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西方文学作品《一生》中的意象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a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泊桑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文坛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作品颇丰,以短篇小说尤为显著。因此,国内学界曾更侧重其短篇小说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关其长篇小说及其意象的研究相对较少。此次探析将以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为切入点,重在分析其中的典型意象,解读其象征意义,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把握作者传达的生命哲理。
  关键词:莫泊桑;《一生》; 典型意象;象征意义;生命哲理
  一、引言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小说家,他笔耕不辍,创作了三百余部中短篇小说、 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 其中短篇小说极为显著,故与契科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以往的研究偏重其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研究为数不多,而偏重意象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但意象描写通常在作品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与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的命运走向等密不可分。在《一生》 中,作者精妙地营造了客观意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这些意象对于我们全面解读小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而言,意象根据不同标准,分类不同。此次,我们分别从自然意象、动物意象、人物意象和人文意象去分析和解读小说《一生》。
  二、小说《一生》中的典型意象
  (一)意象概念
  在中国,“意象”一词,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萌芽于先秦,成词于汉代,六朝用于文学,唐宋沿用,到清明而大行。① 在西方,跟“意象”密切相关的就是“意象主义”。意象主义的崛起是在1910年的英国,它不仅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而且也受于中国的古典诗歌。意象主义认为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情感的复合体”。② 一言以蔽之,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主体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的形象,表现主体的思想情感。
  (二)典型意象
  以上我们已经了解了意象的含义,“典型意象”,顾名思义,就是作品中所呈现的意象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它们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能够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思想情感,彰显作者的深邃哲思。
  三、小说《一生》中的典型意象分析
  小说《一生》中出现的典型的、不断变化的自然意象、动物意象、人物意象和人文意象,为主人公雅娜不平坦的命运埋下伏笔,这对于我们深入、全面了解作品意义重大。
  (一)自然意象
  自然意象是指与自然景物相关的意象,如大海、树木、河等。在《一生》中,作者多次提及到不同季节的灌木林、梧桐树等自然意象,我们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把握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1.灌木林---美幻爱情修转为爱情和友情的双重背叛
  雅娜和拉马尔子爵订婚后,夜晚两人双手紧握,走在静谧的灌木林,仿佛心意相通,相识到爱恋,看似浪漫而温情。在这里他们有了较为亲密的接触,此时的“灌木林”见证了他们两个人的爱情,它象征着爱情修成正果。
  蜜月结束后,生活归于平淡。现实远比幻想更加残酷。一天夜里,雅娜发现丈夫与女使罗莎莉的不正当关系,她冲出家门,沿着林荫路跑去,一路狂跑,穿过灌木林。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灌木林”目睹了雅娜的伤心欲绝、不省人事,这里“灌木林”象征她满怀期待的爱情彻底破灭。
  现实终究是现实,即使抗争也不一定能战胜它,更何况对于一个总是依附他人生活的雅娜呢?对爱情本不报幻想的她来说,一切归于平静,可还是事与愿违,难维现状。不久,她意外发现自己一直信赖的好友伯爵夫人竟与自己的丈夫在灌木林的小树林偷情,悲从中来。对于爱情,她早已麻木,可让她格外珍惜的友情却也是这般脆弱,她心灰意冷,故“灌木林”象征着她所遭受的爱情和友情的双重背叛。
  2. 梧桐树---生的希望和死的悲痛
  曾经在梧桐树下,雅娜迎来了她和子爵的订婚。但丈夫的不忠,早已让她对爱情、婚姻心如死灰,美好不复存在。后来,梧桐树下雅娜又迎来了新的希望----保尔的出生。一个失去亲人、遭受丈夫背叛、对生活不抱希望的人,在此刻将所有的不幸抛之脑后,儿子的出生再一次唤醒了她对生活的一切希望与热情。
