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秋,武汉市推行“小班化”教学试点。历时三年,不少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该市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在“顺生而教”思想的引领下,以《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课题为抓手,构建出“和乐”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共同绽放智慧,共同收获精彩。
武汉市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以下简称“前进二小”)经过长期实践,确立了“顺生而教,让每个学生主动、个性化发展”的小班化工作思想,打造出具有“和乐”特色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所谓“顺生”,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所谓“和乐”,指营造和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共同学习。
一、以竞赛为抓手,促个性发展
一是组织开展“探寻小班别样风景”系列比赛。通过自主学习单、特色作业、个性化备课设计等比赛活动,引导教师从课前设计开始变革。
二是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比赛。组织教师开展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问题分层等方面的研究,引导他们把关注点从知识传授转向引导学生探究、实践上,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三是开展小班赛课。赛课中,重点展示如何通过课前预习单、课中实践单、课后拓展单帮助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真实感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变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教师如何抓住课堂生成相机引导,营造出“和乐”的小班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实践、乐于探究。赛课时请观课教师根据学校拟订的小班课堂教学评价表,从课堂时间分配、学生参与度、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促使其在观课的同时,思考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二、以课题为依托,建“和乐”课堂
前进二小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根据省课题组的要求,学校结合小班化教学研究实际,拟定了《小班化背景下教学事件的生成与处理策略研究方案》,并组织全校教师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
1.抽丝剥茧,了解“生成”概念。
学校组织教师自主搜集了大量优秀的生成性案例,要求他们在案例上做好批注,并及时和同伴交流,从中抽丝剥茧,理清对小班化教学课堂有利的生成性事件。学校每月召开课题组专项会议,与教师们分享对生成性教学事件的理解。
2.专项调研,发现“生成”困惑。
为推进课题研究,学校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小班课堂问卷调研。学生调研重点围绕对课堂的喜爱程度和参与程度两方面开展;教师调研重点从教师对小班化教育理念的理解和生成性事件的处理两方面展开。问卷回收后,学校统计、分析了相关数据,发现除术科外,学生最喜欢数学,原因是他们有更多机会练习和探究,容易产生成就感;教师对生成性教学有一定的认知,但实际教学中,对哪些生成性资源可以利用、如何利用等有困惑。学校据此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通过课堂生成性事件处理案例,研究生成性事件的处理策略。
3.个人研究,探索“生成”规律。
方向确定后,学校要求教师拟订微课题开展研究。
一是确定合适的课题。一开始,不少教师申报的课题要么切入口太大,难以深入研究;要么与实际教学联系不紧密,实用性不高。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在讲清课题意义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结合教学中最困惑的地方确定课题。经过指导,教师们找到了切入口小、有实用价值的课题。
二是制订详细、可操作的研究方案。学校组织专人认真审阅每份课题方案,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学校还以好的课题方案为范本,引导教师学习借鉴。通过几个回合的修改,每位教师都制订出翔实、操作性强的课题方案。
三、以评价为导向,让理念落地
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再好的理念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前进二小依托学生成长档案《成长足印》,全方位评价学生。
实验之初,学校主要监测语文、数学两科的学习情况。每次大型测试后,学校将学生的测试分数录入EQA(外部客观质量评价系统),要求指导教师据此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后续分析。语文从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四方面对表现突出的学优生、学困生、进步生进行具体分析和记载;数学从基础知识、计算、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建立培优扶困工作档案,并形成专项的班级监测档案。
今春,前进二小建立了所有学科的班级监测档案。学期初,术科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拟订监测目标。接下来,教师每月拟订学科监测方案,对每个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评并分块评价,录入《成长足印》。教师根据监测结果,或改进教学方法,或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此外,《成长足印》还对学生的品行、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记载,这不仅便于学校监测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便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监测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做出综合的、科学的评价。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
武汉市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以下简称“前进二小”)经过长期实践,确立了“顺生而教,让每个学生主动、个性化发展”的小班化工作思想,打造出具有“和乐”特色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所谓“顺生”,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所谓“和乐”,指营造和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共同学习。
一、以竞赛为抓手,促个性发展
一是组织开展“探寻小班别样风景”系列比赛。通过自主学习单、特色作业、个性化备课设计等比赛活动,引导教师从课前设计开始变革。
二是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比赛。组织教师开展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问题分层等方面的研究,引导他们把关注点从知识传授转向引导学生探究、实践上,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三是开展小班赛课。赛课中,重点展示如何通过课前预习单、课中实践单、课后拓展单帮助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真实感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变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教师如何抓住课堂生成相机引导,营造出“和乐”的小班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实践、乐于探究。赛课时请观课教师根据学校拟订的小班课堂教学评价表,从课堂时间分配、学生参与度、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促使其在观课的同时,思考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二、以课题为依托,建“和乐”课堂
前进二小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根据省课题组的要求,学校结合小班化教学研究实际,拟定了《小班化背景下教学事件的生成与处理策略研究方案》,并组织全校教师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
1.抽丝剥茧,了解“生成”概念。
学校组织教师自主搜集了大量优秀的生成性案例,要求他们在案例上做好批注,并及时和同伴交流,从中抽丝剥茧,理清对小班化教学课堂有利的生成性事件。学校每月召开课题组专项会议,与教师们分享对生成性教学事件的理解。
2.专项调研,发现“生成”困惑。
为推进课题研究,学校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小班课堂问卷调研。学生调研重点围绕对课堂的喜爱程度和参与程度两方面开展;教师调研重点从教师对小班化教育理念的理解和生成性事件的处理两方面展开。问卷回收后,学校统计、分析了相关数据,发现除术科外,学生最喜欢数学,原因是他们有更多机会练习和探究,容易产生成就感;教师对生成性教学有一定的认知,但实际教学中,对哪些生成性资源可以利用、如何利用等有困惑。学校据此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通过课堂生成性事件处理案例,研究生成性事件的处理策略。
3.个人研究,探索“生成”规律。
方向确定后,学校要求教师拟订微课题开展研究。
一是确定合适的课题。一开始,不少教师申报的课题要么切入口太大,难以深入研究;要么与实际教学联系不紧密,实用性不高。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在讲清课题意义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结合教学中最困惑的地方确定课题。经过指导,教师们找到了切入口小、有实用价值的课题。
二是制订详细、可操作的研究方案。学校组织专人认真审阅每份课题方案,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学校还以好的课题方案为范本,引导教师学习借鉴。通过几个回合的修改,每位教师都制订出翔实、操作性强的课题方案。
三、以评价为导向,让理念落地
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再好的理念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前进二小依托学生成长档案《成长足印》,全方位评价学生。
实验之初,学校主要监测语文、数学两科的学习情况。每次大型测试后,学校将学生的测试分数录入EQA(外部客观质量评价系统),要求指导教师据此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后续分析。语文从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四方面对表现突出的学优生、学困生、进步生进行具体分析和记载;数学从基础知识、计算、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建立培优扶困工作档案,并形成专项的班级监测档案。
今春,前进二小建立了所有学科的班级监测档案。学期初,术科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拟订监测目标。接下来,教师每月拟订学科监测方案,对每个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评并分块评价,录入《成长足印》。教师根据监测结果,或改进教学方法,或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此外,《成长足印》还对学生的品行、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记载,这不仅便于学校监测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便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监测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做出综合的、科学的评价。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