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探究·基础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tayang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在保持了以往命题的成功之处之外,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浓厚的人文色彩、凸显的科学意蕴和鲜活的试题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为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笔者仅就客观题部分进行浅析,以求教于诸位方家,并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开放:拓展能力培养和考查的空间
  
  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这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理念在2007年的高考试题中有了较充分的体现。
  首先,试题的开放性表现在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关注实际,努力做到材料和信息的开放,其开放不仅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
  例如2007全国卷Ⅱ第13题:图5(略)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文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 )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尤其强化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西汉政府”和“新疆”。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汉朝时羌族活跃在新疆一带,此印为汉当时发给羌族长老的印章,因此,正确答案为C。但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一隐性知识需要考生加以挖掘。此题与2004全国卷Ⅰ第19题“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此题选材上具有开放性,设计合理恰当,且有一定的难度。该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实际应用性,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相一致,能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必将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重大的导向作用。此题是一道较高水平的历史客观试题。
  其次,试题的开放性表现在思路的开放上,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请看全国卷Ⅰ第21题:图6(略)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 )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答案为B。题目看似简单,但有效考查了考生读取信息、转化信息和思维变通的能力。此题图文并茂,既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也考查了考生的实际应用——解读图表的能力。此题在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亦属上乘。
  
  探究:架设思维变通和创新的立交桥
  
  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而设计此类题目正是实现与其相关的考查目标的有效途径。它为考查探究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标志着在考查层次上达到了对思维能力考查的最高要求。请看全国卷Ⅰ第13题:
  史学家陈寅恪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为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此题目既活又难。四个选项本身均正确,但究竟哪一个符合题干的指向?题干中的“社会之革命”指社会阶层的重大变化,因此正确答案为c。它考查考生对武则天时注重发展科举,使许多有才能的庶族地主被破格重用这一知识,这种考查由于采取了隐性介入的方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其实有关探究能力的考查在众多题目中均有所体现,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双基:支撑能力和方法的大厦
  
  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试题立意无论怎样新颖,设问无论怎样巧妙,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而是更加重视考生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基础知识就是“皮”,就是思考和分析各种问题的基本依据,一旦离开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能力将成为空中楼阁!
其他文献
语言学家认为:学好一门语言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身处该种语言环境之中,用“沉浸式”教学法使学生尽快掌握语言使用的技巧。高中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使用英语最为集中的场所,是教师开展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如何准确理解、把握、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讲英语、学英语、用英语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创设的模拟真实情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已成为英语教师亟须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试结
政治试卷讲评课在政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查漏补缺,拓展和整合知识,提高能力等。高效率的政治试卷评析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建立学习信心,从而取得好成绩。根据本人多年的探索,认为提高政治试卷讲评效率需关注以下四大方面:    一、寻找根本错因,对症下药讲解    教师在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后,要分析学生的致错原因,一方面凭自己推理,另一方面可以找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解题思路。教师和学生、不同学生之间
一、影视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首先应承担影视资源开发者的角色,影视信息的收集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获取:一是直接到新华书店或其他音像店里去买(由本学科的教师亲自去选才更确保影像资料的实用性);二是经常光顾网上音像店,像“当当音像书店(www.dangdang.com)”、“卓越音像书店”(www.ioy.con),都有大量的音像资料,有时能买到可遇而不可求的纪录片;三是经常浏览《中国电视报》,留
复习课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深化基础的课型。复习课教学的主要环节,是通过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方法,对学生大脑皮质处于潜意识状态的已学知识唤起全部记忆,牢固掌握并进一步形成能力的过程。上好复习课能达到整体记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复习的重要,但由于多年固定的复习模式,使学生一提起复习课便没有了兴趣。为了克服学生的审美疲劳,复习课确实需要老师们动脑
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改革浪潮推动下,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尝试。在追求素质教育理念下,它强调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注重生活化,使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更客观,教与学更易于操作。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仍然觉得这门课程空洞、枯燥、乏味。   究竟如何扭转学生这种消极心理定势,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上下工夫。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素质教育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变能力。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实践创造,逐步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学风。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古语云:“学始于思,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由于略读课文不在考试范围内,因此,老师们对这类课文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精读课文,长期以来略读课的教学往往处在认认字词,读读课文的水平。其实略读课文当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鲜活的文本沉睡在师生心灵的角落里,渐渐失去了生命的亮色。如何让这一宝贵的资源充分地展示自己的魅力,让略读课重新恢复生命的亮色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略读
历史科目,一向是学生感到比较头痛的科目,也是学生历来不够重视的科目,因为历史科目内容繁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纷繁复杂,而且不少历史事件时代久远,离现实较远。因此,不少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冷落历史科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正学生不重视历史科目的错误倾向,端正学生的
2006~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均采用材料作文命题方式,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畫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此类作文,有人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常常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寓言、一幅漫画、一首诗歌、一组对话、几句相同或相反的名言或俗语等等。审题时必须整体把握材料,弄懂
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正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评价机制来看,无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一、从培养目标看,高中政治新课程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