  日子飞快,又是一年的春天。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然而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与春日这般美好愿景一般。梧桐树下,男爵夫人倒下,雅娜沉浸在沉重的丧母悲痛之中,想起童年种种往事,那个疼爱她的母亲永远离开了她,她悲伤近似发疯。故“梧桐树”代表着死亡。
  “梧桐树”四季昂然挺立于此,好像一个无声无息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四季轮回,目睹了生死离别,经历了叶开叶落。在小说中,它也是生和死的象征。
  人生何尝不是这四季之景呢?人生的四季有起有落,春花秋实,夏蝉冬雪,仿佛也印证了人的一生。四季更替,正是人从不断成长到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二)动物意象
  在小说《一生》中,动物意象相对于自然意象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更具有较为细致、明朗的象征意义。此处,我们以一个虚的意象,即雅娜梦中的“老鼠”和“狗”意象为例。
  1. 梦中老鼠
  小说中关于“老鼠”意象,仅出现过一次,是一处虚写,但对我们剖析主人公雅娜的心理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当雅娜发现丈夫与女使罗莎莉不正当关系后,冲出家门欲投崖自尽,昏倒雪地中,被人抬回家,躺在床上昏迷不醒时,她做了一个很长的有关“老鼠”的梦。梦中“老鼠”肆意爬上她的床、被窝、她的胸口、皮肤,她挣扎着,却怎么也抓不住。虽只是一个梦,却十分真切,这与主人公雅娜当时的心理有关,正是其心理意识的真实写照。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正式将人的心理结构化为意识和潜意识层次。意识是心理结构的外表,而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未达到意识状态的意识活动过程。”(邱云华:2005)雅娜因受刺激,晕迷不醒,此刻意识则处于次要地位,曾经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表达“潜意识”挣脱了主体的意识控制占据上风,在梦中得到寄托,迸发出来。根据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老鼠”代表着女性的身体部位的某一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文本,这里的“老鼠”意象我认为指男性形象则更为妥帖。小说中“老鼠”是“钻进”被窝、“爬”上床、“伏”在胸口、“上下乱窜”、从四面八方而来、抓也抓不住的形象。“老鼠”一方面指子爵的行为,准确地说,指的是子爵与雅娜发生的关系,这让雅娜十分地厌恶和反感,与她向往地心灵相通的爱情迥然不同。曾經憧憬单纯美好的爱情无可奈何化为泡沫,更为糟糕的是赤裸裸的背叛,故“老鼠”意象象征着雅娜对和子爵保持的两性关系感到愤怒、憎恶和恶心;另一方面,雅娜极其想抓住“老鼠”,可怎么抓都抓不住,这表明心理预期和行动结果之间的失落感,暗示雅娜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使女、亲似姐妹的罗莎莉与自己的丈夫苟合在一起的失望。   2. 狗
  “狗”作为文学中的意象,随着时代发展,其象征意义也不断丰富。生活中 ,一方面,狗身上闪烁着人性之美,故“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另一方面,狗具有兽性,故“狗”意象也象征着怯弱、势利等。在小说《一生》中“狗”意象每一次的出现,都有其深意,其中“母狗”这意象最为典型。
  新神甫一直劝告雅娜揭示丈夫和伯爵夫人的不正当关系,却遭到拒绝,将私恨发在母狗上。他拼命击打路边正在生产的母狗,伞打折了,他又跳到狗身上,疯狂地践踏,想将它踏成肉饼。在践踏的压力下,最后一只小狗被挤出来了,此刻母狗已经血肉模糊,身子还在颤动。最后,神甫又抬起脚跟,狠命一踹,“母狗”被泯灭人性的神甫无情地杀掉。
  这样的场景触人心弦,让人泪目,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个天天张口闭口上帝的人做出来的事情。母狗被神甫残忍践踏得血肉模糊,这是人类给予它的欺辱和伤害。此时,“母狗”意象已经人性化,暗示着处于那个特殊年代,类似于“神甫”这类伪善的人使社会群体遭受的压迫、磨难。所以“母狗”的命运代表着特殊年代的普通人,它象征着生命的压迫与践踏。
  以上即为莫泊桑小说《一生》中“ 狗” 意象所具有多重而深邃的象征意义。作者从人与狗之间的关系展现出“狗”象征着生命的压迫与践踏。
  (三)人文意象
  在文中,白杨山庄多次出现,伴随雅娜成长、结婚、婚姻挫败……这一意象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度探析。
  离开圣心修道院后,雅娜和父母希望早点到达一心向往的山庄。出发前,她畅想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眺望大海,结婚定居,幸福生活。本性纯洁的雅娜憧憬未来,心有星辰大海,眼有热情光芒。对雅娜而言,白杨山庄是新开端以及一切美好、浪漫的事物。结婚后,雅娜悉心培养儿子保尔。孩子长大后,将家产败得所剩无几,最终雅娜同意了罗莎莉的建议,卖掉了白杨山庄。签卖契的那一天,她心痛欲碎,黯然神伤,独自漫步在白杨路上,泣别周围熟悉的景物和这座熟悉的庭院,心中不免多了些怅然与无奈。生活多年的白杨山庄,这里有和父母相处的美好回忆,有初触爱情的记忆,更有与儿子保尔朝夕相处的珍贵回忆,可如今为了生活,只能卖掉白杨山庄,满心不舍,愁苦难耐。
  离开白杨山庄后,雅娜不但没有遗忘那里,记忆仿佛更加深刻。她曾梦回白杨山庄,梦见与亲人在那里的生活,梦醒眼角总挂泪。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现实将她的思绪拉回,现如今连具有所有回忆的山庄都不属于她了。今昔对比,物是人非,顿感失落,怀念无限。
