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处理好煤矿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全面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煤矿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几方面,分析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论述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如何把握尺度。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效益;关系
  引言:
  煤矿作为一种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回报的开采业,其安全事故也是难免的,但是全面加强安全管理也能避免和杜绝诸多事故的发生。许多煤矿往往都认为安全投入增加了成本,使得经济效益减少了,把煤矿生产作为纯盈利为根本目的。经济效益虽然是煤矿发展的根本,但安全生产才是经济效益的最好保障。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是既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证明,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才能通过合理控制安全投入,保障安全生产,最终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一、全面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1.要全面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首先安全生产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员工都应当时时刻刻把生命、企业效益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则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因此,大家都要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并通过社会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及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煤矿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提高員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经济效益。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又是人,关键则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和采取激励措施等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把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把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把实现煤矿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建设煤矿安全文化要在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生产过程中来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行为能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当中,以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全面服务。
  2.要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在安全投入上,许多人都认为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其实该观点是片面的。不应把安全投入作为负担,它实质不是成本的增加,而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所产生的效益不象普通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改进上,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是正常生产和连续的保证。投入的直接结果反映: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消灭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是可持续生产,保证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安全生产搞好了,效益就有了保证,生产和生活秩序才能有保障,这也可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反之,生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煤矿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并危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因此,安全投入并非单纯的支出,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而已。安全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的控制安全投入,在矛盾的事故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为宜,也不是安全投入越多越好。只有合理的安全投入,才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若超过某限度,就变成浪费了,以至可能降低经济效益。正常的安全投入应该在安全的失稳点与安全的保障点之间进行,若超过安全保障点的投入可能就有盲目性了,得到的效果也差,甚至相反。同时,还要加大对安全资金投入的监督检查,以得到彻底落实。另外,煤矿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正确认识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煤矿经济效益是中心,发展是根本,安全则是管理的重心,是效益的保障,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煤矿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这就不能忽视安全生产。没有安全,经济效益无从谈起。经济效益只是运营的最终目的,但在生产期间始终要面临着更多的危险。煤矿的五大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一些科学技术和机电装备的应用也受环境的影响而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这都制约着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导致安全事故多发,危害性一直较大。假如煤矿在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之后,再着力处理,其投入就更大了,影响的经济效益就更大了。
  三、正确处理好煤矿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发挥煤矿安全生产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①尽力减少事故发生后的支出。生产安全事故对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设备损坏、伤亡事故的善后处理和停产间接费用上。此外,还包括非熟练工培训所降低功效及其经济损失。因此,重视安全生产就可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减少因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②尽力提高经济效率。积极重视安全生产,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媒体,不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技能,保证每个生产环节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也能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率。③增加煤矿的社会公信度。该社会公信度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煤矿本来就是一个安全系数很低的生产企业,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减少和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员工的薪酬有保障,也能确保自身的安全。此时煤矿在社会公信度上也能得到认可,对未来的发展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把安全投入作为促进煤矿经济效益增长的引擎。根据以上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要解决好此矛盾,关键就是如何找出安全投资与收益的关系,让有限的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其核心还是避免事故发生,实现有效的高效运转,把安全投入作为促进煤矿经济效益增长的引擎。在安全投入上,要把握、控制好以下几点:一要创造良好的生产工作环境。通过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让其能满意、舒适的工作,保持较好情绪和热情积极劳动,也能提高效率,并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二要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具备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事故带来的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此外,避免伤亡事故还能消除社会对煤矿的不良影响,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及其社会效益。三要增加一些必要的安全设施投入,预防和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这能减少事故所造成的各项损失,增进潜在的经济效益。比如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不但影响煤矿正常的生产经营,还会给职工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就更大了。总之,合理的增加安全生产投入,以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也能保证生产秩序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安全投入是一种特殊性的投资,所产生的效益不象其他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出来,只是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反映出来,那就是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所以,我们要把安全投入作为促进煤矿经济效益增长的引擎,通过合理的投入,期待获得最佳的安全效果和效益。   3.要从经济角度实实在在的加强煤矿安全生产。①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确保煤矿安全系数。煤矿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以作为安全生产的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撑。在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才能,有效改善职工的作业条件和环境,努力降低劳动强度,不断增强抗灾能力,全力提高安全系数,确保煤矿安全可持续生产。②配备先进的安全设备,增强矿井减灾、防灾能力。可以通过在井下作业地点安装先进的防灾、避灾设备,以有效提高对事故灾害的防御能力,并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几率。与此同时,事故发生时作业人员也能够通过作业地点的安全设备进行避灾,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进而保障了安全生产。③全力提高煤矿职工的素质。当前,煤矿职工的素质依然不高,虽然每年之内都经过全员培训,依旧提高了很小。煤矿的工作环境恶劣,危险系数又高,待遇福利又不高,这也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进入煤矿。粗放式的开采方式,生产技术装备又相对落后,职工的技能在该环境下没有提高的机会,再者煤矿对职工的技能要求也较低。因此,多种原因的影响,职工的技能素质普遍较低,进而也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还是要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职业技术素质。归根到底,还是要改善煤矿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从根本上提高煤矿职工的整体素质。④积极利用工伤保险,尽力减轻职工工伤。其工伤保险能减轻煤矿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有利于减少在安全生产中的事故纠纷,并对煤矿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工伤保险也能扩散事故后的经济损失,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安全系数。其作用不可小觑。
  结束语:
  煤礦安全生产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煤矿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首要前提就是搞好安全生产。而安全投入并非增加成本,合理的安全投入,既能增强安全能力,又能使效益实现最大化。但是,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为眼前利益铤而走险,应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忠厚.论煤矿安全长效机制中经济杠杆的作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7:7-10.
