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作业对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十分重要,为充分了解本科生课程作业行为现状,该研究通过对在校本科生课程作业的布置量、布置频率、形态、挑战难度,学生对课程作业的精力投入、态度、拖延与抄袭、功能作用认识,学生通过课程作业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以及课程作业评价与课程总成绩的联系等情况开展问卷调查,深入揭示本科生课程作业存在的普遍突出问题,提出本科生课程作业改进的策略和着力点。
[关键词]课程作业;问卷调查;改进策略;财经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113—04
课程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批改、反馈和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续和必要补充,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高本科生的课程学业挑战难度,改变目前大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不合理现象。调查和研究目前本科生的课程作业行为,提升课程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作业行为调查设计
高校本科生课程作业研究目前还存在一定空白和不足,笔者希望通过对江苏某财经类院校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总结本科生课程作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困惑和难点,以利于进一步改进优化课程作业,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作业涉及众多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师、学生,课程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批改、反馈和评价等环节复杂,采用问卷调查是对课程作业开展实证研究较为合适的方法。笔者选取江苏某财经类院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一次课程作业的抽样调查,调查开展的时间是2019年6月至9月,通过面对面和网络形式向学生发放“大学生课程作业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12份。调查对象中有男生100人、女生212人,涵盖大学4个年级,覆盖财经类院校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主要专业,也包括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和工学等专业。
本次的调查问卷由31个题项构成,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一是问卷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二是课程作业的布置量、布置频率、形态、挑战难度,学生对课程作业的精力投入、态度、拖延与抄袭、功能作用的认识,学生通过课程作业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以及课程作业评价与课程总成绩的联系等。三是学生对课程作业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二、课程作业行为调查结果
(一)各科课程作业的布置量和布置频率差异较大
本次对英语公共课、思政课、数学公共课、专业课、公选课、实验实训课和体育课这7类课程作业布置量与布置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专业课和数学公共课的课程作业较多、特别多的学生分别有46.1%、33.8%,认为体育课和思政课的课程作业几乎没有、较少的学生分别有79.1%、54.0%;不布置作业、5~6周布置1次、7~8周布置1次、9周以上布置1次课程作业的学生分别有10.1%、15.8%、5.0%、4.3%;32.4%的学生认为课程作业量有时候太多有时候太少。部分课程作业量多,试图打造“金课”,部分课程作业量过少,未充分利用课程作业发挥人才培养功能,有“水课”的嫌疑;有的课程作业布置频率较高,有的较低,整个学期的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差异较大,特别是接近期末时各门课程都布置大量作业,造成了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佳,或者往往通过抄袭的方式完成。
(二)部分课程作业形态缺乏创新性
本次调查只有20.9%的学生反馈课程作业需要小组(团队)合作完成;有54.7%的学生认为布置课程作业的目的是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熟练程度,15.8%的学生认为是简单刷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小组(团队)作业形式过少,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或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性作业形态较少,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或属于简单刷题的作业形态较多,特别是教师为应付课程教学任务而布置作业,就会使学生感觉做课程作业对提高自己的素质或者能力的作用有限。
(三)部分课程作业的挑战难度低
本次调查认为数学公共课和专业课课程作业难、很难的学生分别有61.2%、59.0%,认为体育课课程作业很简单、简单的学生分别有29.5%、26.6%;用少于30分钟、30分钟到1小时完成每天的课程作业的学生分别有4.3%、37.4%;从学生感受来看,只有19.4%的学生认为完成课程作业较累。部分课程作业挑战难度低,较容易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黏性,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参与度和专注力。
(四)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精力投入不足
