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
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江口镇童谣
一
夜幕降临的时候,抵达江口镇。被民房夹峙的一条窄窄的沥青路面,凹凸不平,仍旧透着骨子里的贫寒,只有街口的“存银湾”休闲会所,显出独有的雍容华贵。
也是巧合,周日参观四川省博物馆,讲解员三次提到江口镇。一次是关于长寿之乡。一次是关于摇钱树。还有一次就是张献忠屠川和千船沉银。一个江口镇,有这么多话题,自然引起我的兴致,立马心动起来。于是,网上百度线路,发现可坐高铁,可乘公汽,高铁在机场有站口,最便捷。网上订了票,C6311,时刻也合适,周五下班后即刻动身。前一天还是阳光灿烂,但不断传说,世纪寒潮即将来临。消息杂乱,让人不辨真伪。午间,天空真的拉下了脸,票已订了,没有退缩的余地。其实,也没什么,我有遭遇大型拉沙车,原本窄狭的镇街,被堵得严严实实,像裹紧的粽子,半天撕不开一个小口。一位老妇人坐在门前的竹椅上,目光呆呆地看著镇街上车来车往。在她眼里,这一切多少年来从未改变。她已87岁高龄,脸上沟壑纵横,江风吹动着几缕白发,那神态,与镇子一样沧桑。估计一时半会儿路不通,下车与老人闲聊。老人言辞间多有抱怨,她说,房屋陈旧,阴湿,道窄,路况差,遇到雨天,总要堵车。老人站起身,拉着我看她家的房子,起身的瞬间,我以为将要跌倒。她问我,漂亮吧?三百多年了,祖辈都在这里。穿过厅堂,站在吊脚楼露台,老人指着江水说这是府河,那是南河。岛口那边,两河相汇,汇入岷江。被流水磨光的巨石那里,就是沉银处。过去,经常有人挖沙,想淘宝,现在政府管了,禁止挖掘了。
几个老人在江边垂钓,鱼篓好像空着,他们更多钓起的是消失了的生活。一条江带走了更多的东西,也留下了更多的东西,生命中更美好的部分,被波光掳掠到另一个时空。江水拍打的岸边,泊着一条船,船已破烂不堪,积满了水。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它还是人的摆渡工具,是物质的传递者,而今,它只是徒有虚名,“野渡无人舟自横”。江水急流,渡船在水中飘摇,只是它被一根油污的麻绳拽着,再荡,也荡不出绳索的羁绊。
过了近20分钟,路通了,与老人道别,急急上车,车主告诉我,政府想改造,同住户达不成协议,就拖了下来。还是没钱,多有旅游价值的镇子,就这么废着。车主姓廖,性格直爽,帮我联系住宿,竟能耐住性子,一家一家帮我找,最终选择了茶场子“米汤饭”农家乐。出火车站时,有出租车、电瓶车招揽生意,我怕挨宰,先走到边上,向清洁工打问路程、价格,是她帮我喊来电瓶车,讲好价格25元。一路上心里在打鼓,以为会被这两人合伙涮了,实际的路程却远超我的预估。我为自己脸红,心下过意不去,给了30元,不让找零,师傅反倒来感谢我。
“米汤饭”,这名字简单。平日泡在复杂的人际琐碎中,渴望简单。越简单越好。平日的繁杂纠葛,来来往往,明里暗里,早让人厌倦。可你不得不面对它,不得不端起虚伪的盘子,面对更大的虚伪。
二
江口镇不大,破旧,但并非破败不堪,暗藏柔韧的劲道,恰好是我欢喜的样子。太华美,或者太破陋都不是我想要的。在桥头堡漂汤馆,点了一小份漂汤,这是当地有名的小吃。一两二锅头,独自一人,啜着小酒,有几分自在。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的内心有多坦荡。客人不多,除了我,还有一对年轻情侣,在这漂雪的日子,是与我一样在外行走的旅人。店主养了一只黑狗,一只花猫,黑狗眼巴巴望着我,花猫干脆跳上了桌子。扔一块肥肉,黑狗抢先吃了,扔一条鲫鱼,花猫跳下去吃了。它们不打不闹,甚至有些谦让,生活得相安无事。
我是一个习惯在夜幕中独自寂寞的人,不是躲避,更不是颓废,只是给喧嚣的日子,寻找一个出口。原本想在镇子走走看看,这也是我的习惯。连日来,事情繁杂,身子松软得像一摊泥,提不起来,找了一辆摩的,折返“米汤饭”,把自己随意撂在床上,不知何时便已睡去。这一夜间,偶尔有窗外檐漏,滴滴答答,落入梦中。我有多久不曾见冰雪融化的样子?旧时的冰凌,仍旧挂在梦中,屋檐滴翠,春风暗自游走,那感觉实在妙极。不过,这一觉还算睡得实在,听到鸡叫,已是天光大亮。镇街嘈杂起来,像煮沸的锅,呼啦啦闹声一片。洗了热水澡,头脑清爽了许多。换了一双轻便跑鞋,去镇街小跑。这同样是我的习惯,无论在哪里,每天的小跑雷打不动。昨日飘了雪,有些寒凉,风飕飕地,直往脖颈灌。从“米汤饭”出来,沿着彭祖“寿”字石雕前左拐,拐入一条小道,道边绿竹,郁郁葱葱。除了一条主街,更多这样的小道,都是小镇的血脉,看似不规则,内在却有着严整的秩序。街边的商铺,因地制宜,见缝插针。最陡峭的一条街,是红石板铺筑的阶梯,站在上方,目光直上直下,江口镇尽收眼底。杂糅的风物里,最明显的是民宅构造,门窗、屋顶、外墙、雕窗,看似不同,又潜藏着肌理的统一。远眺岷江蜿蜒如带,大批竹林、楠木、古榕,从脚下延伸到天边。石阶有些湿滑,泛着润泽的亮光,犄角旮旯生出绿色苔藓、杂草、野花,最多的是金钱草,圆圆的小叶片,沾着晨晓的露水,清清爽爽。
对某一地方的印象,如果光凭眼睛,你会倾倒于它的景致,但要真正喜欢它,还须嗅觉的认可。前者来自于一个人的学养,从美学到对市井民俗和历史人文的把控,而气味仅仅诉诸感官,它决定着你和这个地方的亲昵程度。江口镇面朝江水,背依彭山,彭山老祖在此山隐居,寿高八百八,是奇人,也是神人。这里是长寿之乡,镇上90至99岁老人1629人,百岁以上老人49人,这也让我惊奇。山上修有彭祖庙,供奉着老祖像,让我肃然起敬,我双手合十,向他默然祷告。
在古老的石阶上逡巡,脚步被时间的力量托起,有一种翻看旧电影的感觉。人们创造的过去与现实,都被放置于未来的器皿中,诉说着一段血腥的历史。风把记忆吹到了过往,吹到了岷江边。一江碧水透出一脸褶痕和沧桑。一块石碑立在堤岸,上书:张献忠沉银遗址。
江口镇是岷江最重要的码头,也是进入成都最后一道关隘,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张献忠携千船金银,仓皇逃出成都,顺水南下,在江口镇遭川西官僚杨展突袭,大批金银珠宝沉落江中。1646年10月20日,在盐亭凤凰山,张献忠中箭身亡。这个被传为屠川恶魔的农民起义领袖,将王座还没捂热,就殒命岷江。江水不语,几百年来遗址保持着不朽的沉默,千船珠宝沉江何处便成了不解之谜。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 一首在江口镇流传数百年的童谣,成为无数人探寻张献忠财宝的“寻银诀”。
