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词中楼意象的运用从单一的纯事物景象到具有独特审美意识形态的意象经过了很长一段时期,本文试用限定时空理论解读楼意象了解其美学内涵。
关键词:意象;楼;限定时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收词19900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以‘楼’入词者达1150余首,其中‘楼’意象出现次数最多的为晏几道的词作,《小山词》260余首,涉及‘楼’意象的词达79首。苏轼,350首词中,以‘ 楼’入词的达39首。另收辛弃疾词作626首,‘楼’入词者达71首。[1]由此可知“楼”意象在词作中被广泛使用。是何原由?《周易-系词上传》中有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再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可见在古典美学里“象”是重点。诗人借”象”入词表达情思是最典型的古典审美范式。“象”中的情思便是“意”,“象”为载体,“意”是灵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马车去奔驰”,可见人间的真实是成象的基础。“象”结合“意”而成“境”,便成“美”。梁启超《自由书·惟心》中提到“境者,心造也”,意象就是真实的“象”加主观的“意”生境成为古典美学的主题。
“楼”意象最早入美学创造在汉《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2],再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梁代诗人庾肩吾的《奉和春夜应令诗》“天禽下北 阁,织女入西楼”开始确立“楼”意象的方位。再到何逊的《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诗》“昼悲在异县,夜梦还洛汭。洛汭何悠悠,起望登西楼。”登临之意与“楼”意象结合在空间上丰富了实“楼”的美学涵义。
西、登等词与楼结合体现出“楼”意象里的限定时空言说传统。赵辉教授在《先秦文学发生研究》中提出“限定时空言说”理论,认为每一个文学行为过程都由不同的文学行为元素构成,而文学行为元素指明了文学行为发生的原因,其中则包括目的、地点、对象等等。[4]“楼”意象在词诗中的运用从最开始的实物文学元素到后来的虚象文学元素都限定了文学行为发生的场所以及在此场所中发生文学行为的内部涵韵。在之后加入“登”这个文学元素,使简单的“楼”元素有了更多的文学涵韵。刘向《说苑》中有载“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从焉。孔子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个言尔志,吾将则焉。’”“龙山心境”很贴切解释了“登”之中、之后的文学行为过程。再有李峤《楚望赋》中言:“思必深而深必怨,望必远而远必伤……伤则感遥而悼近,怨则恋始而悲终。”感遥悼近,是空间感,恋始悲终则是时间感。限定时空下“登”楼望远这一文学行为过程完成。
潘阆的《酒泉子·十三》“楼台簇簇疑蓬岛,野人只合其中老”,张先《青门引》“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范仲淹“纷纷堕叶飘秀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奏去楼空……”,柳永的《雪梅秀》“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到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道: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实物与虚像,静观与动意,“楼”意象限定了文学行为发生的时空也丰富了“楼”意象的文学意境。
《不雅·释》云:狭而修曲,日楼。《释名·》解释“楼,谓牗产之闾,有射礼。楼,楼然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将之解释为“楼重层也。”楼不但是住所,更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采诗抑情之所。“楼”意象入文学最早始于《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中国古典审美以“境界”为高级形态的审美本体论系统,决定了文学行为生成是由“观物取象”、“由心造象”合成的。“味”作为核心范畴,“观”则是基本方式。“观”不是静止而是流动、游动的。文学行为过程里四方六合时空动态结构的形成以“游物”为基础。范晞文《对床夜话》中:“苏子卿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魏文帝云:‘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子建云:‘俯降千仞,仰登天阻。’何敬祖云:‘仰视垣上草,俯察阶下露。’又:‘俯临清泉渊,仰观嘉木敷。’谢灵运云:‘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又:‘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辞意一也。‘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则运思写心迥不同。”
俯仰之间四方六合时空动态结构流物以观,观而得味,得味而后悟。[3]“楼”意象借俯仰四方的时空动态结构里,将缱绻的儿女情思,悲慨的风云气少融在作品中。喁喁私语、你侬我侬的浪漫,辗转反侧、黯然销魂的忧愁,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温馨,更有比翼双飞、相濡以沫的完满。范仲淹《苏幕遮》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清照《蝶恋花》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寇准《踏莎行》的“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芳草”,晏几道《临江仙》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史达祖《新燕过妆楼》的“秦客当楼泣凤箫,宫衣香断,不见纤腰”。都是对儿女情深意愁的描写。
王重名在《敦煌曲子词.叙录》中说:“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吟,忠诚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切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 无论爱国情怀,羁旅乡愁,达观豪放,知不能得……“楼”的气质都在词作中了。楼限定了文学行为过程的发生,为更好地研究“楼”意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99.
