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对于食品安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食品安全质量也就成为有关部门工作的主要核心。传统检测技术存在耗时长、检测结果精确度不足等问题,为了确保食品质量、保障人民健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积极研发高效、快捷的食品质量分析检测技术,有力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食品安全保障直接决定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各项生产内容的主要节奏。现阶段,我国存在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监督审查机制不完善以及食品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等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国民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食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一味关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食品安全质量。比如,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违反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和相关法规,忽略现有生产技术与流程规范,使得食品质量大幅降低。一些黑心商家甚至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降低食品生产成本,采用劣质、变质的食品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更有甚者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进行简单再加工,并迅速出售。
2.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理念落后,这可以溯源于我国长久以来的烹饪饮食习惯。例如我国传统的腌制、熏制以及炙烤类的食品,本就存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3.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使得部分食品生产商有了钻空子的可能性。
综上,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了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应当采用食品分析检测新技术,规范食品安全生产,保障食品市场的总体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分析检测新技术的应用
1.微波消解技术。微波消解技术是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于分析检测食品内部的微量元素含量。为了保证微波消解技术的应用效果,应当对待测食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微波消解技术主要包括高温消解和微波加热两大阶段,其中的微波加热阶段不仅速度快,能够保证食品受热均匀,而且总体耗时较少,对于食品的蒸发耗散较小,在检测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排放,能够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快速高效的进行。
2.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范围是700-2500nm,具有红外光线的基本特点。针对有机物体,近红外光检测主要指的是对于倍频和合频的吸收。在食品检测中应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透射法穿透食品,从而进行质量检测分析。因为近红外光本身能够穿透透明物体,所以许多以玻璃和透明塑料为容器的食品不需要进行样本取出和简单的预处理过程,能够在玻璃瓶和透明塑料瓶内直接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十分便捷,这非常有利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开展食品安全检测。
3.色谱检测技术。色谱检测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食品安全检测分析技术,具有待检食品样本耗费少、多项安全检测指标结果输出、检测结果精确快捷的特点。色谱检测技术能够细分为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两大类,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相对分子量大、沸点较高、热稳定性能较差的食品;气相色谱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为成熟,应用也较为广泛,同样适用于相对分子量大、热稳定性能较差的食品。因此在涉及上述相同特点的食品安全检测时,可以同步使用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两大技术来进行检测结果的相互印证,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4.生物酶检测技术和免疫检测技术。生物酶不仅可以用于食品生产,还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酶有着天然的分解催化作用,例如蛋白酶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物酶,通过对催化酶解的成分进行收集分析,可以达到食品检测的目的。免疫技术则是利用抗体与抗原能够进行结合的原理,根据食品内部的抗原,尋找对应的抗体试剂,通过两者的充分反应,提取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达到食品检测的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是生物酶检测技术和免疫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在抗体表面进行特定生物酶的覆盖,使其具有抗体抗原和酶催化作用的双重特性,通过食品内部的抗原与抗体试剂反应,辅助运用底部物体填充方式,根据其最后的变色反应,对食品的安全性质进行裁定。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不仅方便快捷,还具有灵活性强、反应敏捷和应用范围广的优点,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大批量检测,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多批次的检测还能有效保证食品检测结果精确可靠。
三、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根据当前的食品生产组织体系,规范化地引导食品产业链厂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阶段,严格把关食品生产标准与工艺水平,确保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符合规范,从源头上引导食品安全生产。在食品的售出阶段,注重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建设,建立标准化的食品市场管理体系以及质量监测合格证书制度。
2.应用HACCP体系。HACCP主要指的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保证食品安全质量的有效手段。HACCP涉及的环节较多,包括食品危害分析以及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点的识别与调控、危害值的范围界定、监督控制流程建立、误差纠正、结果验证以及数据记录归档等,主要应用于生鲜水产、冷冻保鲜、炙烤烘焙、发酵烟熏、豆奶制品、膨化食品等,能够切实保证上述产品从生产至入户的流程规范与质量安全。
3.加强监管力度,严惩伪劣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加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有效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设立食品安全行业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原则,加强食品监督审查力度。在食品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坚决打击伪劣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严惩涉事的相关企业及人员,加强报纸等媒体的曝光力度。逐步健全食品市场监管体系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体系,确保安全食品和合格厂商的市场准入,对于不合格厂商和低劣食品,进行强制退回处理。定期开展食品抽查检测,保证食品质量过硬,使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应当关注的重要领域。如果食品质量不过关,将不利于人民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有效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采用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食品安全。