三
张献忠一死,成就了两个人,一个是工于心计的肃亲王豪格,一个是性格乖戾的鳌拜。
事实上,射杀张献忠的将军是雅布兰,却偏偏成就了这两个人。我曾对这一段历史穷根究源,捋清蛛丝马迹,得出这样的结论:豪格是亲王,兼挂靖远大将军,他是代表弟弟顺治出征,一路南下,攻城略地。鳌拜是他军中镶黄旗的高级将领,雅布兰仅仅是鳌拜手下半个牛录章京,外加小小的云骑尉。根除清军心腹之患的功劳,自然落在这两个人的头上。无论是坊间,还是官方,似乎公认为豪格,或者鳘拜,反而很少有人提及神射手雅布兰了。
此次出行,我随身带了两本书,一本是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一本是吴伟业的《鹿樵纪闻》。在《鹿樵纪闻》中,吴伟业称雅布兰为御林大将军。按说,半个牛录仅带150人,从官位上看,仅仅在六品以上,四品以下,而雅布兰能在镶黄旗做御林将军,离不开他的皇族背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长安有个三哥叫索长阿,雅布兰正是索长阿的元孙。算起来,他和顺治皇帝,还有豪格,都是同辈堂兄弟。皇亲国戚啊,如此显赫的身世,雅布兰低职高配,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朝末年,陕北连年灾害,庄稼歉收,而赋税繁重,农民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而起。先后有八支起义军,影响最大,张献忠自称八大王。李自成起事较晚,是闯王高迎祥的部将,高迎祥被明军俘杀后,李自成接过了闯王大旗。当年,张献忠从湖北入川,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自封为王,这对清军入关并大举南下形成一大障碍。1646年10月中旬,清兵兵发川北,直逼蓉城,领兵的就是肃亲王豪格。豪格一心想除掉张献忠,只有这样,才能打通攻略西南疆土的交通要道。此时,张献忠势力强大,甚至连在西京城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也深为不满。肃亲王是个工于心计的人,如与张献忠直接拼火,怕是只能落个两败俱伤,捞不到多少便宜。于是,他一方面用攻心计,一方面笼络人心。张献忠带兵凶猛强悍,人送绰号“疯子张”。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官军骂为"黄虎"。军中有几个小卒私下议论,被张献忠刀剑穿心。肃亲王借此制造舆论,妖魔化了他。这只是肃亲王攻心计走的第一步棋。接着,他让清军扮作农民军,对川人大肆屠杀,制造了张献忠屠川的恶魔事件,引起老百姓的恐慌和不满。如果仅至于此,那也太小看豪格了。豪格继续制造恐怖舆论,称张献忠“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有孕者,剖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此命名为‘雪鳅’。”这在肃亲王上报朝廷的奏章中,有着详细记载。
要说,张献忠屠川,逻辑上站不住脚。他刚刚建立了大西政权,需要稳固,却去屠杀老百姓,难道他不懂“载舟覆舟”的道理吗?我在许多场合,都会表达我的观点:张献忠屠川,是清兵向农民军泼下的污水,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豪格。我知道这么说会被指责为秦人的护短,认识的偏执。既然史书已经坐实,既然百姓已口口相传,还有什么可翻案的?其实,我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认知,而且,这种道理,用脚丫子都能想得通。既然豪格已把张献忠塑造为杀人狂魔,张獻忠有口难辩,只得在恐慌中扮演了这个角色。人在恐慌中,也就乱了阵脚,官兵们开始内讧了。保宁守将刘进忠率先投降了豪格,并被指派为鳌拜的先锋向导,攻打大西军。之后,部将们纷纷投降或者逃跑,逼得张献忠众叛亲离,大西政权难以为继,他只好带了零星部将仓皇逃离成都。20日早上,豪格带兵与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遭遇。吴伟业这样写道:“肃王自保宁进兵,使大将雅布兰与进忠轻骑觇贼,直造营门,仅隔一河。黄虎初不为备,闻兵至,犹以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视之。进忠望见指曰:‘此八大王也。’贼方抽矢,雅布兰直前射之,洞胸坠马,王师大呼曰:‘献贼死矣。’急渡河追杀,贼众以锦褥裹尸,埋于僻处而遁。王师求得,发而斩之,枭其首于成都。厥后埋尸之处生异草,触之者辄生大疽,或致死;又有黑虎白昼噬人,人不敢过其地。”读此段文字,感觉《鹿樵纪闻》不是在写史,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神话传说。神话了雅布兰的箭术,隔着宽阔的岷江,竟能洞穿张献忠的胸口。妖魔化了张献忠,生异草、大疽,黑虎噬人。不过,这样的语言倒也生动,比古典戏曲的脸谱化描写,更有可读性。
据史书记载:1646年秋天,张献忠遭遇明军和清军南北夹击,他明白,一场恶战将不可避免。为防止财宝落入敌人之手,他预先将巨额金银藏在四川一个秘密地点。由于史料对此事记载非常翔实,所以在张献忠死后的三百多年里,有无数探险者入川寻宝,但迄今为止,没有人找到这些巨额宝藏。
坊间关于藏宝的童谣,需要证据来坐实。
四
我在江口镇博物馆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2005年4月20日,江口镇岷江大桥引水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挖起一铲砂石,带出一根大木头,木头年久腐朽,宝物从中滚了出来。搬石头的民工最先发现,抱起一大块银锭就跑。周围的群众也蜂拥而上,纷纷开抢。
发现宝物被哄抢,有群众马上报警,警察赶到的时候,现场已凌乱不堪,只剩下一根烂木头孤零零地躺在乱石堆里。一名监工主动交出一枚银锭,随后,几个村民也上交了四枚银锭。江口发现疑似张献忠宝藏,消息一出,震惊四川考古界。
难道张献忠宝藏就在江口?