对于需要个人完成的课程作业,有57.6%的学生虽然是独立完成但完成的质量一般,有3.6%的学生完全参考同学的作业答案完成。对于需要小组(团队)完成的课程作业,有12.2%的学生交给小组个别成员去完成。有23.8%的学生反馈在课堂上做其他课程作业的频率较高,每周花在全部课程作业的时间占课余时间六分之一的学生有26.6%,有87.0%的学生反馈需要依赖网络资源完成课程作业。无论是完成课程作业的参与度、完成课程作业所花费的时间,还是完成课程作业的独立性,都表明学生投入课程作业的精力普遍不足。
(五)部分学生对待课程作业的态度不够端正
当听到老师布置课程作业时,有46.2%的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做作业真烦心,只想应付一下了事。有36.7%的学生对于喜欢的课程作业就认真做,而对于不喜欢的就马马虎虎地做;有24.5%的学生认为课程作业容易的就认真做,难的作业就瞎做一通。有5.8%的学生常常会少做作业,有7.2%的学生向来都不高兴做,觉得每天做作业太烦。当前不少学生对待课程作业的态度很不认真,经常敷衍了事。很多大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中小学教育后,养成了被动完成作业的习惯和路徑依赖,没有完全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对待大学课程作业的态度与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六)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作业存在时间拖延及抄袭现象
不少学生对待课程作业存在“拖交”甚至“不交”的现象,较多学生存在课程作业抄袭作假现象,一般是同学之间的抄袭或通过网络抄袭。学生“拖交”或抄袭课程作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学生不能完成课程作业的原因,有41.0%的学生反馈忘记了,有15.8%的学生反馈上课没听、不会写。对于班上课程作业抄袭现象,分别有56.8%、22.3%、5.0%的学生反馈有抄袭、有很少抄袭、有很多抄袭。关于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有25.2%的学生认为作业太难,有14.4%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有49.6%的学生认为作业上交的时间紧,有10.8%的学生认为作业没意义且不值得一做。
(七)部分学生对课程作业的功能作用存在认识模糊现象
本次调查分别有25.9%、8.6%的学生认为课程作业可有可无、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认为课程作业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有帮助但很小、有帮助但效果一般的学生分别有15.1%、53.2%。有26.6%的学生认为完成课程作业对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有13.0%的学生认为读大学是靠读书和实践而不是靠刷题。学生认为课程作业对课程知识掌握、自身能力培养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別是课程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未来就业的关联性不大,因此对课程作业不重视,甚至有莫名的抵触情绪。
(八)部分学生通过课程作业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不畅
本次调查通过设计多选题来了解学生如何处理不懂不会的课程作业,有81.3%的学生和同学或舍友讨论,有22.4%的学生和老师交流讨论,有88.5%的学生上网查询,有10.1%的学生抄袭同学作业,有11.5%的学生不做作业。由于教师不及时对课程作业进行反馈、点评等多种原因,教师与学生通过课程作业实现教学互动还不够频繁,学生往往通过与同学沟通交流或者只是通过网络寻求课程作业答案。
(九)部分课程作业评价与课程总成绩联系不够紧密
本次调查分别有69.8%、15.8%的学生反馈课程作业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一般、比重较小。课程作业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重不大,以及存在教师对课程作业给分标准不统一、给分不透明的现象,或者教师没能及时对课程作业进行反馈,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学生认为课程作业不重要。
三、课程作业行为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课程作业规范化体系
由于目前对课程作业的制度规定分散在不同的文件中,而且对课程作业的规定不够完善细化,因此建立严谨规范的课程作业制度至关重要。首先应该是高校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课程作业体制,重点对课程作业的内涵、功能定位、设计、形式、布置频率、展示、评分、道德行为等进行完善细化,并指导全校师生践行。其次是高校二级院系应根据本科生专业的性质特点,制定细化可行的课程作业规范化管理办法,对本科专业课程作业的数量、批改、评分、辅导反馈等进行量化细化,将课程作业行为优劣与课程教学优劣、教师评优评先挂钩,确保课程作业规章制度执行及时到位。
(二)提高课程作业设计的创新性
根据高校本科专业的特点创新课程作业设计。一是要增加课程作业设计的难度系数,适度增加课程作业的强度与难度,确定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的课程作业强度、难度系数,不能只为完成课程作业任务而设计作业。二是要提高课程作业设计含金量,在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巩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更多转向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品质的综合训练上,推进课程作业改进,避免课程作业变成“水课作业”。三是要对课程作业形态进行多元化开发,除围绕教材设置的常规性课程作业外,尽量增加实践探究性或活动性课程作业形态,如撰写课程小论文、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分析案例、课外阅读期刊论文、开展实践调查等,实现课程作业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四是要不断提高课程作业设计质量。注重课程知识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前沿性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作业以质取胜,增加培养合作、沟通和协调等能力的小组式或团队式课程作业模式,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和研讨式课程作业方式,加强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课程知识的学习。五是要增强课程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鼓励教师设计具有合适的新奇性、创造性、开放性的课程作业,激发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完成课程作业的收获感,使之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
