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前测、反思和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s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起乘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乘法口诀表。很多孩子觉得自己能把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还会计算乘法习题,就懂乘法了。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在开学一个月左右,对9个班的379名二年级孩子进行了有关乘法的前测,大量的数据说明,绝大部分的孩子是不理解乘法意义的,即便口诀很熟练的孩子。结合统计结果,笔者进行了反思,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重组主题图,动手圈一圈”等形式,试图唤醒孩子们按群计数的意识,从而沟通加法和乘法的联系;能结合矩形图,理解一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两种意义;引导孩子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征,丰富乘法模型的认识。
  【关键词】乘法;前测;反思;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29-02
  一、课前思考
  现象一
  “老师,我已经会背乘法口诀表了,我也会做乘法题目了,你可以考考我闹!”作为班主任,当暑假返校后,询问孩子们暑假有哪些收获的时候,有孩子很自豪地说出了上面的话,而且随后不少孩子也跟着回应:我也会,我也会……课后我随意问了几个孩子“三四十二”是什么意思,最厉害的也就答到“3×4=12”这一层面。
  现象二
  “老师,这个乘法算式写两种不对吧?8个4和4个8算式差不多,但是意思好像不一样啊?”这是一位学生家长在我上这一课之前给我发来的微信原文(估计是准备提前给孩子做一些铺垫),同时配上了书本习题上的照片。这位家长是80后,年龄和我差不多,我们读书那会儿用的教材,特别强调8个4一定要用“4×8”来表示的。
  笔者的思考
  乘法是二上教材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它占了两个单元的篇幅。目前很多家长都有提前铺垫的意识。开学初粗粗统计了我所任教的其中一个班的孩子,有近80%的孩子都去读过或者背过乘法口诀了。但是,孩子们真的理解乘法了吗?上面两个现象令笔者进入了思考:什么是乘法?为什么要学乘法?乘法的意义真的是全新的知识吗?如何引导孩子理解一道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来表示?一个乘法算式为什么能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究竟该如何展开教学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首先进行了前测。
  二、教学前测
  前测对象:二年级学生。实际操作时,笔者对本校(城郊)7个班,以及城区和农村各1个班,总计9个班的379名二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
  前测时间:开学1个月左右,最后一次前测在距离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还间隔了一个多单元。
  前测方法:题目测试。有6个班用的是第一份检测单,还有3个班在对第一次前测进行简单统计与分析后,将前测题稍作调整,用的是第二次的检测单。
  通过这次前测,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听说过乘法,而且在选择“没听说过”或没有选择的同学中,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回答第2题时,出现了乘法算式或口诀,这部分孩子其实也已经与乘法接触过。从测试题4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孩子用了两种不同的加法算式来表征自己所画的图,而写出乘法算式的孩子,往往能将两个加法算式都写出来。这就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乘法的模型孩子们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在学习100内数的认识时,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数,已经为学习乘法埋下了伏笔。乘法其实就是几个几个累加的一种简便方法。为此,笔者又对第一次检测单进行了调整,结合了吴卫东老师关于乘法的前测,增加了一些习题,看看那些听说过乘法的孩子,能否在相同加数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用乘法表示的式子。这次前测,笔者分别选择了城区、城郊和农村各一个班进行了前测。首先请孩子们完成检测单(1),收起来后再完成检测单(2)。第二份前测习题和结果如下:
  小朋友们,请依据你的理解,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用时7分钟。
  从前测反馈结果看,每所学校都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有按群数的思路,其中城郊的學校略偏低,大约占五分之一左右。大部分按群数的孩子都出现了按群圈数再数的过程,也有个别孩子在横线上写了方法,但是没有出现圈的过程。