[2]张惠言.《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赵辉.《先秦文学的发生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关键词:意象;楼;限定时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收词19900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以‘楼’入词者达1150余首,其中‘楼’意象出现次数最多的为晏几道的词作,《小山词》260余首,涉及‘楼’意象的词达79首。苏轼,350首词中,以‘ 楼’入词的达39首。另收辛弃疾词作626首,‘楼’入词者达71首。[1]由此可知“楼”意象在词作中被广泛使用。是何原由?《周易-系词上传》中有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再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可见在古典美学里“象”是重点。诗人借”象”入词表达情思是最典型的古典审美范式。“象”中的情思便是“意”,“象”为载体,“意”是灵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马车去奔驰”,可见人间的真实是成象的基础。“象”结合“意”而成“境”,便成“美”。梁启超《自由书·惟心》中提到“境者,心造也”,意象就是真实的“象”加主观的“意”生境成为古典美学的主题。
“楼”意象最早入美学创造在汉《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2],再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梁代诗人庾肩吾的《奉和春夜应令诗》“天禽下北 阁,织女入西楼”开始确立“楼”意象的方位。再到何逊的《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诗》“昼悲在异县,夜梦还洛汭。洛汭何悠悠,起望登西楼。”登临之意与“楼”意象结合在空间上丰富了实“楼”的美学涵义。
西、登等词与楼结合体现出“楼”意象里的限定时空言说传统。赵辉教授在《先秦文学发生研究》中提出“限定时空言说”理论,认为每一个文学行为过程都由不同的文学行为元素构成,而文学行为元素指明了文学行为发生的原因,其中则包括目的、地点、对象等等。[4]“楼”意象在词诗中的运用从最开始的实物文学元素到后来的虚象文学元素都限定了文学行为发生的场所以及在此场所中发生文学行为的内部涵韵。在之后加入“登”这个文学元素,使简单的“楼”元素有了更多的文学涵韵。刘向《说苑》中有载“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从焉。孔子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个言尔志,吾将则焉。’”“龙山心境”很贴切解释了“登”之中、之后的文学行为过程。再有李峤《楚望赋》中言:“思必深而深必怨,望必远而远必伤……伤则感遥而悼近,怨则恋始而悲终。”感遥悼近,是空间感,恋始悲终则是时间感。限定时空下“登”楼望远这一文学行为过程完成。
潘阆的《酒泉子·十三》“楼台簇簇疑蓬岛,野人只合其中老”,张先《青门引》“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范仲淹“纷纷堕叶飘秀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奏去楼空……”,柳永的《雪梅秀》“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到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道: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实物与虚像,静观与动意,“楼”意象限定了文学行为发生的时空也丰富了“楼”意象的文学意境。
《不雅·释》云:狭而修曲,日楼。《释名·》解释“楼,谓牗产之闾,有射礼。楼,楼然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将之解释为“楼重层也。”楼不但是住所,更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采诗抑情之所。“楼”意象入文学最早始于《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中国古典审美以“境界”为高级形态的审美本体论系统,决定了文学行为生成是由“观物取象”、“由心造象”合成的。“味”作为核心范畴,“观”则是基本方式。“观”不是静止而是流动、游动的。文学行为过程里四方六合时空动态结构的形成以“游物”为基础。范晞文《对床夜话》中:“苏子卿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魏文帝云:‘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子建云:‘俯降千仞,仰登天阻。’何敬祖云:‘仰视垣上草,俯察阶下露。’又:‘俯临清泉渊,仰观嘉木敷。’谢灵运云:‘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又:‘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辞意一也。‘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则运思写心迥不同。”
俯仰之间四方六合时空动态结构流物以观,观而得味,得味而后悟。[3]“楼”意象借俯仰四方的时空动态结构里,将缱绻的儿女情思,悲慨的风云气少融在作品中。喁喁私语、你侬我侬的浪漫,辗转反侧、黯然销魂的忧愁,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温馨,更有比翼双飞、相濡以沫的完满。范仲淹《苏幕遮》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清照《蝶恋花》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寇准《踏莎行》的“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芳草”,晏几道《临江仙》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史达祖《新燕过妆楼》的“秦客当楼泣凤箫,宫衣香断,不见纤腰”。都是对儿女情深意愁的描写。
王重名在《敦煌曲子词.叙录》中说:“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吟,忠诚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切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 无论爱国情怀,羁旅乡愁,达观豪放,知不能得……“楼”的气质都在词作中了。楼限定了文学行为过程的发生,为更好地研究“楼”意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99.
[2]张惠言.《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赵辉.《先秦文学的发生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