作者简介:张博(1984-),山西临猗人,专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分析检测与质量检验。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食品安全保障直接决定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各项生产内容的主要节奏。现阶段,我国存在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监督审查机制不完善以及食品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等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国民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食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一味关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食品安全质量。比如,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违反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和相关法规,忽略现有生产技术与流程规范,使得食品质量大幅降低。一些黑心商家甚至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降低食品生产成本,采用劣质、变质的食品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更有甚者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进行简单再加工,并迅速出售。
2.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理念落后,这可以溯源于我国长久以来的烹饪饮食习惯。例如我国传统的腌制、熏制以及炙烤类的食品,本就存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3.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使得部分食品生产商有了钻空子的可能性。
综上,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了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应当采用食品分析检测新技术,规范食品安全生产,保障食品市场的总体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分析检测新技术的应用
1.微波消解技术。微波消解技术是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于分析检测食品内部的微量元素含量。为了保证微波消解技术的应用效果,应当对待测食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微波消解技术主要包括高温消解和微波加热两大阶段,其中的微波加热阶段不仅速度快,能够保证食品受热均匀,而且总体耗时较少,对于食品的蒸发耗散较小,在检测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排放,能够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快速高效的进行。
2.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范围是700-2500nm,具有红外光线的基本特点。针对有机物体,近红外光检测主要指的是对于倍频和合频的吸收。在食品检测中应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透射法穿透食品,从而进行质量检测分析。因为近红外光本身能够穿透透明物体,所以许多以玻璃和透明塑料为容器的食品不需要进行样本取出和简单的预处理过程,能够在玻璃瓶和透明塑料瓶内直接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十分便捷,这非常有利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开展食品安全检测。
3.色谱检测技术。色谱检测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食品安全检测分析技术,具有待检食品样本耗费少、多项安全检测指标结果输出、检测结果精确快捷的特点。色谱检测技术能够细分为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两大类,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相对分子量大、沸点较高、热稳定性能较差的食品;气相色谱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为成熟,应用也较为广泛,同样适用于相对分子量大、热稳定性能较差的食品。因此在涉及上述相同特点的食品安全检测时,可以同步使用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两大技术来进行检测结果的相互印证,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4.生物酶检测技术和免疫检测技术。生物酶不仅可以用于食品生产,还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酶有着天然的分解催化作用,例如蛋白酶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物酶,通过对催化酶解的成分进行收集分析,可以达到食品检测的目的。免疫技术则是利用抗体与抗原能够进行结合的原理,根据食品内部的抗原,尋找对应的抗体试剂,通过两者的充分反应,提取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达到食品检测的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是生物酶检测技术和免疫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在抗体表面进行特定生物酶的覆盖,使其具有抗体抗原和酶催化作用的双重特性,通过食品内部的抗原与抗体试剂反应,辅助运用底部物体填充方式,根据其最后的变色反应,对食品的安全性质进行裁定。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不仅方便快捷,还具有灵活性强、反应敏捷和应用范围广的优点,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大批量检测,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多批次的检测还能有效保证食品检测结果精确可靠。
三、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根据当前的食品生产组织体系,规范化地引导食品产业链厂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阶段,严格把关食品生产标准与工艺水平,确保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符合规范,从源头上引导食品安全生产。在食品的售出阶段,注重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建设,建立标准化的食品市场管理体系以及质量监测合格证书制度。
2.应用HACCP体系。HACCP主要指的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保证食品安全质量的有效手段。HACCP涉及的环节较多,包括食品危害分析以及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点的识别与调控、危害值的范围界定、监督控制流程建立、误差纠正、结果验证以及数据记录归档等,主要应用于生鲜水产、冷冻保鲜、炙烤烘焙、发酵烟熏、豆奶制品、膨化食品等,能够切实保证上述产品从生产至入户的流程规范与质量安全。
3.加强监管力度,严惩伪劣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加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有效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设立食品安全行业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原则,加强食品监督审查力度。在食品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坚决打击伪劣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严惩涉事的相关企业及人员,加强报纸等媒体的曝光力度。逐步健全食品市场监管体系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体系,确保安全食品和合格厂商的市场准入,对于不合格厂商和低劣食品,进行强制退回处理。定期开展食品抽查检测,保证食品质量过硬,使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应当关注的重要领域。如果食品质量不过关,将不利于人民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有效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采用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食品安全。
作者简介:张博(1984-),山西临猗人,专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分析检测与质量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