(三)实现课程作业的科学布置
教师要根据专业、学期、课时、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作业频次,在课程作业的完成时间、内容、难度以及方式的布置上更科学。从宏观上把握每个专业、每个学期、每门课程的课程作业布置强度,在时间安排上做到松弛有度,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完成重要的课程作业,同时尽量不要把所有课程作业都留到期末再布置,以免学生因匆忙赶作业而影响其完成质量。合理确定每门课程的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的配置比例,合理确定知识性作业、实践性作业、问题导向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的配置比例,充分实现课程知识、经验体验、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四)优化课程作业成绩评价和沟通反馈
只有课程作业成绩评价和相关信息沟通反馈得到有效开展才能充分释放课程作业所蕴含的巨大的教育价值潜力。首先要做到课程作业评价的及时、严格、公开透明。要将明确具体的课程作业评价标准提前告知学生,同时对课程作业进行及时批改评价与反馈。在评价课程作业时,可以适当减少任课教师独自完成全部课程作业评价的现象,同时科学引导学生参与课程作业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课程作业做自我评价,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课程作业做评价。任课教师在对课程作业进行评价时,要确保做到公平、公开和公正,认真做好课程作业评价标准,杜绝分数放水和评价结果不了了之。将课程作业评价作为课程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课程作业考核结果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真正实现课程作业优劣与课程最终成绩挂钩,引导学生像对待课程期末考试一样对待课程作业。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特别优质的课程作业并做简短的评论,以鼓励和激励课程作业完成得好的行为,鞭策和引导课程作业完成得不好的行为,有效促进学生重视改进课程作业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完善基于课程作业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批改课程作业,诊断学生课程学习的弱点、盲点、疑点等,发现课程教学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向学生反馈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并开展辅导释疑。鼓励和引导学生善于、敢于与任课教师围绕课程作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从而使得课程作业的人才培养功能得以实现。
(五)加大对课程作业抄袭行为的惩罚力度
创新性完成课程作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网络信息的获取比较便利,这就使得大学生课程作业抄袭等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因此,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课程思政、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使大学生养成诚实完成课程作业的良好习惯。其次要执行课程作业查重制度。课程作业查重对于加强课程质量管理、鼓励学生坚持原创、杜绝课程作业抄袭等具有重要意义。再次要强化课程作业抄袭等行为的惩罚措施。制定具体明确、细致的课程作业抄袭不端行为认定标准以及严厉的学分扣除、纪律处分措施,加大对课程作业抄袭等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以达到教育、惩戒和防微杜渐的效果,形成“不敢抄袭、不能抄袭、不想抄袭”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大力推广运用智能化在线课程作业系统
传统的课程作业受时空等条件的影响,其运行效率不高,效果也不理想。在互联网时代,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正变成势不可挡的新趋势和新潮流。教师大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电子邮箱、微信、QQ和微博等载体开展课程作业教学,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探索实施基于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课程作业信息系统,集课程作业设计、布置、完成、提交、批阅、评价和反馈为一体的高效系统,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课程作业”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正变得日益迫切。目前可以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实现,可以以教育部立项资助的方式开发各学科通用的课程作业信息系统,可以以各高校为主的方式开发自用和共享的各学科课程作业信息系统,也可以鼓励和购买企业开发的课程作业信息系统。在线课程作业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易普及、开放包容、易于利用等优势,有助于大大提高高校课程作业的效率和效果,也可以有效节省师生的时间、费用、精力和资源。
