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两年,在国内炒了几年股票有了些心得就开始著书立说的人似乎多起来,仅近期我在书店就见到了好几本,写了书然后开私募的也有一些。像这类书开始我还认真翻翻,后来连翻的兴趣也不大有了,因为整体质量并不高。与其看这些书,还不如去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历久弥新的投资经典。
探源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谈起证券投资类书籍,最容易想到的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格氏是价值投资的鼻祖,这本书在投资界地位尊崇,被喻为“投资者的圣经”。真正要读懂这本书,需要非常扎实的财务知识。美国的会计制度和中国会计制度不一样,早期的美国会计处理与现在的会计处理也不一样。
作为格氏门下最杰出的弟子,巴菲特最推崇的其实是格氏的另一本书《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针对的是专业投资者,这本书则是面向一般普通投资者。正所谓大道至简,这本以方法论为主的书其实影响力更大。
巴菲特说过,在他丰富的藏书中,有四本特别珍视,且都是出版年代久远之作。排在前两名的分别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第一版)和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在1949年出版后不久,彼时还很年轻的巴菲特拜读后大为折服,决定申请哥大商学院MBA,拜在格氏门下。
实际上,巴同学当时也申请了哈佛商学院的MBA,不过未获录取。哈佛也就错失了这位史上最杰出的投资大师。从功利的角度,哈佛也没什么损失。毕竟小巴变成老巴富可敌国后,也没怎么捐钱给哥大,绝大部分钱捐给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当然,巴菲特对《证券分析》也推崇备至。他藏有一本1940年版的《证券分析》,曾阅读过四遍。格氏门下另一位杰出的弟子沃尔特·施洛斯也是一位投资大师,他是巴菲特的大师兄。《证券分析》出版不久,他所在公司一位合伙人就推荐了这本书,对他说,“阅读本书,当你知道了书中的一切,你就不用再读其他书了。”施洛斯后来参加了格雷厄姆主讲的高级证券分析课程,成为格氏最早的弟子之一。在施洛斯漫长的投资生涯中,曾反复无数遍阅读《证券分析》。
和他的老师不同,巴菲特没有著书立说的习惯。如果要理解原汁原味的巴菲特投资思想,最好的读物是他致伯克希尔股东的信,信中对他的投资哲学、选股思路、公司治理、管理层评估、投资组合、会计处理等均有精当论述。早期,巴菲特在经营他的投资合伙企业时,也写过致投资者的信,这些信也非常值得一读。
国内外都出版过巴菲特致股东信的节选。这种节选我也翻阅过,感觉有点像读金庸小说的精华摘抄,无论如何生动,还是不如直接窥全豹的好。我曾四处搜罗过巴菲特致股东信,常见的途径是上伯克希尔的官方网站,缺点是那里的股东信并不齐全。前午晾喜发现亚马逊上开始有售《巴菲特致股东信50年合集》(“Berkshire Hathaway Letters toShareholders”),大黄皮厚厚一本,朴实无华、原汁原味。
要沉下心来读这些历年的致股东信是个苦活,远不如呼朋唤友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轻松和风光。当年钱钟书因《围城》热而声名日显,曾不胜来访者之累,据说他曾抱怨: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但现在每年赶到奥马哈朝圣去见这个“会下金蛋的母鸡”的人,估计要比认真读他致股东信的人多得多。
除股东信外,巴菲特其实有一篇不长的文章,《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这是为纪念《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巴菲特在哥大商学院发表的一篇著名演讲。这篇演讲以多位著名价值投资人(很多是格雷厄姆门生或信徒)的真实业绩,驳斥了市场有效理论,并证明价值投资的有效性。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是不少商学院证券分析课的指定读物。
老巴菲特虽然不愿意著书,但关于他的投资思想和投资策略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其中高质量的书也不少。我认为最好的一本是《巴菲特之道》。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是一流的财经作家,以擅长阐释巴菲特和芒格的思想理念而著称。译者杨天南曾留學海外,私募业内人士。译文专业到位,不像很多财经类的书籍译本经常谬误百出。
读传记也是一种选择。这方面最出色的是1999年版的《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作者罗杰·洛温斯坦。他是《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也是美国一流的财经作家。他写的书几乎本本经典,比如像“When Genius Failed”(国内简体中文版译为《赌金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升腾与陨落》)、“The Endof Wall Street”等,都是美国各大商学院的必读参考书。
