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终展现的是文化,文化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宋春华
宋春华先生成功地推出中国第一个“雕塑城”概念,并使雕塑成为长春市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作为城市建设领域的专家,最近他一边忙于世博会的相关项目,一边奔走于重庆、丹东、烟台等地,参加中国城市发展的高峰论坛,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把脉。为此,本刊结合长春雕塑城的实例,就“世界城市与北京”采访了宋春华先生。
《中关村》:在长春城市的定位上为什么想到选择发展雕塑艺术,要将其建设成一座“雕塑城”?请谈谈建设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和雕塑城的经验。
宋春华:雕塑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国家意志的集中代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有形展示,是国家形象的图像提炼,是国家身份的名片。一个城市,只有经济繁荣是不够的,文化繁荣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而发展雕塑艺术的根本目的正是厚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加城市的文化记忆。
在长春建设雕塑城之初,创造性地采取了连续举办国际雕塑展、汇聚全世界艺术家的智慧、快速积累雕塑作品的做法。这不仅让长春用较短的时间追赶上世界雕塑事业前行的脚步,更让长春以开放的情怀收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友谊。
《中关村》:您怎么看雕塑与城市的关系?
宋春华:城市雕塑以特殊的艺术语言和强烈的感染力,在塑造城市形象、建立城市标识、打造城市品牌中,起着重要的、其它艺术品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让城市更具魅力。首先,城市雕塑造型的三维性,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便于识别和记忆,提高城市知名度,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是场所的地标和城市的名片。其次,城市雕塑题材的地域性,可以编织城市情结,注入人文情怀,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城市。第三,城市雕塑欣赏的强制性,可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第四,城市材料的耐久性,使其具有持久的长效效应。
《中关村》:目前城市雕塑存在哪些问题呢?
宋春华:目前许多地方的城市雕塑都是模仿借鉴的产物,这种千人一面的城雕丝毫没有自己的特色,更谈不上成为城市名片了。所以,城市雕塑应当是突破创新的产物,不要拘泥于过去。同时,城市雕塑的创作者还应当多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创作出曲高和寡的雕塑作品,以拉近城市雕塑与市民的距离,让更多的城市雕塑作品走近我们的生活。
《中关村》:如何扩大公共艺术的影响,让城市雕塑被市民接受和认同?
宋春华:公共艺术和受众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是高层次的群众艺术。肩负着普及和培育国民的美学素养,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的责任。
公共艺术与架上雕塑有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它要传达的是一种社会诉求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精神,正因为这样,它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形象代表。
组织和推介巡回的室外展或馆展,让雕塑作品流动起来,这就可以急剧地扩大作品的受众面,更好地体现公共艺术的共享与互动,会收到更好的社会效益。
《中关村》:您眼中的“世界城市”是怎么样的?
宋春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终展现的是文化,文化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所以我想,世界城市一定是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城市。我希望我们北京,要坚守文化底线。文化底线就是你要有特质,这是你的灵魂。
特质从何而来?根底是在文化。在文化思考中,端正创作方向,提升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在文化生态中,根植民族水土,汲取适合自己基因的营养;在文化修复中,坚持传承文脉,保留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在文化创新中,激活人文精神,弘扬核心价值,提高原创能力。
《中关村》:您如何看待北京的城市建设现状?
宋春华:北京目前城市设计这一块还是做的不够。比如北京现在就有3700个大院,大量的门禁社区把城市的路全部切断。结果是我们搞了那么多环,那么多那么宽的马路没有用。为什么呢?因为城市它的毛细血管不通的。所以我觉得城市设计这一环一定要坚持整理和谐的原则,体现一种开放共享的一种理念。我们要有容积率,但是要做好平衡,包括开发的持续。各种交通,包括动静态的交通要做好衔接。另外就是尺度风貌,我们的建筑设计都不错,但是往一起一忙就雜乱无章。
《中关村》:您对“世界城市与北京”,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宋春华: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同时,希望我们还是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一是资源问题;二是文化问题;三是社会问题。
首先城市一定要低成本运行,要改变高智化高消耗高污染的建筑消费模式,我们的建筑设计还是要坚持绿色的理念。
第二,就是关于城市文化的问题。城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城市持续创新的源泉是文化,而不是GDP。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我认为经过历史的沉淀过滤,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基因。城市的文化命脉,恰恰是城市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文化没有了根基,将变得浅薄,城市的特质就不存在了。那时城市的面孔是苍白的,大兴土木只不过是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为自己打造的一个假面具。所以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时候,一定要制止破坏资源、毁灭文化的大拆大建的现象,我们不能花了大量的资金拆了真正的遗产建假古董和养假古董,这是劳民伤财的。
最后,城市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是一个多元共存交流融合的社会实体。无论怎样建设,城市原有的那种安详,那种和谐,那种安全不应该受到伤害。
宋春华
全国政协委员,曾经担任长春市市长、建设部副部长等职,现任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会长。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名誉博士,美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国家建筑学会理事。在规划、房地产设计、建筑方面有很多重要研究成果。
宋春华先生成功地推出中国第一个“雕塑城”概念,并使雕塑成为长春市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作为城市建设领域的专家,最近他一边忙于世博会的相关项目,一边奔走于重庆、丹东、烟台等地,参加中国城市发展的高峰论坛,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把脉。为此,本刊结合长春雕塑城的实例,就“世界城市与北京”采访了宋春华先生。
《中关村》:在长春城市的定位上为什么想到选择发展雕塑艺术,要将其建设成一座“雕塑城”?请谈谈建设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和雕塑城的经验。
宋春华:雕塑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国家意志的集中代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有形展示,是国家形象的图像提炼,是国家身份的名片。一个城市,只有经济繁荣是不够的,文化繁荣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而发展雕塑艺术的根本目的正是厚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加城市的文化记忆。
在长春建设雕塑城之初,创造性地采取了连续举办国际雕塑展、汇聚全世界艺术家的智慧、快速积累雕塑作品的做法。这不仅让长春用较短的时间追赶上世界雕塑事业前行的脚步,更让长春以开放的情怀收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友谊。
《中关村》:您怎么看雕塑与城市的关系?
