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葵花分外美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o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说《青铜葵花》是作家曹文轩在2005年激情奉献、心爱备至的一部力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文试图从人性美、悲剧快感两个方面探究《青铜葵花》的撼人魅力。
  关键词: 《青铜葵花》 人性美 悲剧快感
  
  《青铜葵花》延续了曹文轩小说一贯采用童年视角与乡村记忆的特点,以人民公社化时期纯朴、落后的农村景象为背景,描述了两个农家少年经受苦难的历程和各自显示的风度。七岁的孤女葵花被十一岁的哑巴男孩青铜一家收养,两个孩子从此成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他们遭遇过火灾、水灾、蝗灾的摧残,但却在苦难的折磨中傲然挺立。在贫穷但不乏快乐的日子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五年后,葵花被召回城市,从此哑巴青铜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妹妹葵花所在的方向,在深切的思念中,青铜“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一声:葵——花!”小说中作者对美好人性、对苦难对真情的细腻描绘和咏叹,犹如一股温暖清澈的泉水,滋润并纯净着每一位读者的眼睛与心灵。
  一、《青铜葵花》是一首人性美的赞歌
  《青铜葵花》最先给人以触动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小说中的人物是那么的质朴、善良、勤劳与坚强。主人公青铜,火灾使他不再说话,但他非常聪明、善良与坚强。青铜在沉默中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妹妹葵花,几乎为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青铜的家穷,不能供两个孩子同时上学,为了能让葵花上学,青铜像是早就想好了,用表情、手势准确无误地告诉奶奶、爸爸和妈妈:“让妹妹上学。我不用上学。我上学也没有用。我要放牛。只有我能放牛。妹妹她小,她不会放牛。”他不但把自己梦寐已久的上学机会让给了非亲非故的葵花,而且自觉地承担起了护送葵花上下学的责任。为了让葵花照一张相,青铜在寒冷的冬天里每天背着十几双芦花鞋到镇上卖,即使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也毫无怨言。为了多攒一些钱,他卖掉了自己脚上的一双新芦花鞋,在漫天飞舞的大雪天,从一尺厚的雪地里赤脚跑回家。为了让葵花看马戏,青铜不惜与人打架,流着鼻血扛着妹妹看马戏,在又闷又热的人群中苦苦支撑。葵花看守茨菰田,茨菰却被嘎鱼家的鸭子吃掉了,青铜宁愿挨爸爸打,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芦苇荡中,葵花走丢了,青铜为寻找葵花急得快要疯了。为了让葵花吃到一点荤腥,青铜忍饥为妹妹打野鸭。葵花孤身一人离家去江南捡银杏,为等妹妹安全回家,青铜每天夜里提着灯笼守候在油麻地的大桥上,“那只纸灯笼,亮在路上,亮在水上,也亮在油麻地人的心上……”
  小说的另一主人公葵花,三岁丧母,从小和爸爸相依为命。可是在她七岁的一天却突然得到了爸爸死亡的消息,那天爸爸落水了,很多人都在水底搜寻落水者,葵花一眼就看到了水面上漂动的画稿,她知道那是爸爸的画,落水的一定是爸爸,于是她号啕大哭,不过最终她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和青铜一起面对美好的世界。葵花乖巧可爱,听哥哥的话,在青铜一家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得非常优秀。她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地学习,放学后教青铜认字。知道家里经济困难,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宁愿辍学,故意考低分。为了给奶奶凑钱治病,葵花跟随大人们到江南去捡银杏,她只挣到些面值很小的票子,却以为“挣了很多很多的钱!”她还不懂得金钱的价值,她只懂得爱的责任……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表达着葵花对青铜一家的感激与深深的爱。
  最让人感动的是青铜的奶奶、爸爸和妈妈。爸爸宽厚,妈妈温柔,奶奶德高望重,他们都那么的朴实、淳厚和正直。他们家是村里最穷的,在自己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的时候,他们坚定地收养了葵花。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仍然从牙缝中积攒出一点供孩子上学的费用,但是学费只够一个人的,一家人又陷入了一次抉择,但是,他们还是又一次把机会送给了幸运的葵花。在无情的岁月里,青铜一家人齐心协力,为抚养葵花费尽了心血。他们一家人和睦相处,尽管穷,却是大麦地村最幸福的一家人。每次当这个家庭如一艘小船遭遇风浪陷入困境时,作为“船长”的奶奶很快一次次地给大家指明前进的方向,鼓起生活的信心,从遭遇洪水到重建家园,从三月蝗灾到忍饥挨饿,奶奶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多次偷偷地变卖伴随自己一生的心爱首饰,为家人带来生存的希望。奶奶就像家中那头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老牛,在家庭和青铜最需要帮助时,总能显示出自己的灵性来;当家庭走出困境后,奶奶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样走完了生命的历程,悄悄离开了她心爱的家人。
