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任务学习法在本校英语教学的实践,证明该法在实行分级教学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创历史新高。本文还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任务的内容设计、小组活动的安排以及任务完成后的相关评价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任务学习法 英语课堂教学 小组活动 任务评价
一、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改革的必要性
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多数仍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被动,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低,英语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提高。这一情况直接反映在学生参加英语运用能力考试(B级)的通过率低。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为“哑巴英语”,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我院从2006年开始采取分级教学,试图通过分级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提高不同水平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改革成效并不理想。2006级,2007级和08级连续三年的B级考试第一次通过率都没有超过50%。于是,教师们开始潜下心来,重新探索新的改革思路。
同时,我们随机选取了我院09级新生(学生们在本校已学习近2个月)200名(09级共有约700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英语教学的看法。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 大多数学生在以往的经历中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出于个人爱好,学习被动。2. 学生们对目前的高职英语课不满意。3. 学生们对于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某种任务这种方式不陌生。4. 学生们认为大学的英语知识是不同于中学时代的,有学习的必要。5. 同学们希望英语课以能力培养为主,形式多样。6. 同学们对英语是一种既想学又不知怎样学的矛盾心理。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操作
任务学习法(Task--based Approach)又称“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法,视外语教学为解决交际任务的过程,课堂活动的组织以任务为核心,并按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而设计活动,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决定以刚进行了分级的0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改革。经过近1年的实验,在2010年期末之前(即B级考试前)我们再次随机选出200名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70.3%的同学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有明显的变化;43.6%的同学感到英语学习有进步;73%的人满意上课采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同学们也对课堂内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57.5%的学生认为课堂任务紧扣课题,但58.3%的同学认为课堂任务难度不高,49.1%的学生认为任务设置枯燥。
任务教学法实施后的直接效果体现在当年我校新生参加全国英语运用能力(B级)考试成绩上,09级新生一次通过率达到62.87%,创我院的新纪录。
三、教学改革的结果与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和2010年6月09级新生参加的全国英语运用能力(B级)考试成绩,我们可以将本次实践总结出如下结论:1. 任务学习法完全适用于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明显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2. 小组活动是任务教学的有利载体,通过将任务和小组活动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3. 在小组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学生不能做到全面使用英语。4. 在评价小组成员的表现时没有一定的标准,比较主观。
通过实践,也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无法顺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笔者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几点:1. 尽管学生们都有至少6年学习英语的经历,但是在以往学习中都主要以应试为目标,忽略英语能力的练习,长期以来学生不使用英语会话。2. 教师分组时没有考虑周到,从以上数据反映出来,教师分组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缺乏目的性。 笔者认为刚开始使用小组活动这一方法时,随意性不可避免,但是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在随后的分组中应按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以达到同学之间互补的功效。3. 任务设置不合适,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教材深度把握不到位,在设置任务时,难易掌握不到位,造成学生无法运用现有水平完成任务。
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现有的评价体制不满意,认为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1. 时间限制。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任务的完成上,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评价。2. 教师习惯。笔者曾做过类似的调查,大多数英语教师评价学生时都是使用对与错,好与坏这样简单,笼统的话语,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3. 没有制定详细的评价体制。在设置任务时,教师没有全盘考虑,没有将如何评价该项任务的细则制定出来,因此会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
四、建议
针对以上实践改革中得出的正反经验,在这里我们为正在或是准备利用任务学习法改革高职英语课堂的院校们提出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首先:教师们应相信该理论确实能改善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成绩。不仅如此,当任务同小组活动相结合时,还能培养学生们各方面的社会能力。
其次:在实际采用该教学法时,教师要对整个教材、教学内容的顺序、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有清楚的了解和考虑。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来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增强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再次:任务的内容和方式求新、求变。任务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课本,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多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只有这样,任务的内容才会是全面、灵活、多样和时尚的。这样的任务才能吸引各种层次的学生。当然任务的方式也不能仅停留在如回答问题、阅读理解、编故事、写报告等传统方式上,教师应开动脑筋设计出能锻炼学生除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之外的其他相关能力的任务,例如:动手查找资料,制作PPT,现场讲解,现场辩论等能力。