江口镇位于成都西南方,自古以来,把守着成都出川的水路要塞。关于张献忠沉银,坊间还有另外的说法:大西政权刚刚稳定,张献忠突然决定离开成都,经锦江南下。在开拔之前,他下令把所有的金银财宝,装进镂空的木椽内,俗称青冈木。张献忠就是带了千船青冈木,离开成都,顺江而下。船行江口,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将金银财宝沉到水下。几天之后,所有参与沉宝的士兵,都神秘地集体死亡。这个故事流传了数百年,而传说中的沉银地点,就在挖出银锭的岷江大桥附近。
民间传说难道是真的吗?
据《彭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价值连城。 20世纪90年代,彭山打鱼捞沙者曾捞起过明代银锭、金银器等。
2005年,江口河道出土明代银锭,其形制与堑刻铭文表明为崇祯时期所征解的税银。
2011年,岷江彭山段河道出土了一页残缺的金封册,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考古届为此争论不休,有说宝藏实际在成都市内,所谓沉银江口,纯粹是炒作。更多的专家坚信,巨额宝藏就藏在江口镇。2015年5月5日,一则消息,使张献忠稀世珍宝沉江之谜,又一次浮出水面。消息显示,彭山区公安局侦破一起盗掘“江口沉银”的重大案件。该案系多个团伙作案,涉案人员众多,作案时间从2011年至2015年4月,长达4年之久。检方将该案称为“张献忠稀世宝藏案”,事发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属公安部督办的重大案件。涉案文物据专家初步估计,一级以上珍贵文物有多件,其中有金狮、金印、金册子,价值过亿。如果涉案文物是真,可以和史书上的记录相互印证。
张献忠的亿万资财,到底在哪里?各种证据直指江口镇。
资料显示,“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彭山区江口镇,东至公路,西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桥南1000米,北至双江汇合处向北500米,南北外延500米。
江口到底有多少沉银?
《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
宝藏到底在哪儿?
《蜀难纪实》更有细节描述: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命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打算在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后来部队遭到阻击,江船阻塞江道,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五
我喜欢旅行,而且,喜欢独自一人,自由自在。生命,本来就不长不短,刚够用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也许,在路上的那个时候,你会遇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江口是个古镇,依山傍水。山是彭山,山上有汉代崖墓群,出土的摇钱树,做工精良,聚集了西王母、牛郎织女等神话人物,熔戏剧、歌舞、杂技、音乐于一炉,这也许是当时人们对天堂生活的向往与猜想。水是岷江,镇子沿江而建,是典型的川西吊脚楼。坐在一家茶铺,一边喝茶,一边向主人打听镇子的掌故。茶主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说话声气高,身子骨硬朗。从他的情绪中,我寻找着自己的所在。老人侃侃而谈,从江口镇的武阳茶肆,到张献忠千船沉银,好像发生在昨天。他爷爷曾教给他一个童谣,是寻找宝藏的诀窍。老人端起紫砂壶,对着壶嘴,呼噜噜喝了一口,然后继续说,江口这个地方,不像今天,没有多少船,有些破败了。过去水流大,一到雨季,水就漫到了岸边。千船沉银的传说,他曾听老父亲提起过:当年张献忠在江口沉宝后,派一名将军在此匿藏起来,守候江底宝物。将军去世后,变成石虎雄踞此处,与河中的石龙遥遥相望。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童谣能否作为实证:江口镇就是张献忠沉银地?果真是,这一定是揭开张献忠宝藏的寻银诀。
当我打定主意动身前往江口镇的时候,有媒体朋友劝我,坚称江口沉银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真正的宝藏是在锦江。朋友信誓旦旦,证据就是其谋职的一家报纸的一则报道。
文章称:1938年,川军将领幸蜀峰意外得到了一张藏宝图,他照图开挖,果真挖出了奇物。但除了幸蜀峰,这些东西再也没有人见过。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细节,就是幸蜀峰在临终之前,曾经把一篇手稿交给了他的儿子幸邦权。
手稿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从手稿的第三页起,叙述着藏宝图的来历。“一天,在四川共事的前辈江希曾突然请杨伯鹿吃饭。杨伯鹿感到十分疑惑。酒过三巡之后,江希曾就开始赞赏杨伯鹿品行忠厚,为人可信。随后江希曾取来了一个精致的小木箱,郑重地交给杨伯鹿道:‘这里面保存着我多年收藏的张献忠宝藏的秘密,先生为人忠厚,故特在我离川前交给你,以后遇有机缘,把宝藏开发出来献给国家。’杨伯鹿谨记这份嘱托,从不把资料示人。1938年12月,杨伯鹿认为,捐出宝藏的秘密,正逢其时。”
