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更是如此。在数学课上,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初中数学老师思维陈旧,不注意新课导人的技巧和手段,嚴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导入新课,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好的新课导入是整个教学成功的开始,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中学数学课中怎样巧妙导入新课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下新课导入的常用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孔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知识、新见解,便于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认识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巩固的知识体系。例如教材中关于角平分线的性质意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联系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后自行归纳得出,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同学会做、会画,却不能很好地用数学语言表述,为此一上课我就引领学生复习回顾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为其用数学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奠定基础。
二、优化新课导入,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循环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智慧起源于动作,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新课导人中教师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联系生活实例的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
四、动手实践导入法
动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进数学良性循环。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使三个顶点重合。问三个角的和为多少度?学生立即可从实践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并且对这一结论印象深刻。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感情的投入。学习的过程不是机械地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充满热情、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和主动寻求知识的过程,对于十几岁的初中学生,更是如此。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新课导人作为数学教学的起始环节,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在新课导人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尽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努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周边环境进行导入取材,让数学课堂允满生命活力,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愉悦、轻松、安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开课氛围。此外,教师在新课导入巾,还应该注重师生之问的互动,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救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六、数学故事导入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心理状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导人的趣闻性是吸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的关键。各种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在数学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下,都可以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体,成为引用抽象数学问题的导线。讲点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
七、问题导入法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利用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导人新课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探究性问题设计教学情境导人新课有利于理解、讨论、合作、动手实践、探究等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节新课的导人中,我创设了如下的生活情境并出示图片: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上行走,他先走40米,再走10米,问:最后小明停在出发点的哪个方向?距离出发点有多远?在这里,问题“最后小明停在出发点的哪个方向?距离出发点有多远”分别与加法法则中确定和的符号、绝对值相对应,它能够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法必须因课而异,因内容而异。引人人胜是导人最基本目的,还必须与整个教学过程精密衔接。只要我们努力钻研新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法,就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文娟.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2.11.
[2]包园洁.初中数学新课导入初探[J].数学天地,2012.5.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新星学校)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好的新课导入是整个教学成功的开始,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中学数学课中怎样巧妙导入新课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下新课导入的常用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孔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知识、新见解,便于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认识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巩固的知识体系。例如教材中关于角平分线的性质意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联系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后自行归纳得出,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同学会做、会画,却不能很好地用数学语言表述,为此一上课我就引领学生复习回顾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为其用数学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奠定基础。
二、优化新课导入,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循环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智慧起源于动作,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新课导人中教师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联系生活实例的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
四、动手实践导入法
动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进数学良性循环。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使三个顶点重合。问三个角的和为多少度?学生立即可从实践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并且对这一结论印象深刻。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感情的投入。学习的过程不是机械地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充满热情、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和主动寻求知识的过程,对于十几岁的初中学生,更是如此。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新课导人作为数学教学的起始环节,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在新课导人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尽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努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周边环境进行导入取材,让数学课堂允满生命活力,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愉悦、轻松、安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开课氛围。此外,教师在新课导入巾,还应该注重师生之问的互动,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救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六、数学故事导入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心理状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导人的趣闻性是吸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的关键。各种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在数学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下,都可以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体,成为引用抽象数学问题的导线。讲点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
七、问题导入法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利用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导人新课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探究性问题设计教学情境导人新课有利于理解、讨论、合作、动手实践、探究等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节新课的导人中,我创设了如下的生活情境并出示图片: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上行走,他先走40米,再走10米,问:最后小明停在出发点的哪个方向?距离出发点有多远?在这里,问题“最后小明停在出发点的哪个方向?距离出发点有多远”分别与加法法则中确定和的符号、绝对值相对应,它能够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法必须因课而异,因内容而异。引人人胜是导人最基本目的,还必须与整个教学过程精密衔接。只要我们努力钻研新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法,就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文娟.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2.11.
[2]包园洁.初中数学新课导入初探[J].数学天地,2012.5.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新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