常见的纸条而被串联成了一个整体,生动,精彩,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3.返璞归真,简省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上《长方体的认识》时就没有使用任何电教媒体,他带来了一个萝卜,用刀切一次,让学生上来摸,从而认识了长方体的“面”。再从这个面下手切一刀,让学生来摸,从而认识了长方体的“棱”。最后横着在这条棱上切一刀,出现了“顶点”。简单的操作,却让学生把“面”“棱”“顶点”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教师用最简单、最简朴、最常规的教学手段上出了最有“数学味”的课,这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苏格拉底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有效的数学课堂也是如此,简到极致,就是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69-02
新课改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给数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但仔细审视当下的数学课堂,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教师为了全面呈现新课改的理念,无止境地给课堂做加法,结果导致课堂处于“浮肿肥胖”之中,与有效数学教学背道而驰。那么,如何才能为数学课堂“清洗”冗繁,让课堂“瘦身”,还原数学本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直奔主题,简化教学情境。
新课改倡导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导致一些教师肤浅地认为数学课一定要用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大家上公开课的必用手段,一个都不敢越位。一时间,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商场、超市、游乐园……但细细聆听,很多课堂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完全忽视了情境所应承载的数学思考价值。
笔者听过一节三年级的公开课,课上,教师问学生:老师教了你们有两个月了,你们对老师有了点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老师一些什么?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在教师的一再启发下,学生的问题来了:老师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数学的奥秘了解多少?生日是什么时候?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一连几个学生提的问题都和当堂的学习内容无关,教师有些着急了。终于,有个学生问:我想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教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今天我们课堂上就解决一个问题。随即挂出事先准备好的例题:老师和女儿的年龄和是42岁,老师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老师和女儿各多少岁?
试想: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的年龄,这位教师又该如何处理呢?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首先要考虑情境与知识的相关性,特别要注意避免因情境的复杂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我们要警惕数学课上的“伪情境”,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不妨就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2.精选素材,简明教学内容。
一堂课的教学素材、学习内容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在精中体现“少”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教材、一题多用、一景多回、一材多变等,让教学既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厚度。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了一个信封,信封中放着两根纸条。华老师先引导学生自主将两根纸条剪成三根,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去做一个三角形。结果有的小组完成了,有的没有完成。面对这一现象,华老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对成功作品和失败作品进行对比,学生发现有的小组的两根纸条一样长,有的小组的一长一短,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接着,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利用纸条进行研究:两根一样长的,将其中一根剪短行不行?一长一短,将短的再剪短行不行?一长一短,将长的剪短行不行?为什么?是不是一长一短的都行?为什么有时不行?步步逼近,最终形成了严密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综观这节课,华老师在两根简单的纸条上做足了文章,将纸条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整个课堂就因两根常见的纸条而被串联成了一个整体,生动,精彩,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3.返璞归真,简省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上《长方体的认识》时就没有使用任何电教媒体,他带来了一个萝卜,用刀切一次,让学生上来摸,从而认识了长方体的“面”。再从这个面下手切一刀,让学生来摸,从而认识了长方体的“棱”。最后横着在这条棱上切一刀,出现了“顶点”。简单的操作,却让学生把“面”“棱”“顶点”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教师用最简单、最简朴、最常规的教学手段上出了最有“数学味”的课,这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苏格拉底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有效的数学课堂也是如此,简到极致,就是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