  小说最后写道:“在水帘下往大草垛跑动的分明就是葵花,青铜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一声:葵——花!”至此,作者将人间真情渲染到了及至。当葵花被迫回城后,青铜一连几天坐在大草垛上发呆,恍惚中他看见葵花向自己跑来,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出了妹妹的名字。出于对妹妹葵花深深的爱与思念,哑巴青铜竟然奇迹般地会开口说话了。
  都说血浓于水,但比血更浓的东西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那是从心底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没有利益可图,只有单纯的爱。《青铜葵花》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纯净的人性美,这不仅仅是对人性美的讴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对人性美的一种召唤。
  二、《青铜葵花》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悲剧快感
  《青铜葵花》最震撼人心的是它带给人们的悲剧快感。小说里几乎没有关于欢乐的描写,取而代之的是苦难,翻开目录,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蕴含着灾难。主人公青铜与葵花都经历了人间最不幸的遭遇:先说青铜,一场大火使年幼的青铜变成了哑巴。一场特大水灾又使青铜一家失去了赖以安身的房屋,没有了住房,年仅十二岁的青铜只好跟着爸爸去海边割草盖房。一场罕见的蝗灾使大麦地人陷于饥饿的困境,更让青铜一家雪上加霜。蝗灾后青铜家揭不开锅,兄妹俩只得吃野菜,嚼芦根,打来野鸭又被嘎鱼一家冤枉是小偷……再说葵花,葵花三岁失去母亲,七岁时湍急的水流又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她成了孤儿。干校的人无法照顾葵花,在老槐树下,可怜的葵花等了一天才终于被贫穷的青铜一家领养……两个年幼的孩子都经受了人间的大苦大难。
  小说中描写苦难的事件还有很多:村里穷得家家户户几乎都不可能多出一个人的口粮。为看一场电影要赶到别的村子,甚至受别人的欺负。照片不是人人能拍,时时能拍,青铜一家要拍一张照片必须赶做一个冬天的芦花鞋,青铜要在冰天雪地的桥头迎风卖鞋。许多家庭的孩子大都没有新衣服穿,没有足够的油灯照明……
  但是人的坚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又让这些灾难显得微不足道。在大苦大难面前,青铜没有退缩,不聋却哑的残疾,更磨练了他正直善良、坚韧刚强、天真坦荡的品性。大年初一,为让葵花能够戴上银项链上台报幕,贫穷的青铜用屋檐上的冰凌做了一串冰项链,“那一刻,时间停止了流淌”,葵花泪眼朦胧,天地都为之动容。为了让葵花晚上可以写作业,青铜宁愿自己的头是个鸟窝,捉萤火虫做南瓜花灯,那十盏南瓜花灯,凝聚了青铜的智慧与真爱,照亮了葵花幸福的童年。奶奶为了省下一个人的口粮,也为了给两个孩子添身新棉衣,老大年纪还去远方的妹妹那儿帮人摘棉花。一场狂风暴雨来临后,人们必须自己去砍一捆一捆的金茅草盖房,嘴里说的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继续不停歇地忙碌着。三月蝗灾到来后,家里的米要一粒一粒数着下锅,到最后只能靠挖芦根充饥,可是他们谁也“不说饿”。在饥荒最危急时,村长集合村民高唱雄壮的歌,号召大家“把腰杆挺直,挺成一棵树!”这是小说中最有力量的一句话,堪称小说的脊梁,这一场景显示的不仅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民族对待苦难应有的强劲风度。
  好些时候,“我们忽视了苦难的必然性,忽视了苦难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忽视了我们在面对苦难时的风度,忽视了我们对苦难的哲理性的理解,因此,当苦难来临时,我们只能毫无风度地叫苦连天、手足无措、不堪一击”。[1]这本小说的意义让我们,特别是让青少年明白,面对痛苦时要有一种风度,“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就像美丽的宝石必经熔岩的冶炼与物质的爆炸一样”。[2]只有这样才可能体味到一种至上的幸福,就如同大麦地人、如同青铜一家人一样。其实,“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是一个强者”。[3]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青铜葵花》“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肯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4]
  《青铜葵花》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悲剧快感,但这种悲剧快感要比喜剧快感深刻得多、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5]作者是要在苦难中表现一种人性美和人们对抗灾难、战胜灾难的精神,因为,这是一种永恒的美丽。
  
  参考文献:
  [1][2][3][4][5]《青铜葵花》代后记.