一份藏宝图,打动了川军将领。当时正是抗战的艰难时期,军费匮乏,从四川首发,掀起一元捐款购飞机行动,全民抗战热情异常高涨。如获张献忠这批巨额宝藏,对抗战将是巨大贡献。他们立即出资组建挖宝工程队,而作为师长的幸蜀峰,负责整个工程。工程技术负责人是杨永思,他又根据藏宝图所示位置,绘制了一张挖掘开采施工图。施工位置从安顺桥向南,顺江而下的四川大学和兵工厂之间。幸蜀峰手稿所记录的挖宝位置,就是今天望江楼下游这段长50米的錦江河道。成都民间有类似的一句童谣,“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似乎成为张献忠藏宝的又一个“寻银诀”,据说只要找到石牛和石鼓,就能发现巨额宝藏。
1939年初的一天,传说中的石牛真的出现了。“消息传出,次日观众从早至晚,不下万人。”根据手稿记录显示,当天幸蜀峰当临时解说员,十分疲倦。但真的挖出了东西,情绪也很高。他记得当时还写过两句诗:“往昔歌谣原有本,白银预料藏此间”。
据手稿记载:“第二天又挖出了黑色的人骨,接着出现了一层厚厚的血砂,而当开挖进行到一半时,一组刻有‘张’字的石条赫然出现在眼前。这种种征兆似乎都预示着,宝藏就在这里。于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挖宝开始不分昼夜地进行着。” 然而,雨季马上就要来临,锦江开始涨水,河水慢慢地逼近了工地。由于工地地势低洼,一旦渗水,工程就只能中断。于是,幸蜀峰决定暂停挖掘,先请物探专家确定这里究竟有没有金属物。探测结果又给了幸蜀峰一个意外惊喜,因为就在挖掘点的正下方,发现了非常明显的异常反应,这意味着,此处肯定埋有大量的金属物,幸蜀峰更加坚定了挖宝的信心。但奇怪的是,不管怎么挖,巨额的金银却始终没有现身。施工队仅仅挖出了十几枚大顺通宝铜钱。连绵的阴雨,导致河水暴涨,并迅速淹没了工地。挖掘被迫中断,耗费了大量人力,宝藏却没有挖到,幸蜀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四川省档案馆,有一份旧档案,是四川省政府淘江专卷,而且这份专卷里完整地保存着川军挖宝的所有官方秘档。卷宗对挖宝原因和经过,都有详细描述,唯独没有说出“藏宝图”。随后的调查发现,石牛极可能是锦江水利工程的镇水之兽,但铜钱确实是张献忠政权所有。望江楼附近水下是否有宝藏?川军“挖宝”挖出的文物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这一切,似乎也成了谜。 六
镇街打弯处,有一座小桥,山上一股小溪穿桥而过,汇入岷江。桥旁有一座明清吊脚楼,当地人叫桥楼子。楼门紧锁,主人不知去向。江口镇这样的民居,大多三百多年历史,他们祖辈居此,如今,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后辈成为新一代城市人。人去楼空,只留下一沫苍凉。道边一块石头,上书三个大字“茶场子”。茶场子就是武阳茶肆,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茶叶集市。
昨晚,与米汤饭老板闲聊,聊得茶肆佳话。王褒字子渊,西汉著名辞赋家,官至谏议大夫。居成都杨寡妇家中,因常常使唤寡妇家一个名叫便了的奴才,感觉顺手,爽性立据买下。据为《僮约》,文中一句“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劳役项目,却使得一个小家奴与武阳茶肆,一起名垂青史。所谓“烹茶尽具”,就是洗杯子泡茶,侍奉主人。在《僮约》中格外提到“武阳买茶”,把“买茶”写进合约,还把买茶的市场也白纸黑字的规约了,说明武阳茶市在当时影响之大,茶叶品类之全了。
我在茶场子闲走,走着走着,天放晴了。昨夜飘了雪,空气被洗得没了杂质,阳光透亮,呈现一圈明艳的黄。尚未长出新芽的榕树,在道边,显出冷峻的模样,几枚三角梅,粉粉的,与阳光争妍。一条土狗,“嗖”一下,从身后窜出,让我吃一惊,原来一只耗子跑过,真是的,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孤独的旅行,才能让我有更多的机会,独自面对自己。我从桥楼子边的小溪,蹩向彭山一处小道,有几户人家,老式青瓦房。沿着长寿梯拾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寺庙,叫“慧光禅院”,牌匾有些陈旧,朱漆脱落。一副对联,字为黄色,属排刷体,粗硬笔直,上联为“禅地非常深生祖道法门无尽大振雄风”,下联为“大转法轮人天普济悲运同体四众皈依”,琢磨了半天,也搞不清断句,用排除法和对比法,才确定为四字断句。寺内有泥土篐成直径1米多的圆桶,从寺院平地凸起一丈有余。土柱上生一歪歪扭扭的樟树,叶子落尽,树干硬挺,指向冬日暖阳。寺旁一处菜园,估计是僧人闲暇开垦的荒地。园中蔬菜间,夹杂着一些小榕树,枝叶还挂着,绿的深沉,近乎于黑,三五只鸡闲庭信步,有时为争一粒石子、一枚草籽,而大打出手。寺院左后方,有两间砖红漆房。一间已经废弃,应该有人时常来打理,屋前保持得很整洁。另一间住了人。门虚掩着,但无人,屋檐下垛着很高的柴禾,一只狗守着,见我来,一直跟着不放,不时大叫两声,甚至突然跑到前面挡住去路,真是条忠实的看门狗。
住持从大雄宝殿走来,与他闲聊,得知住持释照能已75岁高龄,从气色、相貌以及言谈举止,感觉他也就六十刚出头。住持是绵阳人,五十多岁出家,已在禅院修行二十多年,修为頗深,禅门对联,寺内题诗,落款均为住持释照能。向住持打问张献忠沉银之事,老和尚双目微闭,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答到:有便是无,无便是有。
世间万物皆至于此。
责任编辑:马小盐
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江口镇童谣
一
夜幕降临的时候,抵达江口镇。被民房夹峙的一条窄窄的沥青路面,凹凸不平,仍旧透着骨子里的贫寒,只有街口的“存银湾”休闲会所,显出独有的雍容华贵。