  一上《百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曾学习过按群计数这一内容,间隔数月,孩子们有所遗忘,由此可见,最原始的方法是出现最多的。但从前测中也发现一个问题:无论孩子们用什么方法数,三所学校孩子们的错误率均在31%左右。
  从反馈结果不难发现,每所学校大部分的孩子都听说过乘法。这里出现“没听说”的这个别孩子,在第6问“你认为乘法是怎样的”,其实都出现了乘法算式,包括漏做这题的孩子。这与第一次前6个班的前测结果大径相同。也可以这么说,孩子们虽然没有真正接触过乘法,但是或多或少都与乘法“见过面”,完全没有听说的(包括第6题空着没填的),每班就1到2人。
  本次检测的三个班学生人数分别是45、43和45人。从前测反馈情况来看,图画错的孩子,算式肯定都写错了;图画对的孩子中,也有部分孩子写算式的地方还在画图,属于题目意思不理解。三所学校所有孩子中,能画对图并且用两道乘法算式来表示的孩子总共4人;能出现一道乘法算式的共计36人。从中也可以发现,当铺设“文字提示来画图”这一台阶后,能出现乘法算式的孩子明显比第4题只有图来写算式的孩子还要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第5、第6题的题目中提到了“乘法”这一词,提醒了部分孩子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在前测中,有孩子发现其实2个2个地加起来,就是在数双数。
  三、从前测中发现的问题
  1.孩子们对乘法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新算式和新符号的出现。
  从两次前测中统计得到,有近90%左右的孩子听说过乘法,但是在请他们用画图等方式来表现乘法的时候,70%左右的孩子都写了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当然,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的确是新的知识,但是就《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而言,它与本课的教学目标还相距甚远。   2.在大部分学生的头脑中有乘法算式却没有乘法模型。
  大部分的孩子都听说过乘法,但是乘法究竟是怎么回事,什么时候可以用乘法,孩子们还是不明确的。从前测结果可知,孩子们能主动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孩子都极其有限。尤其是第二次前测的3个班级,检查单1已经出现了按群计算的图,但是能想到用乘法列式的孩子除城区学校相对比较多(有20%)以外,其他两所学校均只有2.2%的孩子在圆圈数量最多的时候用到了乘法。
  四、带着问题开展教学实践
  1.重组主题图,唤醒按群计数的意识。
  有研究者认为,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是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而乘法结构是在加法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最为重要的结构。数学家又对乘法的现实模型进行了研究,最为重要的现实模型为等量组的聚集等4种模型,而等量组的聚集被认为是最基本的一种模型。笔者对等量组聚集的理解就是按群计数。
  (1)发现加数的局限性。
  第一次试教时,笔者首先采用了书本的主题图,分别是小飞机3个3个数,小火车6个6个数,过山车2个2个数。教学过程中笔者请小朋友想象:如果过山车不只7个车厢,有10个车厢,那过山车上有几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列式表示?这时矛盾产生了:有小朋友认为这个只能用加法表示,因为乘法口诀表中没有这样的口诀了。大部分孩子之前已经接触过乘法口诀了,所以这也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乘法就是表内乘法。
  (2)改变加数的狭隘性。
  带着试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又进行第二次教学,将主题图彻底改成了手,之后还以此上了展示课。笔者请小朋友猜谜入手: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笔者将“十个杈”作为主线,引导孩子用算式来表示2双手、3双手、4双手及5双手的手指数。选择手作为主题情景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突破孩子们固有的思维——乘法只有表内乘法;二是10作为按群计数的单位,数数与计算都比较方便,在理解乘法意义时,学生也比较容易说清楚。但是在执教过程中又出现了瑕疵:当请学生观察加数有什么特点时,大部分孩子都说到——加数都是10。换言之,在部分小朋友心里理解为——只有加数是10才能用乘法来表示了,这与笔者的原意图——引出加数都相同这一初衷有了偏差。因为这次试教全部以“手”作为主题图,相同加数就唯一了(还有一个班出现了5+5+5+……的式子)。
  2.动手圈一圈,沟通两类算式的联系。
  这些长长的连加算式为什么可以用这么简单的新算式来表示呢?这是很多小朋友想不明白却又不敢问出口的问题,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小朋友借助多种感官来进行表征与理解了。笔者从小飞机能坐几人入手,请孩子们自己来分析。3+3+3+3+3为什么可以用5×3表示呢?(这里大部分小朋友首先想到的乘法算式都是5×3,估计是从“5个3”迁移过来的。)班级中有个别孩子已经知道这个式子的意义了,如何让他们教会其他孩子呢?