第四:有效控制小组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更应高效的利用时间。首先从进行分组开始,课前,教师应明确任务的难度,掌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不仅仅是包括英语能力的高低,某种程度上更是能力之外的因素,如哪些同学平时相处很好,哪些有矛盾而互不来往,谁性格外向、内向,谁的沟通能力强,谁的文笔好,谁的语言表达能力好等等。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任务完成的好坏、小组活动的成败。分组时,教师应尽量避免随意性,固定性。小组成员应随任务不同而有变化,尽量在每次的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优势。其次在进行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加强监督。教师不能在任务布置完后,放任学生去做,而应在各小组之中活动,督促他们抓紧时间,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给遇到困难的小组予以援助,教师甚至可以在小组之间充当消息的传递者,造成一种比赛的氛围,比如:教师们可以对某组同学说哪一组同学已完成了百分之多少了,他们找到了什么重要的信息等这些方法来加快学生步伐,节约时间。
最后:建立细致的评价体制。学生们非常注重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对其在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影响以后的任务教学。所以建立一套比较细致全面的评价体制可以说是任务学习法在课堂上运用的最后一道关。因此我们建议评价体制应是围绕任务为中心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任务为中心,根据不同的任务,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例如:本次任务的内容是以新单词的学习为主,方式采用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写的能力,即该项任务是利用本单元的新单词自创一个故事,写出来,并且朗读出来。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做出相应的评价内容:1. 以使用多少新词为标准。2. 故事的长度应达到多少。3. 学生当众读出故事时,指出单词读音错误该怎样加分。4. 写出的故事语法错误应控制在多少以内等等。在布置任务时,将制定的评价内容一并发给小组成员,让大家有清楚的了解,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家就有标准可依。总之对任务的评价越细致,再加上小组互评的客观性,教师评价的全面性,相信学生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表现,关心任务完成的质量,从而达到开展利用任务学习法进行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活动为主要途径,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角色在这种模式下呈多样化,教师从传统的台前走向了幕后,从教学的控制者、主导者,更多地变成了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各种信息和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小组活动的指导员和监督员。教师在以任务学习法指导的课堂中,是从整体上把握整个课堂,更多的关注学生们的整体表现和任务完成的完美程度。
此次的教学实践,我们主要的关注对象是英语课堂,而对于任务学习法怎样继续运用于课后,帮助学生们在课下如何自主学习还有待于将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Ellis,R.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2]Willis,J.
【关键词】任务学习法 英语课堂教学 小组活动 任务评价
一、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改革的必要性
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多数仍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被动,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低,英语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提高。这一情况直接反映在学生参加英语运用能力考试(B级)的通过率低。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为“哑巴英语”,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我院从2006年开始采取分级教学,试图通过分级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提高不同水平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改革成效并不理想。2006级,2007级和08级连续三年的B级考试第一次通过率都没有超过50%。于是,教师们开始潜下心来,重新探索新的改革思路。
同时,我们随机选取了我院09级新生(学生们在本校已学习近2个月)200名(09级共有约700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英语教学的看法。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 大多数学生在以往的经历中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出于个人爱好,学习被动。2. 学生们对目前的高职英语课不满意。3. 学生们对于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某种任务这种方式不陌生。4. 学生们认为大学的英语知识是不同于中学时代的,有学习的必要。5. 同学们希望英语课以能力培养为主,形式多样。6. 同学们对英语是一种既想学又不知怎样学的矛盾心理。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操作
任务学习法(Task--based Approach)又称“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法,视外语教学为解决交际任务的过程,课堂活动的组织以任务为核心,并按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而设计活动,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决定以刚进行了分级的0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改革。经过近1年的实验,在2010年期末之前(即B级考试前)我们再次随机选出200名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70.3%的同学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有明显的变化;43.6%的同学感到英语学习有进步;73%的人满意上课采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同学们也对课堂内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57.5%的学生认为课堂任务紧扣课题,但58.3%的同学认为课堂任务难度不高,49.1%的学生认为任务设置枯燥。
任务教学法实施后的直接效果体现在当年我校新生参加全国英语运用能力(B级)考试成绩上,09级新生一次通过率达到62.87%,创我院的新纪录。
