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盘溪河生态需水量初探

来源 :绿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antiff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需水量的确定是指导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对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区河流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以重庆主城区盘溪河为例,建立了盘溪河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盘溪河基本生态需水量、自净需水量及蒸发渗漏需水量,以确定其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城市按海绵城市理念开发后,盘溪河生态需水量为1.297×107 m 3/a,小于城市按传统模式开发后的河流生态需水量。
其他文献
司马光独乐园是北宋时期洛阳的一处别具一格的文人园林,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历史文献资料梳理了司马光生平和造园经历等解读独乐园的造园意境.以仇英《独乐园图》为主要依据研究了画中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4个基础景观的构成要素,通过画中布局、形态、种类、色彩等细节分析了园林中的细节设计,深入领会造园者的设计巧思.归纳出了造园立意质朴、自然审美高尚、空间主题明确和文人活动合理的园中意境营造方法,并以九间堂设计为例总结了在现代新中式景观设计营造将诗、画、园相结合的启示.
由于纳西文化是纳西族人民经过长期发展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提取纳西族民族文化元素,选取适合作为园林表现的5种元素:象形文字、纳西族河灯、色彩信仰、纳西族图腾、东巴绘画进行了分析,并提取了其元素融入至景观设计中,以能够充分凸显景观设计特色.为纳西族文化元素在丽江地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参考.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馈.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校园人地关系是透视城市发展的重要视角之一.从空间、恋地、权利三个视角切入,对校园人地关系的提出、恋地情结在校园空间支配下的影响和空间权利如何影响自然人在校园空间中的归属感和行动进行了探讨,并以西安科技大学秦汉校区为例,从物理空间、恋地情结、空间权利三个侧重点分别阐述其对校园人地关系的影响,并对校园现存问题提出了改良建议:重新审视校园空间及其潜在的人地关系矛盾,通过空间、恋地和权利三个方面改善校园环境,以利于提升校园人
生态敏感性分析对于区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存在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植物园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缓冲区、道路缓冲区5个评价因子,通过ArcGIS平台结合缓冲区分析和加权叠加分析构建了生态敏感性分析数据库,逐一分析了研究区单一、综合生态敏感性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敏感与较高敏感区占总面积的25.4%,主要零散分布于植物园的东部、南部片区及北门区域;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演变改变了水体和道路缓冲带的分布,进而对研究区生态敏感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生态保护
基于陕西省1980~2016年期间的气象数据和粮食产量资料,利用HP滤波法和线性趋势法分析了近37年来陕西省气候要素以及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6年期间陕西省的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其气候倾向率为0.4℃/10a,年总降水量则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粮食单产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增加的趋势分别为471.6 kg/(hm 2·10a)、617.6 kg/(hm 2·10a)、330.6 kg/(hm 2·10a),其
随着我国城乡融合快速发展,传统乡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公共活动空间、基础设施等需求.因此,2019年浙江省首次提出乡村“未来社区”这一新的城乡建设路径,对乡村版“未来社区”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益.由于公共空间景观是构成“未来社区”九大场景的重要元素,从乡村景观长远发展来看,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乡村“未来社区”的公共空间景观营建策略,为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在对罗布泊及周边地区植物和植被资源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植物的区系成分,阐述了该区的植被类型及其物种组成、结构,计算了主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研究了该区主要植被类型的演替规律。结果显示:罗布泊及其周边地区共有种子植物27科53属74种,其中包括栽培植物2种,省级保护植物7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木本植物以灌木为主,乔木树种极少。该区藜科(Chenopodiaceae)和禾本科(Poaceae)种类最多,单种科和单种属占较大的比例。该区区系成分分布最多的为世界广布类型,其次为北温带分布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的提速,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也逐步从建筑优化发展到业态改善.以上海市奉贤区五四村为例,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田园超市”的发展模式,分析了其景观设计中现存的乡村感、特色化、艺术化等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美化建筑立面、构建田园超市、提升村容村貌、改善水质水景、优化生态业态等发展策略,以期为五四村的发展提供新的有益的参考.
地景建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建筑形态和设计理念,也是诸多建筑师设计的一种趋向.在保护和发掘传统建筑的背景下,将地景建筑的设计理念引入传统民居建筑,挖掘和分析了东北传统民居“地窨子”的价值和先人智慧,阐述了蕴含的地景建筑精神和构造形态,并提出了地窨子在现代乡村风貌治理和建设的可取之处,以供参考.
以多时相landsat遥感图像为数据来源,以北部湾滨海湿地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期3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及转移和景观指数分析了各区域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差异与相似并存,珍珠港、丹兜海区红树林有不同程度衰减,钦江口自然与人工湿地总体面积增加。5个研究区域整体景观破碎化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