另一本巴菲特传更广为人知一些,即2008年出版的《滚雪球》,作者是曾任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的艾丽斯·施罗德。两本书的主要区别是罗杰的书出版更早,且没有巴菲特的授权许可,主要是基于公开的资料。艾丽斯则不同,她获得了巴菲特的独家授权,和巴菲特多次深入交流,拿到很多一手的独家材料。总之,老巴菲特对她完全敞开心扉。书出版后,两人却闹翻了。原来在书中,艾丽斯透露年轻时的巴菲特在情场上很不得志,别人恋爱他旁观。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原来是有男友的,巴菲特一直耐心等着苏珊和其前男友分手,然后曲线救国,先搞定了老丈人,最后终于娶了苏珊。两人的婚后生活很平静,但也难言琴瑟和谐。艾丽斯或许道出了实情,但这事翻出来,老巴菲特脸上当然挂不住。
从理解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心路历程的角度,罗杰的书虽然成书较早,但明显高出一筹,不但行文流畅,而且对巴菲特的投资成长叙述精当。《滚雪球》则比较哕嗦,喜欢纠缠于细枝末节,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所以,罗杰的书我反复读过几遍,但艾丽丝的书一遍而已。当然,你如果想更多了解巴菲特的私生活,《滚雪球》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从费雪到凯恩斯
也不是所有人都对格雷厄姆推崇备至,比如像巴菲特的亲密战友查理·芒格,对格雷厄姆的看法就有所保留。但巴菲特和芒格对一个人都很佩服,那就是菲利浦·费雪。巴菲特早期,称自己的投资体系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但后期他承认自己大概是“50%的格雷厄姆+50%的费雪”。格雷厄姆教会他以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注重安全边际。费雪则让他意识到,从中长期投资的视角,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要比以便宜的价格买入普通的公司可能收益更高。
费雪也是一个喜欢著书立说的主。他的第一本书《怎样选择成长股》早被视为投资经典,为无数人研读。格氏的书偏重于从定量和财务的角度出发,希望能以5毛钱或更低的价格,买到价值1块钱的东西。费雪的书则更强调定性,通过各种途径去研究企业的本质,对优秀企业中长期持有。
费雪的大师地位不容置疑,但或许是考虑到面向非专业投资者,这本书行文拖泥带水,相当啰嗦。他还写过其他两本投资类专著,但影响均不及《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浦的儿子肯尼思·费雪也是知名的基金经理。他也出版过好几本投资专著如《超级强势股》,并长期给《福布斯》杂志撰写专栏,是一个比他父亲更好的作者。从资金管理规模的角度,儿子也是远胜其父的。
除格雷厄姆和费雪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其实对巴菲特也有较大影响,比如集中投资的思想。或许是作为宏观经济学家的凯恩斯名声太盛,许多人忽略了他其实也是一位大师级的投资达人。从1928年至1945年,他管理英国剑桥大学的切斯特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13.1%,远超市场同侪。凯恩斯一生著述甚多,除宏观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外,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亦多有涉猎。但凯恩斯在股票投资上只有零星论述,没有系统专著。或许他认为,和能影响亿万众生的宏观经济政策相比,股票投资终属“小道”。
巴菲特之后,年轻一代声名最著的价值投资大师是赛思·卡拉曼。前些年有人问过巴菲特的接班人选,他曾给出三个备选人,排在第一的便是卡拉曼。他是总部位于波士顿的著名“Baupost”对冲基金公司的总裁,外号“小巴菲特”,资金管理规模超过300亿美元。他确实和巴菲特有些相像。比如巴菲特被称为“奥马哈先知”,有人则称呼卡拉曼为“波士顿先知”。
从师承辈份上来说,巴菲特大概相当于卡拉曼的師叔。因为卡拉曼虽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但是对其影响至深的则是两位著名价值投资前辈迈克尔·普里斯和马克斯·海涅,这两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受教于格雷厄姆,算得上和巴菲特同一辈份。卡拉曼自哈佛毕业后,加入这两位价值投资大牛掌舵的基金“Mutual Shares”,得到第一手的训练。后来卡拉曼感慨,真正让他受益匪浅的不是哈佛商学院,而是普里斯和海涅。
卡拉曼也著书立说,但只写过一本,叫《安全边际》,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深度价值投资者。这本书1995年出版。随着卡拉曼的名气日增,《安全边际》也开始变得洛阳纸贵。但是,他既没有推出更新版,也没有再版。所以,要想买到原版,只能在eBay或亚马逊这些网站上买二手旧书。最高时,这本书炒到2000多美元一本,目前在亚马逊上,仍然标价在1500美元以上。
(作者为私募基金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