宋春华:城市雕塑以特殊的艺术语言和强烈的感染力,在塑造城市形象、建立城市标识、打造城市品牌中,起着重要的、其它艺术品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让城市更具魅力。首先,城市雕塑造型的三维性,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便于识别和记忆,提高城市知名度,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是场所的地标和城市的名片。其次,城市雕塑题材的地域性,可以编织城市情结,注入人文情怀,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城市。第三,城市雕塑欣赏的强制性,可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第四,城市材料的耐久性,使其具有持久的长效效应。
《中关村》:目前城市雕塑存在哪些问题呢?
宋春华:目前许多地方的城市雕塑都是模仿借鉴的产物,这种千人一面的城雕丝毫没有自己的特色,更谈不上成为城市名片了。所以,城市雕塑应当是突破创新的产物,不要拘泥于过去。同时,城市雕塑的创作者还应当多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创作出曲高和寡的雕塑作品,以拉近城市雕塑与市民的距离,让更多的城市雕塑作品走近我们的生活。
《中关村》:如何扩大公共艺术的影响,让城市雕塑被市民接受和认同?
宋春华:公共艺术和受众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是高层次的群众艺术。肩负着普及和培育国民的美学素养,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的责任。
公共艺术与架上雕塑有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它要传达的是一种社会诉求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精神,正因为这样,它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形象代表。
组织和推介巡回的室外展或馆展,让雕塑作品流动起来,这就可以急剧地扩大作品的受众面,更好地体现公共艺术的共享与互动,会收到更好的社会效益。
《中关村》:您眼中的“世界城市”是怎么样的?
宋春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终展现的是文化,文化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所以我想,世界城市一定是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城市。我希望我们北京,要坚守文化底线。文化底线就是你要有特质,这是你的灵魂。
特质从何而来?根底是在文化。在文化思考中,端正创作方向,提升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在文化生态中,根植民族水土,汲取适合自己基因的营养;在文化修复中,坚持传承文脉,保留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在文化创新中,激活人文精神,弘扬核心价值,提高原创能力。
《中关村》:您如何看待北京的城市建设现状?
宋春华:北京目前城市设计这一块还是做的不够。比如北京现在就有3700个大院,大量的门禁社区把城市的路全部切断。结果是我们搞了那么多环,那么多那么宽的马路没有用。为什么呢?因为城市它的毛细血管不通的。所以我觉得城市设计这一环一定要坚持整理和谐的原则,体现一种开放共享的一种理念。我们要有容积率,但是要做好平衡,包括开发的持续。各种交通,包括动静态的交通要做好衔接。另外就是尺度风貌,我们的建筑设计都不错,但是往一起一忙就雜乱无章。
《中关村》:您对“世界城市与北京”,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宋春华: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同时,希望我们还是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一是资源问题;二是文化问题;三是社会问题。
首先城市一定要低成本运行,要改变高智化高消耗高污染的建筑消费模式,我们的建筑设计还是要坚持绿色的理念。
第二,就是关于城市文化的问题。城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城市持续创新的源泉是文化,而不是GDP。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我认为经过历史的沉淀过滤,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基因。城市的文化命脉,恰恰是城市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文化没有了根基,将变得浅薄,城市的特质就不存在了。那时城市的面孔是苍白的,大兴土木只不过是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为自己打造的一个假面具。所以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时候,一定要制止破坏资源、毁灭文化的大拆大建的现象,我们不能花了大量的资金拆了真正的遗产建假古董和养假古董,这是劳民伤财的。
最后,城市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是一个多元共存交流融合的社会实体。无论怎样建设,城市原有的那种安详,那种和谐,那种安全不应该受到伤害。
宋春华
全国政协委员,曾经担任长春市市长、建设部副部长等职,现任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会长。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名誉博士,美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国家建筑学会理事。在规划、房地产设计、建筑方面有很多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