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在无谓的小事、私事上大动干戈,培养起理性、宽容、健康的公共讨论规则,“一言不合就开撕”的风气就终会散去,因为人际美德始终是抒写在社会潜意识里的基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言不合就开撕”成了时代特色。“原配手撕小三”“顾客手撕服务员”之类社会新闻,常占据新旧媒体重要位置,一个明星离婚八卦,都能让网民站队互撕数日,种种语言暴力让人闻之心悸。
“撕”这个粗暴动作,本质上是不同群体言行观念冲突的直观反映。这类冲突过去并非不存在,只是在相对静态的社会,人们在一个地方生活到老,在一个单位工作到退休,身份背景、文化观念相差悬殊的人很难凑到一起,考虑到长远的共同生活,也会尽力避免撕破脸。
但在如今的“陌生人社會”,思维和观念不同的人直接碰撞,开撕似乎也就成了必然。看看新闻跟帖、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一些留言就能发现,不少网友的“撕”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过是借别人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绪,宣泄现实中的压抑和不满。
在这个虚拟世界,更多人忘记了什么是“好好说话”!且不说真诚与热情,懂得“处事以谦恭为有礼”的人也不多见了。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威廉·贝内特在其撰写的《美德书》中展现了人类本性中永远不变的十大美德: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和信念。这些美德无疑不是包容而深沉的,而用宽广的胸怀去坦然面对别人的失误、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些所谓的困难才更易迎刃而解。相反,执着于“撕”,只会让彼此伤痕累累。
要避免“一言不合就开撕”的现象恶化,有两个层面值得提醒:一是分清公私边界。尤其互联网平台,有很多“私事”被拉扯进来,引发舆论互撕。比如某明星的离婚纠纷,古语有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局外人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看似撕得沸反盈天,但谁赢了都无关公义,这种讨论除了耗费公共舆论资源、加剧群体撕裂,没有太多益处。
其二是要对社会共识有更理性的态度。真正的共识,不是对所有事件大家都意见一致,而是求同存异,有基本“公约数”就行。网上很多互撕,其实双方都没有根本性的分歧,但双方总想着彻底压过对方,结果就是比勇斗狠,看谁语言更暴力、表态更决绝。这样的互撕多了,会导致共识匮乏的焦虑,可谓得不偿失。
不在无谓的小事、私事上大动干戈,培养起理性、宽容、健康的公共讨论规则,“一言不合就开撕”的风气就终会散去,因为人际美德始终是抒写在社会潜意识里的基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言不合就开撕”成了时代特色。“原配手撕小三”“顾客手撕服务员”之类社会新闻,常占据新旧媒体重要位置,一个明星离婚八卦,都能让网民站队互撕数日,种种语言暴力让人闻之心悸。
“撕”这个粗暴动作,本质上是不同群体言行观念冲突的直观反映。这类冲突过去并非不存在,只是在相对静态的社会,人们在一个地方生活到老,在一个单位工作到退休,身份背景、文化观念相差悬殊的人很难凑到一起,考虑到长远的共同生活,也会尽力避免撕破脸。
但在如今的“陌生人社會”,思维和观念不同的人直接碰撞,开撕似乎也就成了必然。看看新闻跟帖、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一些留言就能发现,不少网友的“撕”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过是借别人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绪,宣泄现实中的压抑和不满。
在这个虚拟世界,更多人忘记了什么是“好好说话”!且不说真诚与热情,懂得“处事以谦恭为有礼”的人也不多见了。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威廉·贝内特在其撰写的《美德书》中展现了人类本性中永远不变的十大美德: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和信念。这些美德无疑不是包容而深沉的,而用宽广的胸怀去坦然面对别人的失误、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些所谓的困难才更易迎刃而解。相反,执着于“撕”,只会让彼此伤痕累累。
要避免“一言不合就开撕”的现象恶化,有两个层面值得提醒:一是分清公私边界。尤其互联网平台,有很多“私事”被拉扯进来,引发舆论互撕。比如某明星的离婚纠纷,古语有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局外人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看似撕得沸反盈天,但谁赢了都无关公义,这种讨论除了耗费公共舆论资源、加剧群体撕裂,没有太多益处。
其二是要对社会共识有更理性的态度。真正的共识,不是对所有事件大家都意见一致,而是求同存异,有基本“公约数”就行。网上很多互撕,其实双方都没有根本性的分歧,但双方总想着彻底压过对方,结果就是比勇斗狠,看谁语言更暴力、表态更决绝。这样的互撕多了,会导致共识匮乏的焦虑,可谓得不偿失。
不在无谓的小事、私事上大动干戈,培养起理性、宽容、健康的公共讨论规则,“一言不合就开撕”的风气就终会散去,因为人际美德始终是抒写在社会潜意识里的基因。