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要能够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运用全新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预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长久以来,大家普遍认为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需要布置预习任务即可,却不知,这样的课前预习毫无效果可言,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真对待学生的预习过程,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教给学生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帮扶”和“放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新授知识的预习,在预习之初,教师可帮助学生拟定部分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如何求比值?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预习。首先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自拟本节剩余部分的提纲,如(1)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化简比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内容,然后学生按照提纲内容完成预习,重点去理解教材中的文字,分析教学难点,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书写预习笔记,教师则通过检查学生预习笔记的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教学中的疑难进行精确的讲解和练习。
  案例中,教师参与了学生的整个预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预习思路,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的阅读,启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现知识形成的本质,促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二、教学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之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对此可以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摆正教学中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给出解题方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将此题与求未知数x的知识联系起来,大家想一想,这道题目还有什么解答方法?这种提示,使学生能够转换解题思维模式,重新对题目进行思考,并将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有效迁移,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剩下的盒数等于买来的盒数减去用去的盒数,然后运用未知数x将等式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就会找出此题的解题方法,并掌握解决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解决相似问题。如此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昨天的方法、策略,而是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独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生的“学”变得灵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课堂作业指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很多时候,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看似掌握得很牢靠,但在对知识的应用中常常会感觉茫然,这就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训练时,对学生的做题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放开思维,抓住知识间隐含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侧面积为30平方厘米的圆柱体水箱,底面半径是5厘米,计算一下,这个圆柱体水箱的体积为多少立方厘米?按照学生掌握的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想要计算圆柱体积,题目中已经给出了底面半径,接下来需要计算的就是圆柱的高,利用公式:S侧=底面周长×高,所以得出:H=30÷π÷2r=30÷(2×3.14×5)。但这样的解题方法较为繁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计算繁琐,很可能出现错误。为了帮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想到一个方法:如果能够让学生直接找出圆柱体的侧面积与体积间的关系,题目就会变得简单很多。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将侧面积公式展开:S侧=2πrh,并将其与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h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发现:将圆柱体的侧面积乘以r再除以2即可得出圓柱体体积,也就是说,圆柱体积=S侧÷2×r,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将题目中数值带入以上计算公式,即可得出结果:30÷2×5=75立方厘米,这让学生对圆柱体体积计算有了不同的理解。
  案例中,在学生运用常规思维解题繁琐、容易出现错误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发现了圆柱体体积与侧面积间的联系,解题思路较为巧妙,过程相对简单,有利于学生对圆柱相关公式的综合利用,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课后总结指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课后总结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知识讲授结束时,教师要有意识地督促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及时总结,运用一定的方法策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让学生能够系统性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当学生对三角形形成一定认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内容:本节课大家都学了什么知识?学生回顾本节重点内容。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由来进行思考:刚才我们所用的三角形是从其他图形中剪下来的,那么,多个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其他不同的图形。这一观点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出示题目:已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请你认真想一想,你能不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利用量角器直接测量。那么,如果没有量角器怎么办?这时,有学生提出:我们可以将四边形沿着对角线进行对折,将它剪开,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了,一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两个就是180°×2=360°。教师让学生对此自由讨论。学生经过交流、探讨后一致认为,学生得出的这个结论,适合任意一个四边形。
  案例中,在学生对三角形有了简单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入相应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验,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三角形有了全新认识,并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引申得出四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的层次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理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思想上的创新。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小组的模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分享、交流、表达、创新的能力,对教学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知识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通常是指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初中英语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了优化和创新,提高了对写作教學的重视程度。就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提升,部分学生无法自主组织语言展开写作,甚至采用中国式语法进行写作。对此,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从文
期刊
在教育体制不断创新的背景下,语文阅读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阅读需求,只有整本书阅读,才能让学生吸取更多的阅读精髓,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一、合理筛选素材,激发阅读兴趣  一本好书,能够在精神上给予人们永恒的慰藉,这是阅读过程中必须注重的一点。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每一本书,都将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因此,在书籍的选择上,教师必须慎之又慎。
期刊
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他们思维,推促其深入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郭元祥教授曾说过,教师引导学生由知识表层符号学习到知识的逻辑和意义学习,挖掘出知识的丰富内涵,是知识整体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这里的引导更多在于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借助问题改造推促课堂纵深发展的策略。  一、借助问题改造,拓展教学广度  语文小社会,社会大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课堂需要灵活整合教材内容,有效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期刊
“问题链”是建立在同一教学内容上设计的系列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深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逻辑性,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问题链”的设计要领,要用有效的“问题链”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计引导性“问题链”,让学生的学习遵循认知规律  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问题要具有引领作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由浅入深,让学
期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小学中高段纳入文言文,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而且能幫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语言精华,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那么,对于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师应采取何种方式开展高效教学呢?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创设文言文情境,领悟古风古韵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
期刊
随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成为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情况下,笔者就初中语文的比较教学,在认真研究当下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从同类文章比较、同作者文章比较与拓展阅读的比较三方面入手,展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一、同类文章比较,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比较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文章的比较缺乏同一性,即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按照主题的形式,将同类文章进行比较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真实的体验,可以在面对各种各样问题的过程中累积经验,获取更多元化的知识,同時因为不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同,学生的学习将更加充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学生的自主探究达成高效课堂学习。  一、寻找合适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如果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那么学生的
期刊
有效问题,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有效问题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任务(问题)进行学习,由表象到内在,由浅显到复杂地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通读教材,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积极释问,灵动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一、设计生活化问题,
期刊
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故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故事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他们想象力的基础。因此,在为学生讲解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故事元素,采用多元化的方式,组织学生解读故事,从而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下,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提高建构英语知识的动力。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在为学生介绍教材中的英文故事时,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建,并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