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进而更好地认识数学对象,获得成功体验。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真切地体验、感受,从而不断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现有效课堂学习。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活动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效。游戏是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成功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迸发激情,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了一棵苹果树,并在树上挂满红彤彤的“大苹果”。这些苹果都是一些苹果形状的卡片,在这些卡片上都写有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题。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小数加法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后,引导学生一起做“摘苹果”的游戏。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去摘苹果,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看哪位同学摘的最多。在这5分钟内,你所摘得的苹果都将属于你。但是,只有答对苹果上的那道练习题,才可以将其摘下。”学生在教师说完游戏规则后,都很兴奋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一学生看到一个苹果上标有“1.2+3=”时,就快速思考,开始回忆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很快,该学生便给出结果“4.2”。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他很兴奋地拿到这颗苹果。此时,学生信心大增,立即主动地进入到摘取下一个苹果的游戏中。这些“苹果”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奖励,学生在得到这些小苹果后,积极性倍增,会更乐于去学习数学内容。
游戏活动的开展,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从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计算能力,实现了高效课堂学习。
二、開展探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过去,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上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探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可以有机会互相交流探讨,以便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讨活动,给学生探讨的机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关“2的倍数”的知识内容。在让学生自主思考了一定时间后,教师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由分组,在小组内互相探讨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1:2的倍数很好找,只需要让2去乘以一个数,得到新的数字便是2的倍数。我是从1开始按顺序乘以数字2,这样我得到一些2的倍数的数:2、4、6、8、10……
生2:“我也找出了大量的2的倍数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些数字的个位数字都是偶数或者0。我猜想,只要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字,都是2的倍数。”
生3:我们可以举几个这样的数字,看看它是否是2的倍数。
……
学生就这样在小组内自由大胆地讨论,无形中了解到很多他人的想法,从他人的思维想法中学到了很多。
课堂中探讨活动的开展,成功地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可以有机会互相交流沟通。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学习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更需要深入理解,而很多数学内容更是抽象难懂的。由此,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以此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零距离接触数学,并很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分数大小的知识内容时,选择让学生动手体验,使其在操作中很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首先,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出几张大小、形状等完全相同的纸张。随后,教师给出两个分数:、,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用自己手中的纸张表示出这两个分数。很快,学生便进入到操作中。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出两张白纸,将其中的1张平均分成3份,并将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又将第2张纸张平均分成7份,并将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之后,又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这两小份纸张,很快学生便发现大于。学生通过这一动手操作,对这一对分数的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操作了几对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学生也在一次次的操作中,找到了相应的规律。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从中找到比较这种类型分数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对此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继续引导学生对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数,以及分子分母各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
操作活动的开展,巧妙地化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些数学知识,单凭教师讲解会显得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数学内容与实践活动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时,教师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教师:“你们自由分组,小组内共同合作,调查一下在一个路口5分钟内有多少辆小汽车驶过,有多少辆面包车驶过,又有多少非机动车驶过。”学生都很兴奋地走出课堂,开始了分组调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分工明确,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有的学生负责观察,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有一个小组的学生选用的是画“正”字的记录方法,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很快学生便有了自己想要的数据。最后,学生开始统计自己调查的这些数据。在统计的过程中,他们根据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制成了一个统计表。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制作出一个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在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活动后,对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了解。
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将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实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考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高效课堂学习。
总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顺应这一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参与,亲历活动过程,认真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活动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效。游戏是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成功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迸发激情,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了一棵苹果树,并在树上挂满红彤彤的“大苹果”。这些苹果都是一些苹果形状的卡片,在这些卡片上都写有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题。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小数加法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后,引导学生一起做“摘苹果”的游戏。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去摘苹果,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看哪位同学摘的最多。在这5分钟内,你所摘得的苹果都将属于你。但是,只有答对苹果上的那道练习题,才可以将其摘下。”学生在教师说完游戏规则后,都很兴奋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一学生看到一个苹果上标有“1.2+3=”时,就快速思考,开始回忆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很快,该学生便给出结果“4.2”。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他很兴奋地拿到这颗苹果。此时,学生信心大增,立即主动地进入到摘取下一个苹果的游戏中。这些“苹果”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奖励,学生在得到这些小苹果后,积极性倍增,会更乐于去学习数学内容。
游戏活动的开展,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从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计算能力,实现了高效课堂学习。
二、開展探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过去,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上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探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可以有机会互相交流探讨,以便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讨活动,给学生探讨的机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关“2的倍数”的知识内容。在让学生自主思考了一定时间后,教师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由分组,在小组内互相探讨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1:2的倍数很好找,只需要让2去乘以一个数,得到新的数字便是2的倍数。我是从1开始按顺序乘以数字2,这样我得到一些2的倍数的数:2、4、6、8、10……
生2:“我也找出了大量的2的倍数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些数字的个位数字都是偶数或者0。我猜想,只要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字,都是2的倍数。”
生3:我们可以举几个这样的数字,看看它是否是2的倍数。
……
学生就这样在小组内自由大胆地讨论,无形中了解到很多他人的想法,从他人的思维想法中学到了很多。
课堂中探讨活动的开展,成功地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可以有机会互相交流沟通。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学习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更需要深入理解,而很多数学内容更是抽象难懂的。由此,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以此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零距离接触数学,并很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分数大小的知识内容时,选择让学生动手体验,使其在操作中很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首先,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出几张大小、形状等完全相同的纸张。随后,教师给出两个分数:、,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用自己手中的纸张表示出这两个分数。很快,学生便进入到操作中。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出两张白纸,将其中的1张平均分成3份,并将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又将第2张纸张平均分成7份,并将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之后,又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这两小份纸张,很快学生便发现大于。学生通过这一动手操作,对这一对分数的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操作了几对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学生也在一次次的操作中,找到了相应的规律。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从中找到比较这种类型分数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对此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继续引导学生对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数,以及分子分母各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
操作活动的开展,巧妙地化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些数学知识,单凭教师讲解会显得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数学内容与实践活动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时,教师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教师:“你们自由分组,小组内共同合作,调查一下在一个路口5分钟内有多少辆小汽车驶过,有多少辆面包车驶过,又有多少非机动车驶过。”学生都很兴奋地走出课堂,开始了分组调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分工明确,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有的学生负责观察,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有一个小组的学生选用的是画“正”字的记录方法,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很快学生便有了自己想要的数据。最后,学生开始统计自己调查的这些数据。在统计的过程中,他们根据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制成了一个统计表。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制作出一个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在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活动后,对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了解。
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将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实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考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高效课堂学习。
总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顺应这一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参与,亲历活动过程,认真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