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变化率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

来源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JL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降钙素原(PCT)与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入组患者的预后,治疗前、治疗第3天、第7天,及转出ICU(或死亡)前PCT、D-D水平.计算降钙素原变化率(PCTc)和D-二聚体变化率(D-Dc)值,同时记录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c及D-Dc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转归的评估作用.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结果 7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31例(39.7%)经治疗后好转并转出监护室,47例(60.2%)病情恶化死亡;生存组的年龄[(77.30±6.72)岁]及APACHEⅡ[(19.29±2.69)分]明显低于死亡组[(83.84±5.54)岁、(21.02±2.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患者治疗7d、转出或死亡前PCT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7±0.65)和(7.18±1.91)ng/ml,(0.62±0.25)和(10.37±2.47)mg/ml;均P0.05);存活组D-D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死亡组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7d、转出或死亡前存活组患者的D-D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5±0.15)和(3.78±0.85)mg/L,(0.40±0.09)和(4.98±0.69)mg/L;P<0.001].存活组和死亡组PCTc在治疗3、7d及转出或死亡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6(3.28,8.22)和-3.17(-4.55,0.00),53.73(49.12,58.93)和-31.75(-40.91,-21.05),89.29(86.36,91.78)和-96.86(-119.40,-68.00),均P<0.001].D-Dc在生存组始终维持在高水平,并随病情好转升高,D-Dc在死亡组中则相对较低,并随病情恶化逐渐下降,2组在治疗3、7 d,转出或死亡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0.00(0.00,6.25)和0.00(-7.69,0.00),58.33(55.29,64.21)和-95.24(-128.50,-60.87),77.22(74.29,83.64)和-161.10(-218.70,-114.20),均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PCTc,D-Dc,APACHEⅡ对老年重症肺炎预后具有评估意义[曲线下面积(AUC)=0.974,0.779,0.337;P<0.05],其中PCTc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预测的AUC为0.974,95%CI为(0.940,1.010),最佳截断点为0.658,灵敏度为93.5%,特异度为97.9%.结论 PCTc及D-Dc可以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原则,面对疫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冬春季疫情防控压力增大,如何科学、精准、灵活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是院感防控面临的巨大挑战.北京协和医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制定了“可收可放”的四级防控方案,并根据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和医院具体要求对防控级别进行动态调整,各部门快速响应,保障复工复产.该方案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他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Ward三角由Ward于1838年提出,是当时了解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及力学传导特点的一个重要发现.事实上,股骨近端远不止有一个Ward三角,而是由数个肉眼可观的“宏观三角”和数量庞大的“微观三角”构成,这就是“张氏N三角理论”.基于“张氏N三角理论”,并在分析股骨近端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并发症的原因后,课题组设计并研发出更符合人体力学特点的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本文旨在通过详细阐述“张氏N三角理论”及其指导下研发的PFBN的结构和力学特点,为其临床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研究思路.
目的 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植骨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AO C型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85例于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佛山复星禅诚医院就诊的AO C型桡骨远端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分为掌背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ORIF)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组(CREF),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情况、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Garland-Werley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4)个月.CREF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颈基底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楔效应的影像学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至2018年手术治疗的3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选取采用PFNA治疗的颈基底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依据术后髋关节影像学资料,统计出现楔效应的发生率,测量患者双侧颈干角和股骨头中心到股骨外侧皮质的距离.该组病例中出现楔效应的患髋作为试验组,健髋作为自身对照组,分析楔效应组骨折影像学特点和对PFNA固定复位质量的影响.结果 共有39例PFNA治疗的颈基底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男1
侧颅底解剖复杂,病种庞杂,手术入路多样,虽然现有的手术入路可以处理大部分病变,但若遇到病变跨区域生长的情况,即需采用联合入路进行处理.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处理复杂侧颅底病变的颅-耳-颈联合入路.
听神经瘤是桥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单侧感音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常用入路包括以耳科为主的经迷路入路、经耳囊入路、扩大经迷路入路、改良经耳囊入路和颅中窝入路,以神经外科为主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等.一般建议听力良好的小肿瘤选择颅中窝入路;肿瘤较大、希望保留听力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不考虑保留听力且为中、小型听神经瘤者,可采用经迷路入路或经耳囊入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术中神经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中、小型听神经瘤手术的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已有显著提高
目的 评价围术期精细化营养支持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加速康复中的价值,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调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因骨关节炎而由同一高年资主刀医生完成的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将2017年尚未进行围术期精细化营养干预的患者设定为常规化营养组,2018年正式进行围术期精细化营养支持的患者设定为精细化营养组.其中常规营养组120例,男性56例,女性64例;年龄47~83岁,平均(64±8)岁,精细化营养组112例,男性44例,女性6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低氧血症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59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氧合指数将患者分为低氧血症组(n=248)和非低氧血症组(n=1351).根据有无肺部疾病和低氧血症,将患者分为4组:有肺部疾病且低氧血症组(A组,n=136),有肺部疾病且无低氧血症组(B组,n=362),无肺部疾病且低氧血症组(C组,n=112),无肺部疾病且无低氧血症组(D组,n=989).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SPSS 24
随着创新药物研发速度加快,临床试验复杂性越来越高,把患者意见和参与整合进临床试验全流程成为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此种医药研发新模式被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与传统临床试验相比,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可有效提升方案可行性、加速研究实施进程、提高成功率,其价值获得了产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共识,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应重视和主动适应临床试验模式的改变.本文介绍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的概念,分析该模式出现的背景,梳理现阶段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的实现方式,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旨在提高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对Gitelman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人群Gitelman综合征新的临床表型、疾病分型、改良功能试验、生物标志物和特殊人群管理经验相继在国内外期刊报道.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多学科领域专家在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表型、诊断、治疗、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管理方面达成一致共识,为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