其他文献
摘 要: 《搜神记》作为唐前非“有意为”小说的杰出代表,它的成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史传文学作为我国成熟较早的叙事文学,不仅与古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古小说的产生、发展、壮大有深刻影响,也同样对《搜神记》在叙事手法与题材内容上起到不容忽视作用。  关键词: 史传文学 唐前古小说 《搜神记》 影响    《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尽管依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唐前志
摘 要: 秋瑾女侠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改换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她抱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身负为国为民的使命,为妇女争权,争取自由平权,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同时泄露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秋瑾视死如归,艺高而胆大,充满豪侠激情,一生短暂却锋芒毕露,绚烂非常。  关键词: 秋瑾 豪侠 锋芒毕露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九年级的语文专题复习课存在着内容多、知识点杂、耗时长、收效慢的特点,但是教师可以通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巧妙使用多媒体,以及及时、中肯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课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初的兴趣
摘 要: 在当前中学教育实践中,对违纪学生的惩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其实,将合理的惩罚制度及方式运用于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本文通过对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惩罚教育观和惩罚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冷静分析学校教育者的惩罚教育观,并深入思考如何正确地运用惩罚教育。  关键词: 惩罚教育 学校教育 思考    一、惩罚教育  其实每个教师都会有过惩罚学生的经历。2004年,我在A
摘 要: 在“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方面,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任访秋的《中国新文学渊源》这两本著作都对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作出了界定。本文试图将其同时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来考辨,以期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有更明晰的认识。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源流 晚明说    一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由
摘要:从平行研究角度来看,法国作家莫泊桑与美国作家欧·亨利虽然生活时代与思想经历都不同,文风却有许多相通点,在创作背景、文字内容、结构艺术、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可比性,本文结合作品,分别从四个角度,试析这两住短篇小说大师在文体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及共通之处。  关键词:莫泊桑 欧·亨利 短篇小说    法国作家莫泊桑(1850-1893)与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是响誉十九世纪世界文坛
顾工 1973年生,江苏淮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和学术委员、东吴印社副社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亭林印社社长、昆山书画院院长。1995年获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1997年获世界华人书画展金奖,2000年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并获奖,2005年获现代金陵书法传媒展提名奖。出版《艺概丛书·顾工》《篆刻批评·当代卷一、二》等。    简
摘 要: 目前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表达方法,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概念隐喻(CMT)这一全新理论为认知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启示和新方法,但迄今为止,隐喻和二语教学的关系的研究基本处于起始阶段。本文根据CMT “思维的隐喻性” 这一认知观提出,隐喻具有重要教育价值,隐喻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还可以提供词汇隐喻意义的指导性原则,更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
摘 要: 学生作文程式化产生与日常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指导中过于强调技巧,轻视自由写作;写作方法指导过于单一,训练过程随意;学生的生活视野狭窄,感悟不深。学生作文思路有效拓展的主要途径是:充实生活,创新思维,敢于想象。  关键词: 作文思路 反思 创新思维 想象    阅过中考作文的老师时常有这样一个共识:有特色、有个性、有亮点的出彩作文固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一批批程式化的文章。翻看一篇篇烫手的
宁静的夜 杨锦炎 制作  作者前期在宁静的夜空下为自己的画面构图寻找到一片非常美的杜鹃花作为前景,中景的瞭望台可以视为画面的主体。遗憾之处是曝光不足,画面灰暗,星轨不突出。我后期的制作思路是在Camera Raw插件基本界面中调整图片的曝光,让曝光正常,再通过渐变工具,调整图片的天空让天空位置呈现蓝色调,然后进入到PS中通过曲线渲染图片高光让高光暖色调更鲜明,使图片整体在视觉上呈现冷暖对比色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