也是巧合,周日参观四川省博物馆,讲解员三次提到江口镇。一次是关于长寿之乡。一次是关于摇钱树。还有一次就是张献忠屠川和千船沉银。一个江口镇,有这么多话题,自然引起我的兴致,立马心动起来。于是,网上百度线路,发现可坐高铁,可乘公汽,高铁在机场有站口,最便捷。网上订了票,C6311,时刻也合适,周五下班后即刻动身。前一天还是阳光灿烂,但不断传说,世纪寒潮即将来临。消息杂乱,让人不辨真伪。午间,天空真的拉下了脸,票已订了,没有退缩的余地。其实,也没什么,我有遭遇大型拉沙车,原本窄狭的镇街,被堵得严严实实,像裹紧的粽子,半天撕不开一个小口。一位老妇人坐在门前的竹椅上,目光呆呆地看著镇街上车来车往。在她眼里,这一切多少年来从未改变。她已87岁高龄,脸上沟壑纵横,江风吹动着几缕白发,那神态,与镇子一样沧桑。估计一时半会儿路不通,下车与老人闲聊。老人言辞间多有抱怨,她说,房屋陈旧,阴湿,道窄,路况差,遇到雨天,总要堵车。老人站起身,拉着我看她家的房子,起身的瞬间,我以为将要跌倒。她问我,漂亮吧?三百多年了,祖辈都在这里。穿过厅堂,站在吊脚楼露台,老人指着江水说这是府河,那是南河。岛口那边,两河相汇,汇入岷江。被流水磨光的巨石那里,就是沉银处。过去,经常有人挖沙,想淘宝,现在政府管了,禁止挖掘了。
几个老人在江边垂钓,鱼篓好像空着,他们更多钓起的是消失了的生活。一条江带走了更多的东西,也留下了更多的东西,生命中更美好的部分,被波光掳掠到另一个时空。江水拍打的岸边,泊着一条船,船已破烂不堪,积满了水。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它还是人的摆渡工具,是物质的传递者,而今,它只是徒有虚名,“野渡无人舟自横”。江水急流,渡船在水中飘摇,只是它被一根油污的麻绳拽着,再荡,也荡不出绳索的羁绊。
过了近20分钟,路通了,与老人道别,急急上车,车主告诉我,政府想改造,同住户达不成协议,就拖了下来。还是没钱,多有旅游价值的镇子,就这么废着。车主姓廖,性格直爽,帮我联系住宿,竟能耐住性子,一家一家帮我找,最终选择了茶场子“米汤饭”农家乐。出火车站时,有出租车、电瓶车招揽生意,我怕挨宰,先走到边上,向清洁工打问路程、价格,是她帮我喊来电瓶车,讲好价格25元。一路上心里在打鼓,以为会被这两人合伙涮了,实际的路程却远超我的预估。我为自己脸红,心下过意不去,给了30元,不让找零,师傅反倒来感谢我。
“米汤饭”,这名字简单。平日泡在复杂的人际琐碎中,渴望简单。越简单越好。平日的繁杂纠葛,来来往往,明里暗里,早让人厌倦。可你不得不面对它,不得不端起虚伪的盘子,面对更大的虚伪。
二
江口镇不大,破旧,但并非破败不堪,暗藏柔韧的劲道,恰好是我欢喜的样子。太华美,或者太破陋都不是我想要的。在桥头堡漂汤馆,点了一小份漂汤,这是当地有名的小吃。一两二锅头,独自一人,啜着小酒,有几分自在。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的内心有多坦荡。客人不多,除了我,还有一对年轻情侣,在这漂雪的日子,是与我一样在外行走的旅人。店主养了一只黑狗,一只花猫,黑狗眼巴巴望着我,花猫干脆跳上了桌子。扔一块肥肉,黑狗抢先吃了,扔一条鲫鱼,花猫跳下去吃了。它们不打不闹,甚至有些谦让,生活得相安无事。
我是一个习惯在夜幕中独自寂寞的人,不是躲避,更不是颓废,只是给喧嚣的日子,寻找一个出口。原本想在镇子走走看看,这也是我的习惯。连日来,事情繁杂,身子松软得像一摊泥,提不起来,找了一辆摩的,折返“米汤饭”,把自己随意撂在床上,不知何时便已睡去。这一夜间,偶尔有窗外檐漏,滴滴答答,落入梦中。我有多久不曾见冰雪融化的样子?旧时的冰凌,仍旧挂在梦中,屋檐滴翠,春风暗自游走,那感觉实在妙极。不过,这一觉还算睡得实在,听到鸡叫,已是天光大亮。镇街嘈杂起来,像煮沸的锅,呼啦啦闹声一片。洗了热水澡,头脑清爽了许多。换了一双轻便跑鞋,去镇街小跑。这同样是我的习惯,无论在哪里,每天的小跑雷打不动。昨日飘了雪,有些寒凉,风飕飕地,直往脖颈灌。从“米汤饭”出来,沿着彭祖“寿”字石雕前左拐,拐入一条小道,道边绿竹,郁郁葱葱。除了一条主街,更多这样的小道,都是小镇的血脉,看似不规则,内在却有着严整的秩序。街边的商铺,因地制宜,见缝插针。最陡峭的一条街,是红石板铺筑的阶梯,站在上方,目光直上直下,江口镇尽收眼底。杂糅的风物里,最明显的是民宅构造,门窗、屋顶、外墙、雕窗,看似不同,又潜藏着肌理的统一。远眺岷江蜿蜒如带,大批竹林、楠木、古榕,从脚下延伸到天边。石阶有些湿滑,泛着润泽的亮光,犄角旮旯生出绿色苔藓、杂草、野花,最多的是金钱草,圆圆的小叶片,沾着晨晓的露水,清清爽爽。
对某一地方的印象,如果光凭眼睛,你会倾倒于它的景致,但要真正喜欢它,还须嗅觉的认可。前者来自于一个人的学养,从美学到对市井民俗和历史人文的把控,而气味仅仅诉诸感官,它决定着你和这个地方的亲昵程度。江口镇面朝江水,背依彭山,彭山老祖在此山隐居,寿高八百八,是奇人,也是神人。这里是长寿之乡,镇上90至99岁老人1629人,百岁以上老人49人,这也让我惊奇。山上修有彭祖庙,供奉着老祖像,让我肃然起敬,我双手合十,向他默然祷告。
在古老的石阶上逡巡,脚步被时间的力量托起,有一种翻看旧电影的感觉。人们创造的过去与现实,都被放置于未来的器皿中,诉说着一段血腥的历史。风把记忆吹到了过往,吹到了岷江边。一江碧水透出一脸褶痕和沧桑。一块石碑立在堤岸,上书:张献忠沉银遗址。
江口镇是岷江最重要的码头,也是进入成都最后一道关隘,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张献忠携千船金银,仓皇逃出成都,顺水南下,在江口镇遭川西官僚杨展突袭,大批金银珠宝沉落江中。1646年10月20日,在盐亭凤凰山,张献忠中箭身亡。这个被传为屠川恶魔的农民起义领袖,将王座还没捂热,就殒命岷江。江水不语,几百年来遗址保持着不朽的沉默,千船珠宝沉江何处便成了不解之谜。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 一首在江口镇流传数百年的童谣,成为无数人探寻张献忠财宝的“寻银诀”。
三
张献忠一死,成就了两个人,一个是工于心计的肃亲王豪格,一个是性格乖戾的鳌拜。
