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会预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由统一式的学习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由封闭式的学习转变为开放式的学习。文章从努力激发预习的兴趣、灵活设计预习的要求、重视交流预习的成果、跟进预习的检查和评价四方面探讨了如何指导学生预习。
【关键词】预习兴趣;预习要求;预习成果;预习评价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一个思考和提问的过程,只是机械地传授,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收获自然比较少。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从而摆脱来自教师和学生自身思维定式的羁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
学会预习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由统一式的学习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由封闭式的学习转变为开放式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论述。
一、努力激发预习的兴趣
兴趣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在心理学上称内驱力,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最能打动他们,榜样最让他们信服。我找了一些中外名人小时候自学的故事给学生读。如讲陈毅小时候自觉预习的故事——《“神童”的秘诀》,孩子们从中知道陈毅五岁半就会预习,难怪他的读书收获特别大,为他以后成为文武全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从小陈毅和老师的对话中明白了一些预习的方法,如用笔在课文上面圈圈点点:打圈圈的,是懂得的;打半圈圈的,是不太明白的,等老师讲明白了,再打圈圈;打黑点的是生字。听课时,还有不懂的地方,便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灵活设计预习的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明确预习的方法,教师很有必要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初期给学生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提纲的拟定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针对性。针对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第二,启发性。题目深浅,难易兼顾,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第三,操作性。步骤明确,指令清晰,有利于学生“摸石头过河”。第四,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嚼青橄榄的滋味,逐步体会出预习在听课中的甜头。
(一)根据年级实际设计预习的基本要求
每一课的预习都有基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一定要落实到位。针对三年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基本要求。
1.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组词,再拼读两遍;
2.出声读课文两遍以上,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尽量读出感情;
3.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弄明白下面词语的意思,并造句(比较难的要注在书上);
4.再读课文,将还有疑惑的地方写在课文空白处。
(二)针对课文特点设计每课的重点预习问题
课文类型不同,学习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写景物的课文重在了解景物特点,赏析好词佳句;写人的课文要重在通过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受到感染或教育;写事的课文要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预习设计的问题也要符合课文学习的重点。
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哪些特点?(提示: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来说)②你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写在那段话旁边。
对于《成语故事两则》这样故事性强的文章来说,可以设计与中心相关或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楚庄王施政三年为什么没有颁发一项命令,没有管理一件政事?齐景公嫌马跑得慢,索性弃车徒步跑,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半途而废》这篇文章则表现乐羊子之妻的高尚品德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她的聪明才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你觉得乐羊子的妻子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读懂的?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三、重视交流预习的成果
预习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组织有效的交流,学生的收获必然更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预习的兴趣。
交流一般首先在小组内进行。在小组里,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承担一定的任务,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学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小组讨论交流为学生思维进一步开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高其与人交往的能力。小组讨论是预习的延伸和深化,必须充分组织好。
小组交流后进入全班交流。一般有小组代表发言和整组上台发言两种形式。如果是单一且比较基础的问题,为了给后进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可以在小组交流前提出“等一下请4号或3号(小组里的后进生)汇报”,这样就促使小组内部互相帮助,使后进生对于发言更有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必定进步很大。如果是较难的问题,可以在交流前说清楚“等一下请小组代表发言”,那么小组派出的代表可能就会是比较优秀的学生。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课堂就不会只是优秀生的天下。当然,在一次交流中最好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小组自行分配任务,整组上来汇报,更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四、跟进预习的检查和评价
控制论认为,系统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教师只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通过多次检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查缺补漏,方法不对就给予纠正,时间不足就给予调整,对那些自觉预习且方法得当的学生给予表扬。预习检查可在课前或课内进行。课前检查如检查学生课本,看看他们标注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课内检查如预习时要学生查字典,课内就得有选择地抽查几个字词,看学生是否查得正确。一开始,学生的预习作业要全批全改,检查力度必须到位,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进入自主预习状态。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大力提倡,真诚鼓励,并加以妥善引导。通过检查既可提高教学效益,又可激發学生的预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预习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逐步提高。检查要与恰当的评价结合,可采取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也可争取家长参与评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听课的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坚持预习指导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预习兴趣;预习要求;预习成果;预习评价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一个思考和提问的过程,只是机械地传授,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收获自然比较少。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从而摆脱来自教师和学生自身思维定式的羁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
