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发展问题,通过对养老服务设施运作模式和规划布局的研究探讨,完善我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与布局。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养老
1、背景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9.7%,是世界上唯——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老龄人口还在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诸如养老、医疗保障等社会问题,特大城市尤为明显。国内外研究表明,社区作为老年人活动最主要的场所,社区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载体,不仅要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所需,也是维系他们社会交往的精神家园,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是否适应老年人的需求是决定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的关键。
中国老龄化发展的主要特征: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社会发展不均衡及“未富先老”的社会现象。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和人们的养老意识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居家养老模式”
2、我国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特征
2.1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贯彻与实施及“421”家庭的不断产生,现有的家庭结构越来越不能承受对老人的赡养,出现了大量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使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当下社会化优先思考解决的问题。
2.2结构单一,供給不足
在结构上,主要以经营非营利性养老院服务中心、社区养老院,尽管政府补贴,但其资金有限,但资金筹集、资金运作能力有限,从市场租赁的住房面积不能满足国家标准,也很难配备完善的设备。而通过公建配套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建设规模面积较小,很难再增加康复和护理功能。
在总量上,截至201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4.4张,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5-90)。
2.3服务形式、内容单调
一方面,现状我国以福利托底型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主,低标准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护理、康复理疗、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多方面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内容单调,养老服务人员缺乏培训管理,特别是由于养老机构隶属于民政部门,限于部门资源的分割,使得养老机构中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短缺。
2.4空间布局不均,规模不足
当前全国各地的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多处于以街道(镇)为单元的点状分布格局,未能结合老年人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布局,造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不均,不能适应当前的养老需求。如昆山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密度达1134人/平方公里,千人床位仅5.5床,市区老年福利院入住率长期高达100%,而外围乡镇养老院入住率仅为20%左右。
3、养老服务设施的运作模式
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但随着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倾向严重,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功能相对弱小且具有唯一性,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经济补济给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带来了沉重负担。
因此,居家养老作为—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在当前中国社会十分必要。
3.1市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
“老龄社区”是普遍采取的策略,将社区开发、运营和专业化养老管理相结合。
具体可参考美国老龄社区模式。
政策支持:美国将老龄社区划分为6类,在建设过程中予以税收减免,使其价格低于普通商品房。
市场参与:由于政府在老龄社区开发商的优惠政策,一些地产开发公司率先与养老机构联合,将养老初构的服务结合社区一同开发。
资金保障:用于支付老年人社区养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各类保险金,政府福利和保险体系相结合,减少了大部分老人对养老资金的顾虑。
3.2政府主导的制度化运作
政府通过制度引导,在现有社区基础上,拓展养老设施和服务资源,通过政策福利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运营,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模式。
具体可参考英国政府主导的制度化运作模式。
政策支持:政府将老年居住建筑分类,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将养老照顾行业标准化分类,给予财政支持。
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引导规划,出资兴办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并将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设置在社区中,并鼓励养老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样需求。
3.3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
由政府资助成立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并将其投入社会,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模式。该模式的设施和体制均由政府主导建设,具体服务内容和范围由市场决定,既能保证服务质量的规范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具体可参考日本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
4、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原则
4.1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分类型、分级别布局
按照服务对象不同经济承受力、健康状况与床位规模形成“福利供养型”、“医疗护理型”等类型的养老服务设施。
按照各类养老设施所在的空间位置的养老设施的数量和规模的不同,形成“市级——片区级——街道级”三级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设施共享:尽可能将养老服务设施与其他可相容性的设施(如幼儿园、医院等)进行复合集中建设。
差异布局:依据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进行差异化布局。
公交出行:依据现有和规划公交设施布点,进行养老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保障设施的可達性。
4.2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注重差别化布局
新、老城区采用不同的配置指标和建设要求,实现养老服务的均等化。
老城区可适当减少单个设施配置规模或采取增加设施密度的办法满足需求;同时,整合闲置资源,利用闲置幼儿园、社区住宅或购置首层住宅等方式改造成为日间照料中心。
新城区配建标准适当提高,并可预留设施用地,纳入控规图则。
4.3养老设施:注重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
养老服务设施除了注重分级别、分类型之外,还应注重共享型设施与专享型设施与相结合的布局策略。
共享型设施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通过与卫生、教育、文体等公共设施充分对接,实现共建共享。
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剧,而我国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部门必须要重视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设计的工作,不断研究创新。针对老年培训和老年娱乐以及老年医疗,还有老年养老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于老年人实施全面的照顾,确保其老年生活的健康。养老服务设施现状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为老年人提供充足和高水准养老服务设施是最终的目标。对于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不能仅仅变成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应该是倡导性的、代言性的、联络性的规划,与其他规划相联系。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养老