当前高校本科生的课程作业存在诸多问题、困惑和难点,改进高校本科生的课程作业涉及高校、二级学院、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以提高本科生课程作业的质量,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关键词]课程作业;问卷调查;改进策略;财经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113—04
课程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批改、反馈和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续和必要补充,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高本科生的课程学业挑战难度,改变目前大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不合理现象。调查和研究目前本科生的课程作业行为,提升课程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作业行为调查设计
高校本科生课程作业研究目前还存在一定空白和不足,笔者希望通过对江苏某财经类院校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总结本科生课程作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困惑和难点,以利于进一步改进优化课程作业,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作业涉及众多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师、学生,课程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批改、反馈和评价等环节复杂,采用问卷调查是对课程作业开展实证研究较为合适的方法。笔者选取江苏某财经类院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一次课程作业的抽样调查,调查开展的时间是2019年6月至9月,通过面对面和网络形式向学生发放“大学生课程作业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12份。调查对象中有男生100人、女生212人,涵盖大学4个年级,覆盖财经类院校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主要专业,也包括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和工学等专业。
本次的调查问卷由31个题项构成,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一是问卷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二是课程作业的布置量、布置频率、形态、挑战难度,学生对课程作业的精力投入、态度、拖延与抄袭、功能作用的认识,学生通过课程作业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以及课程作业评价与课程总成绩的联系等。三是学生对课程作业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二、课程作业行为调查结果
(一)各科课程作业的布置量和布置频率差异较大
本次对英语公共课、思政课、数学公共课、专业课、公选课、实验实训课和体育课这7类课程作业布置量与布置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专业课和数学公共课的课程作业较多、特别多的学生分别有46.1%、33.8%,认为体育课和思政课的课程作业几乎没有、较少的学生分别有79.1%、54.0%;不布置作业、5~6周布置1次、7~8周布置1次、9周以上布置1次课程作业的学生分别有10.1%、15.8%、5.0%、4.3%;32.4%的学生认为课程作业量有时候太多有时候太少。部分课程作业量多,试图打造“金课”,部分课程作业量过少,未充分利用课程作业发挥人才培养功能,有“水课”的嫌疑;有的课程作业布置频率较高,有的较低,整个学期的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差异较大,特别是接近期末时各门课程都布置大量作业,造成了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佳,或者往往通过抄袭的方式完成。
(二)部分课程作业形态缺乏创新性
本次调查只有20.9%的学生反馈课程作业需要小组(团队)合作完成;有54.7%的学生认为布置课程作业的目的是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熟练程度,15.8%的学生认为是简单刷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小组(团队)作业形式过少,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或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性作业形态较少,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或属于简单刷题的作业形态较多,特别是教师为应付课程教学任务而布置作业,就会使学生感觉做课程作业对提高自己的素质或者能力的作用有限。
(三)部分课程作业的挑战难度低
本次调查认为数学公共课和专业课课程作业难、很难的学生分别有61.2%、59.0%,认为体育课课程作业很简单、简单的学生分别有29.5%、26.6%;用少于30分钟、30分钟到1小时完成每天的课程作业的学生分别有4.3%、37.4%;从学生感受来看,只有19.4%的学生认为完成课程作业较累。部分课程作业挑战难度低,较容易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黏性,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参与度和专注力。
(四)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精力投入不足
对于需要个人完成的课程作业,有57.6%的学生虽然是独立完成但完成的质量一般,有3.6%的学生完全参考同学的作业答案完成。对于需要小组(团队)完成的课程作业,有12.2%的学生交给小组个别成员去完成。有23.8%的学生反馈在课堂上做其他课程作业的频率较高,每周花在全部课程作业的时间占课余时间六分之一的学生有26.6%,有87.0%的学生反馈需要依赖网络资源完成课程作业。无论是完成课程作业的参与度、完成课程作业所花费的时间,还是完成课程作业的独立性,都表明学生投入课程作业的精力普遍不足。