学会预习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由统一式的学习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由封闭式的学习转变为开放式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论述。
一、努力激发预习的兴趣
兴趣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在心理学上称内驱力,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最能打动他们,榜样最让他们信服。我找了一些中外名人小时候自学的故事给学生读。如讲陈毅小时候自觉预习的故事——《“神童”的秘诀》,孩子们从中知道陈毅五岁半就会预习,难怪他的读书收获特别大,为他以后成为文武全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从小陈毅和老师的对话中明白了一些预习的方法,如用笔在课文上面圈圈点点:打圈圈的,是懂得的;打半圈圈的,是不太明白的,等老师讲明白了,再打圈圈;打黑点的是生字。听课时,还有不懂的地方,便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灵活设计预习的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明确预习的方法,教师很有必要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初期给学生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提纲的拟定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针对性。针对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第二,启发性。题目深浅,难易兼顾,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第三,操作性。步骤明确,指令清晰,有利于学生“摸石头过河”。第四,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嚼青橄榄的滋味,逐步体会出预习在听课中的甜头。
(一)根据年级实际设计预习的基本要求
每一课的预习都有基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一定要落实到位。针对三年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基本要求。
1.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组词,再拼读两遍;
2.出声读课文两遍以上,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尽量读出感情;
3.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弄明白下面词语的意思,并造句(比较难的要注在书上);
4.再读课文,将还有疑惑的地方写在课文空白处。
(二)针对课文特点设计每课的重点预习问题
课文类型不同,学习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写景物的课文重在了解景物特点,赏析好词佳句;写人的课文要重在通过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受到感染或教育;写事的课文要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预习设计的问题也要符合课文学习的重点。
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哪些特点?(提示: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来说)②你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写在那段话旁边。
对于《成语故事两则》这样故事性强的文章来说,可以设计与中心相关或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楚庄王施政三年为什么没有颁发一项命令,没有管理一件政事?齐景公嫌马跑得慢,索性弃车徒步跑,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半途而废》这篇文章则表现乐羊子之妻的高尚品德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她的聪明才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你觉得乐羊子的妻子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读懂的?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三、重视交流预习的成果
预习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组织有效的交流,学生的收获必然更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预习的兴趣。
交流一般首先在小组内进行。在小组里,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承担一定的任务,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学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小组讨论交流为学生思维进一步开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高其与人交往的能力。小组讨论是预习的延伸和深化,必须充分组织好。
小组交流后进入全班交流。一般有小组代表发言和整组上台发言两种形式。如果是单一且比较基础的问题,为了给后进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可以在小组交流前提出“等一下请4号或3号(小组里的后进生)汇报”,这样就促使小组内部互相帮助,使后进生对于发言更有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必定进步很大。如果是较难的问题,可以在交流前说清楚“等一下请小组代表发言”,那么小组派出的代表可能就会是比较优秀的学生。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课堂就不会只是优秀生的天下。当然,在一次交流中最好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小组自行分配任务,整组上来汇报,更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四、跟进预习的检查和评价
控制论认为,系统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教师只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通过多次检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查缺补漏,方法不对就给予纠正,时间不足就给予调整,对那些自觉预习且方法得当的学生给予表扬。预习检查可在课前或课内进行。课前检查如检查学生课本,看看他们标注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课内检查如预习时要学生查字典,课内就得有选择地抽查几个字词,看学生是否查得正确。一开始,学生的预习作业要全批全改,检查力度必须到位,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进入自主预习状态。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大力提倡,真诚鼓励,并加以妥善引导。通过检查既可提高教学效益,又可激發学生的预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预习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逐步提高。检查要与恰当的评价结合,可采取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也可争取家长参与评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听课的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坚持预习指导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