事实上,射杀张献忠的将军是雅布兰,却偏偏成就了这两个人。我曾对这一段历史穷根究源,捋清蛛丝马迹,得出这样的结论:豪格是亲王,兼挂靖远大将军,他是代表弟弟顺治出征,一路南下,攻城略地。鳌拜是他军中镶黄旗的高级将领,雅布兰仅仅是鳌拜手下半个牛录章京,外加小小的云骑尉。根除清军心腹之患的功劳,自然落在这两个人的头上。无论是坊间,还是官方,似乎公认为豪格,或者鳘拜,反而很少有人提及神射手雅布兰了。
此次出行,我随身带了两本书,一本是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一本是吴伟业的《鹿樵纪闻》。在《鹿樵纪闻》中,吴伟业称雅布兰为御林大将军。按说,半个牛录仅带150人,从官位上看,仅仅在六品以上,四品以下,而雅布兰能在镶黄旗做御林将军,离不开他的皇族背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长安有个三哥叫索长阿,雅布兰正是索长阿的元孙。算起来,他和顺治皇帝,还有豪格,都是同辈堂兄弟。皇亲国戚啊,如此显赫的身世,雅布兰低职高配,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朝末年,陕北连年灾害,庄稼歉收,而赋税繁重,农民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而起。先后有八支起义军,影响最大,张献忠自称八大王。李自成起事较晚,是闯王高迎祥的部将,高迎祥被明军俘杀后,李自成接过了闯王大旗。当年,张献忠从湖北入川,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自封为王,这对清军入关并大举南下形成一大障碍。1646年10月中旬,清兵兵发川北,直逼蓉城,领兵的就是肃亲王豪格。豪格一心想除掉张献忠,只有这样,才能打通攻略西南疆土的交通要道。此时,张献忠势力强大,甚至连在西京城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也深为不满。肃亲王是个工于心计的人,如与张献忠直接拼火,怕是只能落个两败俱伤,捞不到多少便宜。于是,他一方面用攻心计,一方面笼络人心。张献忠带兵凶猛强悍,人送绰号“疯子张”。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官军骂为"黄虎"。军中有几个小卒私下议论,被张献忠刀剑穿心。肃亲王借此制造舆论,妖魔化了他。这只是肃亲王攻心计走的第一步棋。接着,他让清军扮作农民军,对川人大肆屠杀,制造了张献忠屠川的恶魔事件,引起老百姓的恐慌和不满。如果仅至于此,那也太小看豪格了。豪格继续制造恐怖舆论,称张献忠“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有孕者,剖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此命名为‘雪鳅’。”这在肃亲王上报朝廷的奏章中,有着详细记载。
要说,张献忠屠川,逻辑上站不住脚。他刚刚建立了大西政权,需要稳固,却去屠杀老百姓,难道他不懂“载舟覆舟”的道理吗?我在许多场合,都会表达我的观点:张献忠屠川,是清兵向农民军泼下的污水,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豪格。我知道这么说会被指责为秦人的护短,认识的偏执。既然史书已经坐实,既然百姓已口口相传,还有什么可翻案的?其实,我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认知,而且,这种道理,用脚丫子都能想得通。既然豪格已把张献忠塑造为杀人狂魔,张獻忠有口难辩,只得在恐慌中扮演了这个角色。人在恐慌中,也就乱了阵脚,官兵们开始内讧了。保宁守将刘进忠率先投降了豪格,并被指派为鳌拜的先锋向导,攻打大西军。之后,部将们纷纷投降或者逃跑,逼得张献忠众叛亲离,大西政权难以为继,他只好带了零星部将仓皇逃离成都。20日早上,豪格带兵与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遭遇。吴伟业这样写道:“肃王自保宁进兵,使大将雅布兰与进忠轻骑觇贼,直造营门,仅隔一河。黄虎初不为备,闻兵至,犹以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视之。进忠望见指曰:‘此八大王也。’贼方抽矢,雅布兰直前射之,洞胸坠马,王师大呼曰:‘献贼死矣。’急渡河追杀,贼众以锦褥裹尸,埋于僻处而遁。王师求得,发而斩之,枭其首于成都。厥后埋尸之处生异草,触之者辄生大疽,或致死;又有黑虎白昼噬人,人不敢过其地。”读此段文字,感觉《鹿樵纪闻》不是在写史,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神话传说。神话了雅布兰的箭术,隔着宽阔的岷江,竟能洞穿张献忠的胸口。妖魔化了张献忠,生异草、大疽,黑虎噬人。不过,这样的语言倒也生动,比古典戏曲的脸谱化描写,更有可读性。
据史书记载:1646年秋天,张献忠遭遇明军和清军南北夹击,他明白,一场恶战将不可避免。为防止财宝落入敌人之手,他预先将巨额金银藏在四川一个秘密地点。由于史料对此事记载非常翔实,所以在张献忠死后的三百多年里,有无数探险者入川寻宝,但迄今为止,没有人找到这些巨额宝藏。
坊间关于藏宝的童谣,需要证据来坐实。
四
我在江口镇博物馆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2005年4月20日,江口镇岷江大桥引水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挖起一铲砂石,带出一根大木头,木头年久腐朽,宝物从中滚了出来。搬石头的民工最先发现,抱起一大块银锭就跑。周围的群众也蜂拥而上,纷纷开抢。
发现宝物被哄抢,有群众马上报警,警察赶到的时候,现场已凌乱不堪,只剩下一根烂木头孤零零地躺在乱石堆里。一名监工主动交出一枚银锭,随后,几个村民也上交了四枚银锭。江口发现疑似张献忠宝藏,消息一出,震惊四川考古界。
难道张献忠宝藏就在江口?
