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与流动党员研究的方法创新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对于定量研究,质性研究是国际学界比较通用的适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无论从质性研究基本内涵来看,还是从其方法特点来看,这种研究方法都对深入研究流动党员问题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与流动党员的研究前景具有一定契合性。基于对当前流动党员偏“定量”研究方法适合度、解释度和科学度的批判反思,文章提出了质性研究在流动党员研究中的应用问题,认为应重视在流动党员研究中的“自然情境”,强调在流动党员研究中的“平等互信”,突出在流动党员研究中的“内容创新”。
  关键词:质性研究;流动党员;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5-0075-05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升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要素流动加速,“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越来越多的党员成为流动党员。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学术界日益重视流动党员的相关研究。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流动党员的相关研究成果俨然已经非常丰富,可是这些研究成果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共性就是以阐释性研究为主,研究中主要采用统计调查、量化建模、个案研究、计量检验等定量研究方法,由于缺乏多学科和跨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当前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就党建工作谈党建的层面上,且介绍经验做法的居多而理论探讨的较少。虽然流动党员相关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也不能忽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需要借鉴和采用社会科学中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以达深入研究之目的。相对于定量研究,质性研究是国际学界比较通用的适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得到了学者的青睐。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质性研究也在我国学术界悄然兴起,国内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图书情报学等领域都已经开始使用相关研究方法。无论从质性研究基本内涵来看,还是从其方法特点来看,这种研究方法都对深入研究流动党员问题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与流动党员的研究前景具有一定契合性。然而,在流动党员研究领域,质性研究方法应用得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以质性研究为出发点,梳理人文社会科学中经典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而探讨质性研究在流动党员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目前,质性研究已在国内许多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也给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研究者,尤其对于那些讨厌数字分析的学者带来了不少兴趣。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经常被翻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定性研究”,还可称为“社会科学实地研究”(socialScience Field Study)、“自然主义研究”(NaturalisticResearch)等。质性研究主要采用现象学、解释学、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深度访谈(Intensive Interview)等有关方法,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直面互动,通过对“自然情境”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来建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
  关于质性研究,学术界倾向于介绍不同的学派、研究取向以及研究方法,所以,对质性研究的概念还存在不同的认识。
  国外学术界对质性研究的观点多集中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角色及研究的微观方法这两个方面。关于“角色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迈克斯威尔(Maxwell)从研究者角色的视角给出了相关的概念,认为质性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的探索和建构的过程,研究者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投身到实际发生的事件中来探究局内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斯特劳斯则强调“被研究者的参与”,并认为:“研究过程非常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的融入;同时,质性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字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关于“方法说”,纽曼认为:“质性研究是一种避免数字、重视社会事实的诠释。”Denzin&Lincoln认为:“质性研究使用符号学、叙事学、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档案分析、音素分析,甚至统计、图表与数字等手段。研究者同时也借鉴与使用民族方法学、现象学、解释学、女性主义、解构主义、根茎学(rhizomatics)、人种制研究、访谈、精神分析、文化研究、问卷调查以及参与者观察等的研究视角、方法与技巧。”国内质性研究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他认为:“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活动。”这个概念涉及研究者角色、研究环境、研究方法、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等问题,成为当前学界普遍采用的概念。
  就质性研究的基本内涵来讲,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者的角色及与被研究者的关系,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保持互动平等关系,要求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充分发挥被研究者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是强调研究的动态性,质性研究相对于量化研究来讲,是将所获得的基于经验的知识上升到理论,形成一个“经验”→“介入设计”→“资料收集”→“解释分析”→“形成理论”→“新的经验”的循环圈。
  (二)质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
  虽然学界对质性研究的基本内涵众说纷纭,但是对质性研究的主要特征也达成了几点共识。第一,质性研究侧重的研究环境是“自然环境”。这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到实践中去,在事物原有状态下开展相关研究,同时要注重研究环境的动态发展引起的研究过程的演化发展,使研究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处于动态变化中,更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事实。第二,质性研究方法不是单一、专门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范式与方法的集合。从理论基础上看,质性研究是以现象学、扎根理论、解释学、符号互动理论、批判理论、后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多种理论为基础,吸收了这些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微观方法上看,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访谈、关键事件法、“深描”、解释、收集归纳文献资料、图表分析、案例研究(Case Study)、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档案研究(ArchivesStudy)、追踪研究(Panel Study)、实验研究(Experimemal Study)、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等。第三,质性研究是一种“探究式”方式。