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贯之的民本精神及其新面向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人民”二字,要将“人民”二字镌刻在新时代答卷上,就要在各项决策中体现民本精神,实施过程中也要深刻践行民本精神。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原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处以“本”为喻,勘定了“民”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是经典的民本思想。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滥觞于夏商,由“重神”到“重人”,周秦之际日渐丰富,周代把政权的合法性转移至天意,顺应民意即为顺应天意,是为有德者,唯有德者能得到上天的授权执掌天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意识形态,也成为民本思想最重要的表达途径。中华文化中的民本精神比西方的人文精神早很多。而历史证明,历朝历代凡统治者执政过程中能顺应天意、民意则政通人和,反之则面临改朝换代。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意即民意,作为上天意志执行者的天子,必须顺乎民意,因为民意即天意。

二、不忘初心的革命传承


  马克思主义从发展的角度来突出民本精神,其核心理念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的终极追求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把满足所有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而非少数人或少数地区的发展。此乃民本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表达。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毛泽东通过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和建设经验,把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历史作用加以系统地概括和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方针政策。他认为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变社会的决定力量。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依靠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民本精神


  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秘诀之一是传承了民本思想,在挖掘、运用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将传统的民本思想转换为能动的民本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民本主义有着不同的面向。在“依靠谁,为了谁”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人民”二字。革命时期,依靠人民完成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靠人民为改革开放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农业、科技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诸多新的课题,种种课题的解决,仍贯穿着“人民”二字。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探索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民本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中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了谁而发展与发展成果归属于谁的问题。新发展理念彰显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期待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公正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我们树立和秉持的发展理念正面地回应了人民的需求。发展的目的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普遍提高。通过短板产业的充分发展、薄弱地区的平衡发展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彰显民本精神


  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体现了从权力中心到人民中心的转变。治理是政府与人民互动的持续过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创新制度安排,让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从社会发展的历程看,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得以彰显,使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實惠,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医疗、教育、住房得到保障,行政和事业机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明显转变。

(三)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彰显民本精神


  在经济发展领域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政治领域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制度体系建立完善之后,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使这些制度真正发挥出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的作用,从而避免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
  在文化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倡推动文艺繁荣发展,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化成果的创造者、服务对象、评价者均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大力提倡和弘扬那些能满足大多数人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准发力抓好民生之本的就业工作,促进更合理、更有序的民生之源的收入分配,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本精神新面向


  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天下”情怀一直使中华优秀知识分子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天下”是中华文明精神、价值层面的最高追求,是民本精神的抽象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着民本精神赋予了“天下”新的面向:面向未来,面向全人类。

(一)一以贯之的民本精神面向未来


  党的建设要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全面深化改革要多推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进那些利民、便民的措施,多推进有益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党要用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公信力,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跳出历史周期律,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要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功成不必在我”,指出这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施政的过程中要有长远的计划和打算,要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不能只考虑眼前的政绩,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本精神面向未来的直接表述。正因一代代共产党人怀着“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的高尚情怀默默付出、牺牲,才完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任务即独立和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地继承了这一精神,心怀子孙后代的未来,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民本精神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容: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追求自身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契合之处,也是对后者的超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序言的形式载入《宪法》,既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的确认,也凸显出新时代中国放眼全球、心系全人类的广阔胸怀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使命担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民本精神面向全世界的体现。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在当今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中国秉持共同体意识,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宪法》,是中国首次以国家的名义和《宪法》的权威性为依托,对世界和平、发展以及全人类命运作出的庄严宣示与承诺。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重要举措。对“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中国在贸易、投资等方面均秉持互利共赢原则。“一带一路”的投资项目为当地减少贫困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面对国际局部动荡不安,中国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呼吁世界各国“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中国主张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消除隔阂,以文明互鉴化解冲突,以文明共存促进融合。
其他文献
把最后一个箱子的物品整理完毕时,仿佛已掏空了所有气力,就这样,我瘫坐在新的办公室里,漫无目的地打量着窗外陌生的风景。这里有设计新颖、充满现代化感的写字楼,有静谧、潺潺的七里河,也有三三两两在河畔漫步的行人,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安静美好,但总觉得了少了些什么。当同事问起,新一期杂志的地址是否要更改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这里少了“见证”。而那个见证了我成长的北林路16号,此刻,我要正式地与它告别了。  第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而不懈奋斗。  河南“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校企合作、提升地方高职院校发展能力专访了河南省政协委员、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合行。  《决策探索》:您好
期刊
【摘要】国家自2012年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后,目前全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本文基于提升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软实力的问题,提出了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措施  城乡一体化即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
期刊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其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做到“习而不察”,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就由此着手,结合相关调研活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地生根,与民同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茶馆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武器  1.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深刻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西方国家通过多种媒介手段,对我国的主
期刊
【摘要】近年来,患精神障碍的高校学生人数日趋增加,双向情感障碍作为精神障碍的一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本文通过总结此类案例说明了其发病根源,还原了案例处理流程,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向情感障碍;人格面具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心理压力若得不到合理的疏导与释放,容易诱发心理疾病。近年来,患精神障碍的大学生人数日趋增加,有关
期刊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纵观我国历史长河,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为现代社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认真总结并借鉴、吸取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建设的有利经验,对当下的文化建
期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随着以案促改工作的不断推进,这句话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年多来,扶沟县烟草专卖局坚持把推进以案促改工作作为源头防腐的有力抓手,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和制度漏洞,不断扎紧制度笼子,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有力促进了职工队伍作风转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以案促改 引领纪检工作“
期刊
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行动指南。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宣言》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宣言》中党的建设思想的理论内涵  (一)无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前夕到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强调广大青年“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勵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
期刊
《中国制造2025》的问世被世界舆论普遍认为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制造业强国的首部能够较为完整地体现中国政府“强国梦”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它既是中国政府在新时代背景下治国理政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制造应对新形势下产业变革的“投名状”。这份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不仅指明了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而且突出强调了“人才为本”“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一、“中国制造20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