江口镇位于成都西南方,自古以来,把守着成都出川的水路要塞。关于张献忠沉银,坊间还有另外的说法:大西政权刚刚稳定,张献忠突然决定离开成都,经锦江南下。在开拔之前,他下令把所有的金银财宝,装进镂空的木椽内,俗称青冈木。张献忠就是带了千船青冈木,离开成都,顺江而下。船行江口,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将金银财宝沉到水下。几天之后,所有参与沉宝的士兵,都神秘地集体死亡。这个故事流传了数百年,而传说中的沉银地点,就在挖出银锭的岷江大桥附近。
民间传说难道是真的吗?
据《彭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价值连城。 20世纪90年代,彭山打鱼捞沙者曾捞起过明代银锭、金银器等。
2005年,江口河道出土明代银锭,其形制与堑刻铭文表明为崇祯时期所征解的税银。
2011年,岷江彭山段河道出土了一页残缺的金封册,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考古届为此争论不休,有说宝藏实际在成都市内,所谓沉银江口,纯粹是炒作。更多的专家坚信,巨额宝藏就藏在江口镇。2015年5月5日,一则消息,使张献忠稀世珍宝沉江之谜,又一次浮出水面。消息显示,彭山区公安局侦破一起盗掘“江口沉银”的重大案件。该案系多个团伙作案,涉案人员众多,作案时间从2011年至2015年4月,长达4年之久。检方将该案称为“张献忠稀世宝藏案”,事发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属公安部督办的重大案件。涉案文物据专家初步估计,一级以上珍贵文物有多件,其中有金狮、金印、金册子,价值过亿。如果涉案文物是真,可以和史书上的记录相互印证。
张献忠的亿万资财,到底在哪里?各种证据直指江口镇。
资料显示,“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彭山区江口镇,东至公路,西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桥南1000米,北至双江汇合处向北500米,南北外延500米。
江口到底有多少沉银?
《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
宝藏到底在哪儿?
《蜀难纪实》更有细节描述: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命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打算在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后来部队遭到阻击,江船阻塞江道,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五
我喜欢旅行,而且,喜欢独自一人,自由自在。生命,本来就不长不短,刚够用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也许,在路上的那个时候,你会遇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江口是个古镇,依山傍水。山是彭山,山上有汉代崖墓群,出土的摇钱树,做工精良,聚集了西王母、牛郎织女等神话人物,熔戏剧、歌舞、杂技、音乐于一炉,这也许是当时人们对天堂生活的向往与猜想。水是岷江,镇子沿江而建,是典型的川西吊脚楼。坐在一家茶铺,一边喝茶,一边向主人打听镇子的掌故。茶主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说话声气高,身子骨硬朗。从他的情绪中,我寻找着自己的所在。老人侃侃而谈,从江口镇的武阳茶肆,到张献忠千船沉银,好像发生在昨天。他爷爷曾教给他一个童谣,是寻找宝藏的诀窍。老人端起紫砂壶,对着壶嘴,呼噜噜喝了一口,然后继续说,江口这个地方,不像今天,没有多少船,有些破败了。过去水流大,一到雨季,水就漫到了岸边。千船沉银的传说,他曾听老父亲提起过:当年张献忠在江口沉宝后,派一名将军在此匿藏起来,守候江底宝物。将军去世后,变成石虎雄踞此处,与河中的石龙遥遥相望。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童谣能否作为实证:江口镇就是张献忠沉银地?果真是,这一定是揭开张献忠宝藏的寻银诀。
当我打定主意动身前往江口镇的时候,有媒体朋友劝我,坚称江口沉银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真正的宝藏是在锦江。朋友信誓旦旦,证据就是其谋职的一家报纸的一则报道。
文章称:1938年,川军将领幸蜀峰意外得到了一张藏宝图,他照图开挖,果真挖出了奇物。但除了幸蜀峰,这些东西再也没有人见过。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细节,就是幸蜀峰在临终之前,曾经把一篇手稿交给了他的儿子幸邦权。
手稿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从手稿的第三页起,叙述着藏宝图的来历。“一天,在四川共事的前辈江希曾突然请杨伯鹿吃饭。杨伯鹿感到十分疑惑。酒过三巡之后,江希曾就开始赞赏杨伯鹿品行忠厚,为人可信。随后江希曾取来了一个精致的小木箱,郑重地交给杨伯鹿道:‘这里面保存着我多年收藏的张献忠宝藏的秘密,先生为人忠厚,故特在我离川前交给你,以后遇有机缘,把宝藏开发出来献给国家。’杨伯鹿谨记这份嘱托,从不把资料示人。1938年12月,杨伯鹿认为,捐出宝藏的秘密,正逢其时。”