对于不太清楚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解释性的理解,以提供深入研究的线索和理论雏形,而不同于对于一个已知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更为精确的描述或预测,以期达到利用或控制目的的量化研究。第四,质性研究强调和谐的研究关系。因为质性研究需要研究者在深入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中从事研究,特别需要双方的信任、信赖、理解及有效互动,给予被研究者最大限度的尊重。   从对质性研究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的分析来看,不难得出结论:质性研究方法对提高流动党员研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质性研究方法对深入了解流动党员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由于质性研究强调自然情境、反思、互动等理念,充分尊重了被研究者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其方法十分科学和有效。其次,质性研究方法使流动党员的研究成果更具操作性和现实可行性。因为质性研究的理论建构强调从原始资料中来,属于自下而上的建构方式,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概念和假设导致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和实施方法,不能及时反馈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再次,质性研究方法与流动党员的研究具有契合性。质性研究所强调的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与流动党员的研究问题具有广泛的共通性,都是从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人手,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社会进步。但是质性研究毕竟是“舶来品”,在流动党员的研究中加以借鉴和利用的同时,必须秉持批判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二、对当前流动党员研究现状的方法论反思
  当前流动党员研究方法存在以下特点:基于管理学基础上的问卷调查、计量统计和量化建模等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重较高,研究范式多是从“如何管”流动党员的视角切入,以传统党建路径展开,成果篇章布局多呈现出“主要意义——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或者“现实背景——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存在不足——对策建议”的框架结构。相关成果之所以呈现出过于推崇量化建模、数据统计的倾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深入调研而导致实质性内容缺失,从而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就成了成果的“包装纸”,试图以“华丽”的图表包装来发挥成果发表“通行证”的作用。这种过分强调量化建模的做法往往导致只追求形式而脱离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和原始价值。研究的本质在于内容的创新,方法应该服务于内容。具体到流动党员及党建研究中,在提倡适当使用数字证明和计量模型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社会环境及政党本质功能的分析。令人可喜的是,在流动党员的研究中,已有学者开始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质性反思,例如:高国舫教授在肯定现有成果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作了大量有益探索的同时,提出“一些深层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仍有待于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的观点。朱孟光博士更进一步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要注意借鉴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要有方法自觉,在理论研究中注意运用系统科学和治理理论、社会生态分析方法、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从党建的规律及流动党员的主体视角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讲,对当前流动党员研究方法上的反思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对研究方法适合度的反思
  无论研究范式和所涉内容简单与否,都需要根据研究的实际需求而采取不同的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侧重于对客观规律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影响甚小。但是,质性研究方法是强调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置于同一研究自然情境下,通过对被研究者的行为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道德标准、话语形式的体验和融入,实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按照党章规定,在流动党员中应建立党组织,但是在量化思维下,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流动党员建立党组织的形式千姿百态,但是有些几乎是昙花一现,不可持续,更不用说保证流动党员在流动群体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从方法论的视角解释这一现象,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强调实证主义,强调“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历到的事实”,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确实要涉及到一些难以量化,甚至是无法观察和经历的事物”。这在指导流动党员研究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需要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质性研究,实现流动党员管理重心转移到党建质量上来,而不是强调党组织的数量,同时要深入到流动党员群体中,了解其真实想法。
  (二)对研究方法解释度的反思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了体现研究的客观性和解释说服力,有些研究成果往往强调用大样本的数据来说明问题,结果各地进行的数据调查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几乎千篇一律,例如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失管”“松管”“难管”等等,这充其量只是表述方式不同。有的研究成果只是用不同的图表、各地数据反复论证同一个问题,而且有的问题已经在几年前就得到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认同。这些问题透射出的是量化研究范式的相对单调和模式化,没有认识到流动党员研究归根到底与人相关,人的行为、思想、诉求、价值等都是不断变化着的理性与非理性、有序与无序的统一,有很多问题无法用量化的方式来解释,有些共性的问题无需徘徊反复研究,只需深入研究。这也显示出没有质性的量化是一种盲目的量化。
  (三)对研究方法科学度的反思
  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流动党员管理越来越倾向于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在平台上设计一些数据采集功能以此来了解流动党员的诉求,甚至以此作为最终决策的依据。尽管近些年来各种高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逐步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但是往往忽视了这些分析工具和技术的应用本身需要满足相当多的苛刻的前提条件,有的对参与调研的流动党员素质要求较高而没办法实现,有的因为技术知识局限根本无法实现,从而导致运用很多看似“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得出的“可靠”结论,实际上可能是谬误。因此,在流动党员的相关研究中,不能以高级的分析工具替代深入到这一群体进行互动式质性研究,不能将复杂的流动党员研究纳入到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直观的数学关系中,这样做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以表达结果的直观化、推理的逻辑性和形式的完美性掩盖了结论的滞后性甚至是错误。
  三、质性方法在流动党员研究中的应用启示
  流动党员的研究是一个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鉴于两者的契合性,质性研究可以为流动党员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视角。
