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素养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因素。在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一方面加强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素养产生的创造条件,使学生最终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创新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8-0083-02
高中物理课程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构建关于自然界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1]。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创新素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创新意识是动力,创新思维是方法,创新技能是载体,创新人格是最终目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维,灵活使用创新技能,在创新的过程中完善人格。
1 培养学生先培养教师
教师的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想培养具备创新素养的学生,必须有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教师懂创新、能创新,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自己开发的物理创新实验及相应的活动方案进行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2]。提升教师的创新素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备课过程。从物理概念出发,经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建立物理观念、养成科学思维,最终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个过程让教师知道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其次,集體备课。一方面是理顺教学过程,强化科学思维,让教师知道该怎么做;另一方面,通过集思广益、产生思维碰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由此而生。再次,加强实验展示。完成、完善每一个实验的过程是对教师实验能力的考验,也是创新技能产生的基础。最后,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师个人及时反思与评价课程,或者备课组集体评价,这个过程让教师明确做的对不对、好不好,及时修正,从而形成创新型
教师。
2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创新的大忌,物理科学思维如类比、放大、理想化、控制变量等,需要在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对话中建立。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思维的对话,在顺应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和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学生在学习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时,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位移成1、2、3……的关系或者速度成1、2、3……,重视学习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发展史。学习滑动摩擦力方向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提出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或者与相对运动方向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同时具有质疑与创新的思想。当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能够顺着教师引导的思路自主探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逐步形成[3]。
3 增加接触式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动手实验的机会少,对传感器实验、创新实验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少,在课堂内外应多设置接触式体验。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科学讲解、激发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与大胆发问,大胆发言,为学生的实验创新思维奠定基础[4]。在课堂内多设置演示实验,让学生能多接触实验,从而掌握实验的原理与操作方法,拓宽实验的范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方法,提升实验技能;课外多开放实验室或者将实验仪器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接触,增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为实验创新创造条件。同时也应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接触Origin、Matlab、Mathematical[5]等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实验能力的提高,有效推进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实践创新、技术应用等核心素养的落实[6]。
4 留心观察生活,生活是一切创新的源泉
物理知识来自生活实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能帮助学生唤起生活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也有利于学生感知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7]。当代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要多于观察生活的机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视而不见,而绝大多数的发明专利都源自生活。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①课堂上观察教师提供的素材,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知识;②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关的素材;③小组合作探究其中一种素材蕴含的物理学原理;④定期开展生活观察交流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科学的态度与责任,这既是物理的核心素养,也是创新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
5 鼓励“错误”的质疑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是发散的,往往会产生许多不符合教学设计的质疑。教师如果强行打压学生的质疑,不仅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消灭许多创新的灵感。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果让学生死死记住是与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正压力有关,那么学生就不会想到当速度很大的时候不符合经典力学的理论。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实验现象提出质疑,哪怕是现在认为错误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创造了条件[8-10]。
总之,为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既要加强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给学生创造创新素养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参与接触式体验,鼓励质疑与创新,努力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最终形成创新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毕亮.利用物理创新实验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11).
[3]赵静.对话教学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摭探[J].成才之路,2017(29).
[4]周红华.发挥实验的魅力彰显物理课堂精彩[J].湖南中学物理,2017(11).
[5]张子艳,叶孝权,何鹏.基于Mathematical的可视化应用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8(10).
[6]陈志军.Origin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2017(11).
[7]孙华清.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8(6).
[8]王治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6.
[9]王丽红.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质疑[J].宁夏教育,2004(10).
[10]郑华南.浅谈批判性思维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J].当代教研论丛,2016(4).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创新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8-0083-02
高中物理课程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构建关于自然界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1]。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创新素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创新意识是动力,创新思维是方法,创新技能是载体,创新人格是最终目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维,灵活使用创新技能,在创新的过程中完善人格。
1 培养学生先培养教师
教师的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想培养具备创新素养的学生,必须有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教师懂创新、能创新,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自己开发的物理创新实验及相应的活动方案进行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2]。提升教师的创新素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备课过程。从物理概念出发,经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建立物理观念、养成科学思维,最终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个过程让教师知道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其次,集體备课。一方面是理顺教学过程,强化科学思维,让教师知道该怎么做;另一方面,通过集思广益、产生思维碰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由此而生。再次,加强实验展示。完成、完善每一个实验的过程是对教师实验能力的考验,也是创新技能产生的基础。最后,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师个人及时反思与评价课程,或者备课组集体评价,这个过程让教师明确做的对不对、好不好,及时修正,从而形成创新型
教师。
2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创新的大忌,物理科学思维如类比、放大、理想化、控制变量等,需要在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对话中建立。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思维的对话,在顺应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和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学生在学习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时,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位移成1、2、3……的关系或者速度成1、2、3……,重视学习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发展史。学习滑动摩擦力方向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提出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或者与相对运动方向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同时具有质疑与创新的思想。当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能够顺着教师引导的思路自主探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逐步形成[3]。
3 增加接触式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动手实验的机会少,对传感器实验、创新实验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少,在课堂内外应多设置接触式体验。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科学讲解、激发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与大胆发问,大胆发言,为学生的实验创新思维奠定基础[4]。在课堂内多设置演示实验,让学生能多接触实验,从而掌握实验的原理与操作方法,拓宽实验的范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方法,提升实验技能;课外多开放实验室或者将实验仪器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接触,增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为实验创新创造条件。同时也应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接触Origin、Matlab、Mathematical[5]等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实验能力的提高,有效推进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实践创新、技术应用等核心素养的落实[6]。
4 留心观察生活,生活是一切创新的源泉
物理知识来自生活实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能帮助学生唤起生活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也有利于学生感知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7]。当代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要多于观察生活的机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视而不见,而绝大多数的发明专利都源自生活。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①课堂上观察教师提供的素材,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知识;②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关的素材;③小组合作探究其中一种素材蕴含的物理学原理;④定期开展生活观察交流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科学的态度与责任,这既是物理的核心素养,也是创新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
5 鼓励“错误”的质疑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是发散的,往往会产生许多不符合教学设计的质疑。教师如果强行打压学生的质疑,不仅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消灭许多创新的灵感。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果让学生死死记住是与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正压力有关,那么学生就不会想到当速度很大的时候不符合经典力学的理论。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实验现象提出质疑,哪怕是现在认为错误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创造了条件[8-10]。
总之,为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既要加强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给学生创造创新素养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参与接触式体验,鼓励质疑与创新,努力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最终形成创新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毕亮.利用物理创新实验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11).
[3]赵静.对话教学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摭探[J].成才之路,2017(29).
[4]周红华.发挥实验的魅力彰显物理课堂精彩[J].湖南中学物理,2017(11).
[5]张子艳,叶孝权,何鹏.基于Mathematical的可视化应用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8(10).
[6]陈志军.Origin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2017(11).
[7]孙华清.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8(6).
[8]王治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6.
[9]王丽红.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质疑[J].宁夏教育,2004(10).
[10]郑华南.浅谈批判性思维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J].当代教研论丛,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