一份藏宝图,打动了川军将领。当时正是抗战的艰难时期,军费匮乏,从四川首发,掀起一元捐款购飞机行动,全民抗战热情异常高涨。如获张献忠这批巨额宝藏,对抗战将是巨大贡献。他们立即出资组建挖宝工程队,而作为师长的幸蜀峰,负责整个工程。工程技术负责人是杨永思,他又根据藏宝图所示位置,绘制了一张挖掘开采施工图。施工位置从安顺桥向南,顺江而下的四川大学和兵工厂之间。幸蜀峰手稿所记录的挖宝位置,就是今天望江楼下游这段长50米的錦江河道。成都民间有类似的一句童谣,“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似乎成为张献忠藏宝的又一个“寻银诀”,据说只要找到石牛和石鼓,就能发现巨额宝藏。
1939年初的一天,传说中的石牛真的出现了。“消息传出,次日观众从早至晚,不下万人。”根据手稿记录显示,当天幸蜀峰当临时解说员,十分疲倦。但真的挖出了东西,情绪也很高。他记得当时还写过两句诗:“往昔歌谣原有本,白银预料藏此间”。
据手稿记载:“第二天又挖出了黑色的人骨,接着出现了一层厚厚的血砂,而当开挖进行到一半时,一组刻有‘张’字的石条赫然出现在眼前。这种种征兆似乎都预示着,宝藏就在这里。于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挖宝开始不分昼夜地进行着。” 然而,雨季马上就要来临,锦江开始涨水,河水慢慢地逼近了工地。由于工地地势低洼,一旦渗水,工程就只能中断。于是,幸蜀峰决定暂停挖掘,先请物探专家确定这里究竟有没有金属物。探测结果又给了幸蜀峰一个意外惊喜,因为就在挖掘点的正下方,发现了非常明显的异常反应,这意味着,此处肯定埋有大量的金属物,幸蜀峰更加坚定了挖宝的信心。但奇怪的是,不管怎么挖,巨额的金银却始终没有现身。施工队仅仅挖出了十几枚大顺通宝铜钱。连绵的阴雨,导致河水暴涨,并迅速淹没了工地。挖掘被迫中断,耗费了大量人力,宝藏却没有挖到,幸蜀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四川省档案馆,有一份旧档案,是四川省政府淘江专卷,而且这份专卷里完整地保存着川军挖宝的所有官方秘档。卷宗对挖宝原因和经过,都有详细描述,唯独没有说出“藏宝图”。随后的调查发现,石牛极可能是锦江水利工程的镇水之兽,但铜钱确实是张献忠政权所有。望江楼附近水下是否有宝藏?川军“挖宝”挖出的文物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这一切,似乎也成了谜。 六
镇街打弯处,有一座小桥,山上一股小溪穿桥而过,汇入岷江。桥旁有一座明清吊脚楼,当地人叫桥楼子。楼门紧锁,主人不知去向。江口镇这样的民居,大多三百多年历史,他们祖辈居此,如今,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后辈成为新一代城市人。人去楼空,只留下一沫苍凉。道边一块石头,上书三个大字“茶场子”。茶场子就是武阳茶肆,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茶叶集市。
昨晚,与米汤饭老板闲聊,聊得茶肆佳话。王褒字子渊,西汉著名辞赋家,官至谏议大夫。居成都杨寡妇家中,因常常使唤寡妇家一个名叫便了的奴才,感觉顺手,爽性立据买下。据为《僮约》,文中一句“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劳役项目,却使得一个小家奴与武阳茶肆,一起名垂青史。所谓“烹茶尽具”,就是洗杯子泡茶,侍奉主人。在《僮约》中格外提到“武阳买茶”,把“买茶”写进合约,还把买茶的市场也白纸黑字的规约了,说明武阳茶市在当时影响之大,茶叶品类之全了。
我在茶场子闲走,走着走着,天放晴了。昨夜飘了雪,空气被洗得没了杂质,阳光透亮,呈现一圈明艳的黄。尚未长出新芽的榕树,在道边,显出冷峻的模样,几枚三角梅,粉粉的,与阳光争妍。一条土狗,“嗖”一下,从身后窜出,让我吃一惊,原来一只耗子跑过,真是的,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孤独的旅行,才能让我有更多的机会,独自面对自己。我从桥楼子边的小溪,蹩向彭山一处小道,有几户人家,老式青瓦房。沿着长寿梯拾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寺庙,叫“慧光禅院”,牌匾有些陈旧,朱漆脱落。一副对联,字为黄色,属排刷体,粗硬笔直,上联为“禅地非常深生祖道法门无尽大振雄风”,下联为“大转法轮人天普济悲运同体四众皈依”,琢磨了半天,也搞不清断句,用排除法和对比法,才确定为四字断句。寺内有泥土篐成直径1米多的圆桶,从寺院平地凸起一丈有余。土柱上生一歪歪扭扭的樟树,叶子落尽,树干硬挺,指向冬日暖阳。寺旁一处菜园,估计是僧人闲暇开垦的荒地。园中蔬菜间,夹杂着一些小榕树,枝叶还挂着,绿的深沉,近乎于黑,三五只鸡闲庭信步,有时为争一粒石子、一枚草籽,而大打出手。寺院左后方,有两间砖红漆房。一间已经废弃,应该有人时常来打理,屋前保持得很整洁。另一间住了人。门虚掩着,但无人,屋檐下垛着很高的柴禾,一只狗守着,见我来,一直跟着不放,不时大叫两声,甚至突然跑到前面挡住去路,真是条忠实的看门狗。
住持从大雄宝殿走来,与他闲聊,得知住持释照能已75岁高龄,从气色、相貌以及言谈举止,感觉他也就六十刚出头。住持是绵阳人,五十多岁出家,已在禅院修行二十多年,修为頗深,禅门对联,寺内题诗,落款均为住持释照能。向住持打问张献忠沉银之事,老和尚双目微闭,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答到:有便是无,无便是有。
世间万物皆至于此。
责任编辑:马小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