三、教学改革的结果与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和2010年6月09级新生参加的全国英语运用能力(B级)考试成绩,我们可以将本次实践总结出如下结论:1. 任务学习法完全适用于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明显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2. 小组活动是任务教学的有利载体,通过将任务和小组活动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3. 在小组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学生不能做到全面使用英语。4. 在评价小组成员的表现时没有一定的标准,比较主观。
通过实践,也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无法顺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笔者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几点:1. 尽管学生们都有至少6年学习英语的经历,但是在以往学习中都主要以应试为目标,忽略英语能力的练习,长期以来学生不使用英语会话。2. 教师分组时没有考虑周到,从以上数据反映出来,教师分组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缺乏目的性。 笔者认为刚开始使用小组活动这一方法时,随意性不可避免,但是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在随后的分组中应按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以达到同学之间互补的功效。3. 任务设置不合适,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教材深度把握不到位,在设置任务时,难易掌握不到位,造成学生无法运用现有水平完成任务。
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现有的评价体制不满意,认为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1. 时间限制。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任务的完成上,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评价。2. 教师习惯。笔者曾做过类似的调查,大多数英语教师评价学生时都是使用对与错,好与坏这样简单,笼统的话语,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3. 没有制定详细的评价体制。在设置任务时,教师没有全盘考虑,没有将如何评价该项任务的细则制定出来,因此会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
四、建议
针对以上实践改革中得出的正反经验,在这里我们为正在或是准备利用任务学习法改革高职英语课堂的院校们提出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首先:教师们应相信该理论确实能改善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成绩。不仅如此,当任务同小组活动相结合时,还能培养学生们各方面的社会能力。
其次:在实际采用该教学法时,教师要对整个教材、教学内容的顺序、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有清楚的了解和考虑。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来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增强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再次:任务的内容和方式求新、求变。任务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课本,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多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只有这样,任务的内容才会是全面、灵活、多样和时尚的。这样的任务才能吸引各种层次的学生。当然任务的方式也不能仅停留在如回答问题、阅读理解、编故事、写报告等传统方式上,教师应开动脑筋设计出能锻炼学生除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之外的其他相关能力的任务,例如:动手查找资料,制作PPT,现场讲解,现场辩论等能力。
第四:有效控制小组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更应高效的利用时间。首先从进行分组开始,课前,教师应明确任务的难度,掌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不仅仅是包括英语能力的高低,某种程度上更是能力之外的因素,如哪些同学平时相处很好,哪些有矛盾而互不来往,谁性格外向、内向,谁的沟通能力强,谁的文笔好,谁的语言表达能力好等等。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任务完成的好坏、小组活动的成败。分组时,教师应尽量避免随意性,固定性。小组成员应随任务不同而有变化,尽量在每次的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优势。其次在进行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加强监督。教师不能在任务布置完后,放任学生去做,而应在各小组之中活动,督促他们抓紧时间,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给遇到困难的小组予以援助,教师甚至可以在小组之间充当消息的传递者,造成一种比赛的氛围,比如:教师们可以对某组同学说哪一组同学已完成了百分之多少了,他们找到了什么重要的信息等这些方法来加快学生步伐,节约时间。
最后:建立细致的评价体制。学生们非常注重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对其在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影响以后的任务教学。所以建立一套比较细致全面的评价体制可以说是任务学习法在课堂上运用的最后一道关。因此我们建议评价体制应是围绕任务为中心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任务为中心,根据不同的任务,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例如:本次任务的内容是以新单词的学习为主,方式采用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写的能力,即该项任务是利用本单元的新单词自创一个故事,写出来,并且朗读出来。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做出相应的评价内容:1. 以使用多少新词为标准。2. 故事的长度应达到多少。3. 学生当众读出故事时,指出单词读音错误该怎样加分。4. 写出的故事语法错误应控制在多少以内等等。在布置任务时,将制定的评价内容一并发给小组成员,让大家有清楚的了解,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家就有标准可依。总之对任务的评价越细致,再加上小组互评的客观性,教师评价的全面性,相信学生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表现,关心任务完成的质量,从而达到开展利用任务学习法进行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活动为主要途径,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角色在这种模式下呈多样化,教师从传统的台前走向了幕后,从教学的控制者、主导者,更多地变成了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各种信息和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小组活动的指导员和监督员。教师在以任务学习法指导的课堂中,是从整体上把握整个课堂,更多的关注学生们的整体表现和任务完成的完美程度。
此次的教学实践,我们主要的关注对象是英语课堂,而对于任务学习法怎样继续运用于课后,帮助学生们在课下如何自主学习还有待于将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Ellis,R.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2]Willi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