  (1)数形结合释意义。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乘法,对于孩子们来说看似很熟悉,其实是完全陌生的知识,运用图来解释抽象的式子无疑是最佳策略了。无论是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中的“3”,孩子们都很容易从图中找出来。为了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清楚地理解数据的意义,执教中笔者这样提问:老师发现加法和乘法算式中都有3,谁能在图中找到3呢?请你上来圈一圈。多次试教下来,笔者发现上来的孩子在没有提示下,都是圈出1个3就完工了。虽然这样已经能解释3的含义了——一架飞机坐了3个人。但如何能让小朋友快速找到乘数5并理解它呢?笔者采用了追問的方式:“3还有吗?”往往在这样的追问下,孩子会把所有的“3”都在图中圈出来。“哦,原来3都藏在这里,所以写加法算式时,需要写(  )个3相加啊!”教师的恍然大悟与拖音式的填空,会让一些原本理解模模糊糊的小朋友也跟着明朗起来。“那谁能在图中找到这个5呢?”这其实是本节课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它不像“3”一样那么直观地就可以找到。试教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孩子能解释“5就是5个3”,这些小朋友可以说理解了,但是其他小朋友呢?如何通过图来帮助他们理解5的含义呢?指一指,数一数,把隐藏在图中的5直观地找出来。笔者在执教时,请孩子们找的过程中进行适当标注。
  这个藏在图中比较隐蔽的“5”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它,那么才能有效地理解它意义。圈一圈,指一指,说一说,用各种方式来结合着图来理解,从而明白,原来“5”就是飞机的架数。
  五、实践后的点滴感悟
  这是笔者第三次执教这一内容,最早一次在2007年,中间间隔11年。结果所呈现的情况,在笔者看来,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接下来时间里,笔者觉得需要提醒自己如何设计后测习题,以便在下一次的执教后检测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昌识,姚平子.儿童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巩子坤.有理数运算的理解水平及其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上册,2016年版.
  [4]一下人教版数学书[G].浙江:人民教育出版,2015.10.
  [5]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其他文献
摘要 安阳市干旱灌溉型耕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1.9%,是全市中低产田中面积最大的一类,亟需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良培肥。该文对安阳市干旱灌溉型土壤分布情况和基本属性进行分析,并总结近年来安阳市对该类土壤的改良措施及改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干旱灌溉型;土壤;分布;改良措施;河南安阳  中图分类号 S15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
由于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普遍使用,它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效率。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以及国防工的重要信息交换媒介,并
针对当前主题描述不精确以及适应性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选择优化的主题描述算法——TDFSO(Topic Description based on Feature Selection Optimization)。此算法改进
研究已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存在抑郁的病人比无抑郁的病人有更高的死亡率。作者前瞻性调查了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住院病人的抑郁流行率及其死亡率和再入院的关系。
采用PHA、秋水仙碱腹腔注射,活体培养法,取大鳍鳠肾细胞制成悬浮液。用空气干燥法制片,经Giemsa染色,镜检细胞分裂相,结果表明:大鳍鳠染色体二倍数2n=56,核型公式为:2n=20 m+16
【摘 要】在生本教学理念下,主要是进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在英语生本课堂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就不能进而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平等交流,才能提出自身独特见解,最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本文将针对生本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英语合作教学进行针对性探究。  【关键词】生本教学理念;英语小组合作  【中图
为研究生物调节剂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在发酵床条件下,采用生物调节剂给新生仔猪喂服、拌料,检测其生产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生物调节剂的仔猪的日增重、成活率、利
【摘 要】对于在书写方面的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不仅因为书写技能是每位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而且还是以后发展路上的一项闪光点。而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引导,一旦引导成功,学生的自主书写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因此本文會着重探究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书写技能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书写技能;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企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当前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伴随全球信息化浪潮,我国煤矿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双向推进,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首先分析了煤矿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制约信息化的原因,在此基础生展望了煤矿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矿企业;信息化;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
随着信息化系统在安全高效大型矿井应用的不断普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EST架构和面向资源架构的思想。通过移动助理MIA中间件与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实现了移动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