(五)部分学生对待课程作业的态度不够端正
当听到老师布置课程作业时,有46.2%的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做作业真烦心,只想应付一下了事。有36.7%的学生对于喜欢的课程作业就认真做,而对于不喜欢的就马马虎虎地做;有24.5%的学生认为课程作业容易的就认真做,难的作业就瞎做一通。有5.8%的学生常常会少做作业,有7.2%的学生向来都不高兴做,觉得每天做作业太烦。当前不少学生对待课程作业的态度很不认真,经常敷衍了事。很多大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中小学教育后,养成了被动完成作业的习惯和路徑依赖,没有完全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对待大学课程作业的态度与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六)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作业存在时间拖延及抄袭现象
不少学生对待课程作业存在“拖交”甚至“不交”的现象,较多学生存在课程作业抄袭作假现象,一般是同学之间的抄袭或通过网络抄袭。学生“拖交”或抄袭课程作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学生不能完成课程作业的原因,有41.0%的学生反馈忘记了,有15.8%的学生反馈上课没听、不会写。对于班上课程作业抄袭现象,分别有56.8%、22.3%、5.0%的学生反馈有抄袭、有很少抄袭、有很多抄袭。关于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有25.2%的学生认为作业太难,有14.4%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有49.6%的学生认为作业上交的时间紧,有10.8%的学生认为作业没意义且不值得一做。
(七)部分学生对课程作业的功能作用存在认识模糊现象
本次调查分别有25.9%、8.6%的学生认为课程作业可有可无、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认为课程作业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有帮助但很小、有帮助但效果一般的学生分别有15.1%、53.2%。有26.6%的学生认为完成课程作业对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有13.0%的学生认为读大学是靠读书和实践而不是靠刷题。学生认为课程作业对课程知识掌握、自身能力培养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別是课程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未来就业的关联性不大,因此对课程作业不重视,甚至有莫名的抵触情绪。
(八)部分学生通过课程作业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不畅
本次调查通过设计多选题来了解学生如何处理不懂不会的课程作业,有81.3%的学生和同学或舍友讨论,有22.4%的学生和老师交流讨论,有88.5%的学生上网查询,有10.1%的学生抄袭同学作业,有11.5%的学生不做作业。由于教师不及时对课程作业进行反馈、点评等多种原因,教师与学生通过课程作业实现教学互动还不够频繁,学生往往通过与同学沟通交流或者只是通过网络寻求课程作业答案。
(九)部分课程作业评价与课程总成绩联系不够紧密
本次调查分别有69.8%、15.8%的学生反馈课程作业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一般、比重较小。课程作业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重不大,以及存在教师对课程作业给分标准不统一、给分不透明的现象,或者教师没能及时对课程作业进行反馈,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学生认为课程作业不重要。
三、课程作业行为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课程作业规范化体系
由于目前对课程作业的制度规定分散在不同的文件中,而且对课程作业的规定不够完善细化,因此建立严谨规范的课程作业制度至关重要。首先应该是高校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课程作业体制,重点对课程作业的内涵、功能定位、设计、形式、布置频率、展示、评分、道德行为等进行完善细化,并指导全校师生践行。其次是高校二级院系应根据本科生专业的性质特点,制定细化可行的课程作业规范化管理办法,对本科专业课程作业的数量、批改、评分、辅导反馈等进行量化细化,将课程作业行为优劣与课程教学优劣、教师评优评先挂钩,确保课程作业规章制度执行及时到位。
(二)提高课程作业设计的创新性
根据高校本科专业的特点创新课程作业设计。一是要增加课程作业设计的难度系数,适度增加课程作业的强度与难度,确定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的课程作业强度、难度系数,不能只为完成课程作业任务而设计作业。二是要提高课程作业设计含金量,在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巩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更多转向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品质的综合训练上,推进课程作业改进,避免课程作业变成“水课作业”。三是要对课程作业形态进行多元化开发,除围绕教材设置的常规性课程作业外,尽量增加实践探究性或活动性课程作业形态,如撰写课程小论文、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分析案例、课外阅读期刊论文、开展实践调查等,实现课程作业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四是要不断提高课程作业设计质量。注重课程知识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前沿性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作业以质取胜,增加培养合作、沟通和协调等能力的小组式或团队式课程作业模式,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和研讨式课程作业方式,加强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课程知识的学习。五是要增强课程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鼓励教师设计具有合适的新奇性、创造性、开放性的课程作业,激发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完成课程作业的收获感,使之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