  [2]戈会奇.煤矿安全成本的构成和分析[J].山西焦煤科技,2005,12:34-35.
  [3]王春香.论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J].煤炭工程,2007,6:14-15.
  [4]殷卫峰.煤矿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益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8,9:67-68.
  [5]许晨霞,等.煤矿安全投入模糊综合评价[J].陕西煤炭,2010,3:54-56.
  [6]闫蔚,等.煤矿安全投入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探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5:38-4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2019年女篮亚洲杯决赛阵地进攻中全队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女篮比赛失利的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女篮在阵地进攻中运用基本配合没有优势,配合成功率不高,没能将配合转变为得分,展现自己优势。2、中国女篮在阵地进攻人盯人防守情况下,专注于掩护配合,但是质量差强人意,而日本女篮采用连续传球和突破分球,成功率高于中国女篮,将进攻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进步在互联网技术的引导之下有了新的思路,企业在运营发展阶段关注商业模式的优化调整,而不是单纯的进行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则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行业影响力,在商业价值链之中展现自身的互联网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基本形态,以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是本文重点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商业模式  引言:  “互联网+”背景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时尚的关注度日益加强。在网络视频信息快速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资质优异的模特被大众所认知,但有些服装模特在表演时难以掌握服饰内涵,表达不出设计师所要传达的设计理念与精神文明价值。本文将对服裝模特如何呈现中国传统服饰精神内涵,把传统服饰的艺术美传递给观众,传播中国服饰文化以及对服装模特的表演素质要求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服装模特;服装表演  在经济
期刊
摘要:随着大学环境的愈加宽松自由,出行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其出行安全的现状及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导致出行不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防范措施,加强出行安全教育,有效规避出行不安全的风险,这也是当代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出行安全;防范措施  一、大学生出行安全的概述  大学生的出行安全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外遇到陌生人时的人身安全;在校内或
期刊
摘要:共享经济是以第三方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社会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种经济形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连通共享催生了共享经济,一些以共享经济为基础的行业在此领域遍地生花。借书人是对共享图书行业的一种尝试,也是对全民阅读的积极响应,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共享经济行业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以“借书人”为例对共享图书APP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合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为共
期刊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诚信问题呼之欲出。诚信是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诚信档案的建立对档案工作和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生活中我们许多方面都会涉及到诚信这一问题,比如说花呗、借呗、哈罗单车、共享电动车等等,这就有必要建立并且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如诚信档案意识淡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
期刊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我国的群众文化也越来越丰富,而摄影是群众文化之一,应当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利用摄影艺术来为日常生活增添色彩。以摄影艺术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其实就是提升群众文化水平的途径之一,也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基层群众有着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了摄影艺术,落实在了解以及学习的过程中促使基层群众开展更加层次的交流以及沟通。因此,本文将围
期刊
摘要:当下,我国正处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审明主体,拓宽监督渠道和方法,针对中国特殊国情,融入对抽象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通过对《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完善使得不按法律规定制定、修改和废除规范性文
期刊
摘要:“生”与“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议题。孔子及其他儒家思想家在对“生”与“死”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生”与“死”及其关系做出合理解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生死观理论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其生死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至今对中国人的生活仍有重要影响。汲取儒家生死观中的积极因素,有助于现代人树立正确的生死态度,积极准确地面对“生”与“死”。  关键词:儒家
期刊
摘要:庄子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突出,影响深远,解庄注庄释庄者络绎不绝。庄学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特殊状况,特别是受到心学的影响,从而又迎来一次不小的高潮。李贽便是这一时期涌现的代表人物。李贽个性张扬,反对礼乐制度,批判“伪道学”等方面不难看出其中与庄学的关联。因此,展开对李贽庄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李贽思想的内在理路,推进庄学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李贽;庄学思想;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