  (一)重视在流动党员研究中的“自然情境”
  自然情境是质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自然情境下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研究是必须遵循的理念。这要求研究者自觉地通过观察情景、实物、话语、访谈等方式进入到流动党员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实地研究,不能脱离“情境”去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诉求和行为,不能将所有的现象不分具体情况地一概而论。一是整体把握流动党员。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流动党员文化背景、个人素质、现实诉求等因素的影响。二是直面交流流动党员。质性研究的自然情境要求研究者必须与流动党员进行直面活动交流,甚至是吃住行一起。流动党员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不是通过直面交流,研究者将无法真正了解流动党员的真实情况。三是营造良好的党建环境。质性研究强调自然情境的影响力,说明环境对流动党员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这要求党建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必须重视党建自然情境的构建优化,使党的温暖以多种形式充分渗透到流动党员的生活中,使党建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对每一个流动党员形成持久深远的影响。   (二)强调在流动党员研究中的“平等互信”
  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的工具性,这要求在流动党员的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要保持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并且这一理念要始终贯穿于质性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一是以流动党员为中心。在资料收集和分析阶段,应抛开研究者自己的偏见和倾向,强调站在流动党员的立场上记录事实加以思考分析。二是自下而上建构理论框架。以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以流动党员的立场为基础,自下而上的建构理论。三是调动流动党员的积极性。研究者与流动党员之间要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情景下互动交流,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没有固定程序和环节的互动活动,需要研究者充分调动流动党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充分尊重流动党员的情感需求和实际情况,尽可能获得关于流动党员的全面详实的资料。
  (三)突出在流动党员研究中的“内容创新”
  研究方法不是判定研究成果优劣的唯一标准,研究的本质是内容创新和去伪存真。对于流动党员的研究需要跨越“科学的实证研究成果”的阶段,通过在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内容、收集资料、整理文献、分析研究关系和提炼观点、得出结论及反馈评价等环节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能起到推进流动党员研究的作用。当前对流动党员研究需要扩展和深化的内容包括:一是流动党员研究理论提升问题。流动党员的实证研究基本停留在现象描述和原因分析上,就事论事的多,而理论思考的少。流动党员研究急需提升理论研究力度,拓宽理论视野,将政治学、社会学、扎根理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引入到流动党员的研究过程中,这不仅能够提升流动党员研究的学术积累,而且有可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多前瞻性的理论指导意见。二是流动党员党建工作开展问题。对流动党员“党建”工作开展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党建的重视本身,最关键的是能够将流动党员党建工作融入到流动群体的治理结构或现实需求中,提高双方的组织融合度和利益联结度。三是流动党员自身作用发挥问题。流动党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基于乡缘、地缘及党员先进性等优势更容易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化解当事人一方涉及到的流动群体的社会矛盾时。因此,一方面,需要研究流动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定位问题,切实把流动党员置人诸如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现实问题中来观察其优势和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研究流动党员作用发挥的实现机制问题,突破传统党建模式,摆脱固有模式和习惯做法,走出思维定势和工作定势,推动流动党员党建运行方式创新。
  诚然,强调质性研究方法运用于流动党员的相关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其他研究方法的价值及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只有是否适合之分,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自身条件等直接相关。成果的丰富及科学性也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结果。但是,在研究过程、研究设计上需要根据研究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不可本末倒置,让研究方法左右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责任编辑 陆昱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但随着近些年高考试卷难度的加大和阅读量的加大,高中生无法达到具体的应试要求,以至于成为现阶段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教育课题。分析高三学
一辆2009年马自达2劲翔运动版,配置1.5的发动机,4速AT变速器,行驶25100公里,变速器油从变速器壳体有溢出现象,并且汽车加速无力,各挡的换挡过程不柔和,油耗增加,车主来公司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经济利益多元化现象,除了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影响和关联外,经济利益多元化已经对我国的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也给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结构性大调整,21世纪的教育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如何对待与日俱增的知识量,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成批的出类拔萃人才,这是教育科学面对2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会学生汲取课本及课外知识的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普遍存在着"伪课堂教学效率",将课堂教学形式化、简单化、机
导游语言是导游教学主要的组成因素之一,导游的语言能力是导游员素质中重要的组成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导游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如何帮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高导游语言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现有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那么,如何开展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以及采取哪些保障措施确保继续教育的
一、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过去,在职教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或过分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由于平时忽视了对学生加强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但是现在的语文课,老师们一般都比较重视读和写的训练,对学生听力
当下,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渗透到了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对当下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文化品格建设要求。在体育运动当中,不仅需要追求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