  再回白杨山庄,使得雅娜有机会重回旧居。这一次不同往日,她“蹑手蹑脚”,因为这里不再属于她了,她的到来也未得到庄户的许可。“蹑手蹑脚”透漏出她的百般心酸,这里不是是她的“归属”,她就像干枯的野草一样飘飞在天地之间,无处可停留,心也无处可安放。她回顾来路,在这里她成长、结婚、生子、丧亲……往事不堪回首,这里埋葬了她的一生,因此,白杨山庄是雅娜曾经的居住地,更是她内心的归属地。
  (四) 人物意象
  小说《一生》中有一个看似可有可无却至关重要的女性角色,那就是莉松姨妈。在小说中,她总是那样悄无声息,好似看不见的空气一般。但这一人物,却是主人公雅娜另一个面的意象化,就是雅娜作为人的意识和本质被抽空后的外化和极致的展现,故值得我们深入深思。
  在家中,丽松姨妈是一个不受人人待见的形象,大家视她为“没出息”、“无足挂齿”、“无关痛痒”的一个无不足道的人。所有人对于她的好,仅仅是出于礼貌,仅仅是关乎一点泛泛的情意。
  雅娜和子爵订婚后,丽松姨妈前来祝贺。一晚,子爵随口的一句关心:“这双宝贵秀气的脚,一点也没觉得冷吗?”丽松姨妈慌忙用双手捂住脸,失声呜呜地哭起来。这些年从来没有人这样关心过她,突然有人关心时,情难自己、失声痛哭。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芳华》中的一句话:“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雅娜的儿子保尔慢慢成长,丽松姨妈使出全身解数,然而孩子跟她也并不那么亲热,她心中委屈,常回房独自垂泪。一代一代人出现,给她带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忽视与冷漠,不曾有人真正关注过她,给她一丝温暖。
  在她患病即将离世时,她仍旧牵挂雅娜。在世俗社会之中,“她就像一个影子或者一件熟悉的物品,就像一个活家具,司空见惯而从来无人关切。”她胆怯、不受待见,长期被忽视,但是她没有被残酷的生活所稀釋,保持她善良的本性。
  小说中,雅娜是众人关注和呵护的对象,而丽松姨妈是长期被忽视的对象。事实上,丽松姨妈是雅娜的表象化和意象化,两人看似毫无相似之处,但丽松姨妈确实是雅娜个体的另一面。丽松姨妈,是那种显而易见的被忽视,无论是她的简单、还是善良,雅娜又何尝不是?雅娜表露出来的单纯、善良,同样也未得到珍惜和善待,所以两个迥乎不同的人,在本性和遭遇上是相似的,她们都是真情付出却不被善待的牺牲品。
  三、拾掇人生的颗粒珍珠----《一生》的智慧哲思
  莫泊桑在小说中虽然设置了种类多样、层次不同的意象,但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类似,代表着作者对人生、人性以及生命的感悟和看法。
  (一)人生的选择与苦难
  无论是见证雅娜美好爱情的灌木林,迎来子爵订婚的梧桐树,还是被认为拥有无限趣味的海边,它们都是雅娜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不论是目睹了背叛爱情和友情的灌木林,迎来死亡的梧桐树,只能够用来回忆的大海,还是梦中憎恶的“老鼠”,它们又是作为人生的苦难而来。因此,拾掇人生的颗粒珍珠,《一生》启示我们应慎重对待每一次选择,因为不同的选择连缀着每一个人的命运的走向。
  (二)美好的人性
  在小说《一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的描写无处不在,小说中有三个人物身上的美好人性展现在我们面前,分别是:男爵大人、丽松姨妈和女使罗莎莉。如:面对子爵动手挥打家里仆人马夫时,男爵大人选择及时制止;面对神甫暴打正在生育的母狗,男爵挥手制止;面对女使罗莎莉未婚先孕,男爵为她找寻好人家安定。丽松姨妈长久被忽视,可她仍旧善良。姐姐死亡,她与雅娜守候;生病即将离世,仍念念不忘去了天堂向上帝为雅娜祈福。罗丽莎,虽然遭受子爵的诱骗,但是她依旧保持本性,温暖如初,在雅娜在无助、孤单之际,她倾其力,全力以赴帮助她。这些人就是美好人性的代表。   (三)生命的哲理
  小说《人生》中,莫泊桑多次提到生和死亡,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母亲的逝去、父亲的逝去,甚至母狗死去,萬物都有其生命规律。树叶抽新枝、保尔的出生、杀杀狗的幸存这是生的规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飞快,可是它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生命亦是如此。生于当下,我们唯有不过度解读过去,不过度幻想未来,恰如其分,珍惜当下,因为此刻的现在是以后想回忆的过去,也是曾经满怀期待的未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学会接受生活和自己是新开始的第一步,正如文尾所言:“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结语
  莫泊桑在长篇小说《一生》中,大量使用典型意象,暗示人物的命运变迁,更凸显出其文章的深度哲思。总的来说,在莫泊桑的笔下,意象这种原以诗歌为主要体裁的艺术手法,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活力,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注释:
  ①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5-196页。
  ②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象征主义?意象派(外国文学流派研究资料丛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10页。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M].刘徽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2]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象征主义?意象派(外国文学流派研究资料丛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
  [3]胡健生.意象描写与心理刻画的精妙结合——莫泊桑长篇小说创作手法刍论[J].临沂师专学报,1997(01):64-67.