1、背景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9.7%,是世界上唯——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老龄人口还在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诸如养老、医疗保障等社会问题,特大城市尤为明显。国内外研究表明,社区作为老年人活动最主要的场所,社区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载体,不仅要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所需,也是维系他们社会交往的精神家园,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是否适应老年人的需求是决定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的关键。
中国老龄化发展的主要特征: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社会发展不均衡及“未富先老”的社会现象。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和人们的养老意识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居家养老模式”
2、我国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特征
2.1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贯彻与实施及“421”家庭的不断产生,现有的家庭结构越来越不能承受对老人的赡养,出现了大量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使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当下社会化优先思考解决的问题。
2.2结构单一,供給不足
在结构上,主要以经营非营利性养老院服务中心、社区养老院,尽管政府补贴,但其资金有限,但资金筹集、资金运作能力有限,从市场租赁的住房面积不能满足国家标准,也很难配备完善的设备。而通过公建配套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建设规模面积较小,很难再增加康复和护理功能。
在总量上,截至201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4.4张,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5-90)。
2.3服务形式、内容单调
一方面,现状我国以福利托底型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主,低标准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护理、康复理疗、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多方面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内容单调,养老服务人员缺乏培训管理,特别是由于养老机构隶属于民政部门,限于部门资源的分割,使得养老机构中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短缺。
2.4空间布局不均,规模不足
当前全国各地的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多处于以街道(镇)为单元的点状分布格局,未能结合老年人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布局,造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不均,不能适应当前的养老需求。如昆山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密度达1134人/平方公里,千人床位仅5.5床,市区老年福利院入住率长期高达100%,而外围乡镇养老院入住率仅为20%左右。
3、养老服务设施的运作模式
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但随着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倾向严重,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功能相对弱小且具有唯一性,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经济补济给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带来了沉重负担。
因此,居家养老作为—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在当前中国社会十分必要。
3.1市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
“老龄社区”是普遍采取的策略,将社区开发、运营和专业化养老管理相结合。
具体可参考美国老龄社区模式。
政策支持:美国将老龄社区划分为6类,在建设过程中予以税收减免,使其价格低于普通商品房。
市场参与:由于政府在老龄社区开发商的优惠政策,一些地产开发公司率先与养老机构联合,将养老初构的服务结合社区一同开发。
资金保障:用于支付老年人社区养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各类保险金,政府福利和保险体系相结合,减少了大部分老人对养老资金的顾虑。
3.2政府主导的制度化运作
政府通过制度引导,在现有社区基础上,拓展养老设施和服务资源,通过政策福利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运营,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模式。
具体可参考英国政府主导的制度化运作模式。
政策支持:政府将老年居住建筑分类,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将养老照顾行业标准化分类,给予财政支持。
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引导规划,出资兴办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并将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设置在社区中,并鼓励养老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样需求。
3.3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
由政府资助成立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并将其投入社会,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模式。该模式的设施和体制均由政府主导建设,具体服务内容和范围由市场决定,既能保证服务质量的规范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具体可参考日本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
4、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原则
4.1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分类型、分级别布局
按照服务对象不同经济承受力、健康状况与床位规模形成“福利供养型”、“医疗护理型”等类型的养老服务设施。
按照各类养老设施所在的空间位置的养老设施的数量和规模的不同,形成“市级——片区级——街道级”三级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设施共享:尽可能将养老服务设施与其他可相容性的设施(如幼儿园、医院等)进行复合集中建设。
差异布局:依据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进行差异化布局。
公交出行:依据现有和规划公交设施布点,进行养老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保障设施的可達性。
4.2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注重差别化布局
新、老城区采用不同的配置指标和建设要求,实现养老服务的均等化。
老城区可适当减少单个设施配置规模或采取增加设施密度的办法满足需求;同时,整合闲置资源,利用闲置幼儿园、社区住宅或购置首层住宅等方式改造成为日间照料中心。
新城区配建标准适当提高,并可预留设施用地,纳入控规图则。
4.3养老设施:注重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
养老服务设施除了注重分级别、分类型之外,还应注重共享型设施与专享型设施与相结合的布局策略。
共享型设施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通过与卫生、教育、文体等公共设施充分对接,实现共建共享。
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剧,而我国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部门必须要重视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设计的工作,不断研究创新。针对老年培训和老年娱乐以及老年医疗,还有老年养老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于老年人实施全面的照顾,确保其老年生活的健康。养老服务设施现状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为老年人提供充足和高水准养老服务设施是最终的目标。对于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不能仅仅变成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应该是倡导性的、代言性的、联络性的规划,与其他规划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