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内镜治疗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27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5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患者163例,女性患者112例,年龄为8-71岁,平均年龄为43.7岁。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法,将275例患者分为电切除组,圈套切除组和微波组三组。结果:三组患者单发息肉、多发息肉、无蒂息肉及有蒂息肉等各种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结论:通过内镜的方法对大肠息肉病症进行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以上三种方法中,电切除方法的效果较好,并且三种方法也可以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内镜治疗;大肠息肉;电切除;圈套切除;微波治疗
大肠息肉是医学临床上一种具有多发性的、常见性的肠道疾病,并且该种疾病具有很高癌变率。据近年来的相关资料报道,患者的息肉越大,发生恶变的几率就越高。小息肉一旦发生恶性病变,就会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进展期癌。多发性息肉发生恶性病变的几率要比单发性息肉高的多,因此对于大肠息肉的普遍临床观点认为,患者一旦被发现患有多发性的大肠息肉应该尽可能及时的进行早期切除。近年来由于内镜治疗在大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中体现出效果好,患者的痛苦小并且并发症较少等一些优点,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下对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27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并分析内镜治疗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275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患者163例,女性患者112例,年龄为8-71岁,平均年龄为43.7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排便不适、排血便及粘液便等。通过肠镜对患者的息肉情况进行观察。275例患者中,多发性息肉患者78例,单发性息肉患者197例;共发现息肉352颗,其中分布于盲肠的息肉有27颗,升结肠息肉有42颗,横肠息肉56颗,降结肠的息肉有61颗,乙状结肠息肉有73颗,直肠息肉93颗,详见下表一:
1.2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法,将275例患者分为电切除组,圈套切除组和微波组三组,170例患者为电切除组,48例患者为圈套切除组,57例患者为微波治疗组。
对48例圈套切除组的患者进行单纯的圈套切除手术。首先应将手术所必须的套扎器安置在肠镜的前面,在找到息肉目标后,将息肉的底部用套装器所释放的胶圈进行结扎。在结扎完成后的21d后息肉可脱落。
对57例微波治疗组患者通过微波治疗仪进行治疗。首先应用常规的方式对内镜进行插入,之后采用5W-80W输出功率的微波治疗对所发现的息肉进行烧灼。一般用杆状发热电极对2.0㎝以下的息肉进行烧灼。另外根据患者具体的息肉情况还可对微波治疗仪的输出功率和发热电极进行适当的调整。
2 结果
三个治疗组275例患者共352颗息肉在接受不同肠镜手术治疗后,186颗息肉通过高频电刀成功切除,79颗息肉通过圈套切除术成功得到切除,87颗息肉通过微波治疗成功除掉。全部275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术后5d出现出血现象,经内镜下进行止血得到控制,且并无穿孔现象发生。详见下表二:
3 讨论
高频电凝切法因其有效、简单,可及时回收标本送检,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已成为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电凝功率的选择过弱,电凝过度造成创面,溃疡过大、过深,日后焦痂脱落时凝血不全造成出血。所以 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外注意凝切创面的反应,尽量避免机械切割。而对于残端创面较大的,特别的息肉直径为3.0㎝左右的息肉,应该加大电凝切的强度。
微波治疗是通过对患者的病灶内部进行加热而达到使其凝固坏死的目的,同时也兼有止血的功效,其操作方法简单,其危险性要小于高频电激光治疗。
通过对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27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内镜的方法对大肠息肉病症进行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以上三种方法中,电切除方法的效果较好,并且三种方法也可以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娜,韦红,吴克利,蔡国豪.结直肠巨大息肉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J].中国基层医药.2010,12(10):221-222.
[2] 周平红,陈巍峰,张轶群,钟芸诗,秦文政,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的内镜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8,3(18):478-479.
[3] 钱贤,石巍,廖爱军,曾斌.1853例结肠癌和结肠息肉的场景资料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1339-1340.
[4] 贺杰,李丽君,郭英慧.238例结、直肠息肉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7(29):100-101.
[5] 张保环,徐惠萍,乐怀浙.336例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08,32(6):280-283.
【关键词】内镜治疗;大肠息肉;电切除;圈套切除;微波治疗
大肠息肉是医学临床上一种具有多发性的、常见性的肠道疾病,并且该种疾病具有很高癌变率。据近年来的相关资料报道,患者的息肉越大,发生恶变的几率就越高。小息肉一旦发生恶性病变,就会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进展期癌。多发性息肉发生恶性病变的几率要比单发性息肉高的多,因此对于大肠息肉的普遍临床观点认为,患者一旦被发现患有多发性的大肠息肉应该尽可能及时的进行早期切除。近年来由于内镜治疗在大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中体现出效果好,患者的痛苦小并且并发症较少等一些优点,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下对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27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并分析内镜治疗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275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患者163例,女性患者112例,年龄为8-71岁,平均年龄为43.7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排便不适、排血便及粘液便等。通过肠镜对患者的息肉情况进行观察。275例患者中,多发性息肉患者78例,单发性息肉患者197例;共发现息肉352颗,其中分布于盲肠的息肉有27颗,升结肠息肉有42颗,横肠息肉56颗,降结肠的息肉有61颗,乙状结肠息肉有73颗,直肠息肉93颗,详见下表一:
1.2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法,将275例患者分为电切除组,圈套切除组和微波组三组,170例患者为电切除组,48例患者为圈套切除组,57例患者为微波治疗组。
对48例圈套切除组的患者进行单纯的圈套切除手术。首先应将手术所必须的套扎器安置在肠镜的前面,在找到息肉目标后,将息肉的底部用套装器所释放的胶圈进行结扎。在结扎完成后的21d后息肉可脱落。
对57例微波治疗组患者通过微波治疗仪进行治疗。首先应用常规的方式对内镜进行插入,之后采用5W-80W输出功率的微波治疗对所发现的息肉进行烧灼。一般用杆状发热电极对2.0㎝以下的息肉进行烧灼。另外根据患者具体的息肉情况还可对微波治疗仪的输出功率和发热电极进行适当的调整。
2 结果
三个治疗组275例患者共352颗息肉在接受不同肠镜手术治疗后,186颗息肉通过高频电刀成功切除,79颗息肉通过圈套切除术成功得到切除,87颗息肉通过微波治疗成功除掉。全部275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术后5d出现出血现象,经内镜下进行止血得到控制,且并无穿孔现象发生。详见下表二:
3 讨论
高频电凝切法因其有效、简单,可及时回收标本送检,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已成为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电凝功率的选择过弱,电凝过度造成创面,溃疡过大、过深,日后焦痂脱落时凝血不全造成出血。所以 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外注意凝切创面的反应,尽量避免机械切割。而对于残端创面较大的,特别的息肉直径为3.0㎝左右的息肉,应该加大电凝切的强度。
微波治疗是通过对患者的病灶内部进行加热而达到使其凝固坏死的目的,同时也兼有止血的功效,其操作方法简单,其危险性要小于高频电激光治疗。
通过对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27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内镜的方法对大肠息肉病症进行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以上三种方法中,电切除方法的效果较好,并且三种方法也可以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娜,韦红,吴克利,蔡国豪.结直肠巨大息肉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J].中国基层医药.2010,12(10):221-222.
[2] 周平红,陈巍峰,张轶群,钟芸诗,秦文政,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的内镜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8,3(18):478-479.
[3] 钱贤,石巍,廖爱军,曾斌.1853例结肠癌和结肠息肉的场景资料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1339-1340.
[4] 贺杰,李丽君,郭英慧.238例结、直肠息肉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7(29):100-101.
[5] 张保环,徐惠萍,乐怀浙.336例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08,32(6):2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