  [4]李泳岩.幻想与现实的冲突—读莫泊桑《一生》[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3):88-90.
  [5][法]莫泊桑.一生[M].李玉民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6]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 周国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7]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和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隋清娥.“人” 与“狗” 的纠葛 — 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狗” 意象[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102-106.
  [9]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张英伦.《永恒的流星:莫泊桑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单晶晶,1995,女,河南驻马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刘莹莹,1992,女,河南信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袁叶, 1992,女 ,湖北宜昌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其他文献
患者,女性,29岁.因"停经38周,发现臀位1周,阴道见红2 h,,于2008年3月入住我院妇产科.患者自诉2007年7月和8月均出现阴道少量流血,3 d干净,自认为月经来潮.2007年9月初在当地医院检查为孕3月余,1个月后自觉胎动,以后腹部渐膨隆.整个孕期不定期在当地医院共检查5次未发现异常,但患者始终感觉有不规律腹痛.1周前患者产前检查发现臀位,3月6日阴道见红,入住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
期刊
目的 研究格林模式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格林模式对某社区120位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后与教育前相比,教育对象高血压知识达标率提高34.2%,对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支持率提高39.2%,卫生活动参与率提高30.0%,高血压控制稳定率提高40.0%,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值从(55.77±2.62)提高到(64.62±0.49).结论 格林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
护理学的快速发展,对护理科研工作和护理学术论文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实的情况是临床护士科研意识、知识和能力缺乏,护理学术论文质量不高[1],写好护理研究论文对各级护理工作者来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2].护生是护理队伍的后备军,也是护理科研队伍的后备军,如果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将来的科研能力。
期刊
摘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女士的经典之作,由梦继导演的同名电视剧《倾城之恋》,将故事人物搬上了银幕。由于拍摄所呈现出的视听效果极佳,电视剧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深得群众喜爱,因此也激发了大家对其人生故事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以《倾城之恋》的白流苏为研究对象,从人物形象及人生解读两方面入手,探究其形象特征以及造成其惨淡人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人物形象  1、白流苏人物形象分析 
目的 研制双腔气囊胃管留置,探讨其预防鼻饲反流误吸的效果.方法 将62例脑血管意外鼻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普通胃管;实验组应用双腔气囊胃管.观察两组胃管留置插管深度、成功率、滑脱率、反流、误吸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胃管深度长于对照组.其插管成功率、预防滑脱、反流、误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腔气囊胃管留置效果显著优于普通胃管,可有效预防鼻饲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途径之一,口腔的温度、湿度和食物残渣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尤其是口腔内的牙间隙、齿龈槽等这些解剖部位,更有利于细菌生长.因此口腔护理在住院病人的护理过程中非常重要。
期刊
摘要:近年来,语文要素这一概念不断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这一词是部编教材问世以来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遵循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体现。部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双向发展核心,拓展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深度。为了语文要素更深入的融入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本文就其重要意义和教学策略两方面,分析了语文要素教学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发生机械瓣膜功能障碍需行手术治疗病人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总结生理妊娠28周5例及妊娠<28周2例孕产妇在妊娠期发生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其中6例行机械瓣膜再次置换术的术后护理.结果 7例病人有6例行机械瓣膜再次置换术,妊娠28周5例病人剖宫产娩出活女婴3例,活男婴2例,未发现有关胚胎病和其他畸形,妊娠<28周的2例病人,1例胎儿于术后第1天宫内死亡,1例术后继续妊娠至足月,顺利分娩.结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颅脑损伤患者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合并症,是由于外力作用于脑部,而使脑表面或脑底部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导致.由于脑膜受到血性脑脊液的刺激或血管痉挛的形成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可持续15~30 d,尤其是伤后3~7 d,因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使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早期对患者的头痛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提高舒适度,有效缓解
期刊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开办护理博士教育较早的国家,已经有24所大学或学院开始护理博士学位培养计划.博士学位护理教育旨在培养高级护理教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人才及独立开业的专科护理师、健康咨询顾问,一般设在具有博士学位教学能力的大学或学院里.美国的护理教育已经具备了从初级、巾级到高级的完整体系,他们始终认为,发展护理教育是护土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及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教育是打开权利及尊严的钥匙,教育是一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