(三)实现课程作业的科学布置
教师要根据专业、学期、课时、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作业频次,在课程作业的完成时间、内容、难度以及方式的布置上更科学。从宏观上把握每个专业、每个学期、每门课程的课程作业布置强度,在时间安排上做到松弛有度,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完成重要的课程作业,同时尽量不要把所有课程作业都留到期末再布置,以免学生因匆忙赶作业而影响其完成质量。合理确定每门课程的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的配置比例,合理确定知识性作业、实践性作业、问题导向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的配置比例,充分实现课程知识、经验体验、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四)优化课程作业成绩评价和沟通反馈
只有课程作业成绩评价和相关信息沟通反馈得到有效开展才能充分释放课程作业所蕴含的巨大的教育价值潜力。首先要做到课程作业评价的及时、严格、公开透明。要将明确具体的课程作业评价标准提前告知学生,同时对课程作业进行及时批改评价与反馈。在评价课程作业时,可以适当减少任课教师独自完成全部课程作业评价的现象,同时科学引导学生参与课程作业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课程作业做自我评价,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课程作业做评价。任课教师在对课程作业进行评价时,要确保做到公平、公开和公正,认真做好课程作业评价标准,杜绝分数放水和评价结果不了了之。将课程作业评价作为课程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课程作业考核结果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真正实现课程作业优劣与课程最终成绩挂钩,引导学生像对待课程期末考试一样对待课程作业。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特别优质的课程作业并做简短的评论,以鼓励和激励课程作业完成得好的行为,鞭策和引导课程作业完成得不好的行为,有效促进学生重视改进课程作业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完善基于课程作业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批改课程作业,诊断学生课程学习的弱点、盲点、疑点等,发现课程教学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向学生反馈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并开展辅导释疑。鼓励和引导学生善于、敢于与任课教师围绕课程作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从而使得课程作业的人才培养功能得以实现。
(五)加大对课程作业抄袭行为的惩罚力度
创新性完成课程作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网络信息的获取比较便利,这就使得大学生课程作业抄袭等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因此,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课程思政、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使大学生养成诚实完成课程作业的良好习惯。其次要执行课程作业查重制度。课程作业查重对于加强课程质量管理、鼓励学生坚持原创、杜绝课程作业抄袭等具有重要意义。再次要强化课程作业抄袭等行为的惩罚措施。制定具体明确、细致的课程作业抄袭不端行为认定标准以及严厉的学分扣除、纪律处分措施,加大对课程作业抄袭等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以达到教育、惩戒和防微杜渐的效果,形成“不敢抄袭、不能抄袭、不想抄袭”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大力推广运用智能化在线课程作业系统
传统的课程作业受时空等条件的影响,其运行效率不高,效果也不理想。在互联网时代,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正变成势不可挡的新趋势和新潮流。教师大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电子邮箱、微信、QQ和微博等载体开展课程作业教学,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探索实施基于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课程作业信息系统,集课程作业设计、布置、完成、提交、批阅、评价和反馈为一体的高效系统,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课程作业”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正变得日益迫切。目前可以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实现,可以以教育部立项资助的方式开发各学科通用的课程作业信息系统,可以以各高校为主的方式开发自用和共享的各学科课程作业信息系统,也可以鼓励和购买企业开发的课程作业信息系统。在线课程作业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易普及、开放包容、易于利用等优势,有助于大大提高高校课程作业的效率和效果,也可以有效节省师生的时间、费用、精力和资源。
当前高校本科生的课程作业存在诸多问题、困惑和难点,改进高校本科生的课程作业涉及高校、二级学院、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以提高本科生课程作业的质量,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